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论高校主体性德育目标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主体性德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结果,是人本主义思想在高校德育观念、德育功能和德育目标上的反映。高校主体性德育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成为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相似文献   

3.
高校主体性德育状况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4.
主体性德育的哲学悖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蓝江 《理论学刊》2005,1(8):72-75
主体性德育正日益成为德育研究的一个热点。然而,从哲学的层面予以审视反思,不难发现主体性德育存有诸多悖论:在概念上,它没有彻底解决主体性和德育之间的矛盾问题;在主体性的认定上,则形成了理念的、形而上学的主体性和具体的、现实的主体性的对立;在现实操作中,主体性德育又将教育对象划分为中心和边缘两个部分;更为实际的,在主体性德育的理论建构中,它强化了分析的主体性,这与综合的德育系统、乃至整体的社会图景都构成了紧张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如何进一步弘扬学生主体,有效实施创新教育,笔者认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抓住发展学生主体性这一创新教育核心,逐步塑造新型师生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及建立主体性教学评价机制,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相似文献   

6.
规范德育由于其单一的教育内容、僵化的教育方式、片面的教育目标而在当今时代遭遇到无法回避的困境,社会形势的变化要求我们的教育超越规范德育的模式。文章通过对主体性德育理念及特征的分析,认为主体性德育能够为我们的学校德育提供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一、主体性人格的涵义 人格指人的思想政治品质之尊严和价值,是思想品德结构中的重要因素。人格中的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倾向性要素,知、情、意、信、行等心理过程,能力、性格、气质、自我意识、良心、主体性等因素,对品德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德育过程一定要成为使人产生这些可贵品质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一、主体性人格的涵义 人格指人的思想政治品质之尊严和价值,是思想品德结构中的重要因素.人格中的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倾向性要素,知、情、意、信、行等心理过程,能力、性格、气质、自我意识、良心、主体性等因素,对品德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德育过程一定要成为使人产生这些可贵品质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挑战与机遇.由于德育的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显得十分重要与紧迫.本文针对目前高校德育现状,提出主体性德育建设,目的在于转变原有德育理念,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主体性德育的应有功能.  相似文献   

10.
主体性的发展及其认识是一个历史过程,随历史的嬗变而丰富发展,大致经过了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近代德国古典哲学时期、马克思的实践主体性时代以及当代全球化时期七个历史阶段。不同历史阶段的哲学家依据时代精神的精华不断丰富和发展主体性,从而使主体性呈现逻辑和历史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1.
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它强调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人格和精神力量,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的独特过程。这一过程的完成,更依赖于受教育者作为主体的自我认识、自我选择、自我认同和自我发展。因此,在中小学班级德育工作中,  相似文献   

12.
前无古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理所当然地要求强化探索精神,在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更需要深入推进的时刻,针对新的实际,更好地弘扬探索精神,以进一步的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才能不断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推进。  相似文献   

13.
论弘扬科学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们正处在科技革命的新时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可以引导人们奋发图强、积极向上,促进人们牢固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们实事求是、创造性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从正确认识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高度指出,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宣传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之一。为了回应这一新时代的召唤,完成发展先进文化的使命,我们必须走近科学,特别是弘扬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4.
论弘扬科学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德梅 《理论学刊》2005,(12):45-46
弘扬科学精神是时代的要求和重任。要实现这一任务,不仅要求人们了解和掌握现代高科技的知识信息,更重要的是必须对科学精神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进而人们才能够自觉地去追求、培养、传播一种为全民族所崇尚的科学精神。因此,不断深入地对科学精神进行探索和传播,改变大众对科学精神的模糊认知状态,这对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弘扬科学精神,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科学精神的内涵与实质科学精神作为人类文明的崇高精神,表达的是一种敢于坚持科学思想的勇气和不断探求真理的意识,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对邓小平理论的主体性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邓小平理论不仅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渊源,更在于它的根深藏在当代中国土壤,是中国的、中国人创立的、为了中国的理论,具备中国自己的社会科学理论的主体地位。明确邓小平理论自身所具有的主体地位,是学习研究邓小平理论的深入,是中国人民理论觉醒的必然结果,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继承、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民主是现代人存在的方式,是人民自治的主体性观念的体现,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是民主得以真实存在的前提。但是,民主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不确定的性格,其最基本的影响因素在于人自身。人的主体性受到自然、社会等客观环境的外在限制,也受到人自身的素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及人对自我的认知力的内在限阈,同时内在于人的非理性也会影响民主在现实社会中的发展。总之,人的主体性确立程度决定民主的限度,如果人的主体地位无法确立,民主将失去其存在的基点和价值,何言其它?因此,理解民主和实践民主过程中始终要坚持一个理念,即确立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日益扩展并确证着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巨大威力;我国经济和政治改革的伟大实践,也把充分发掘人的主体能力、增强人们的主体意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探讨主体性、客观性以及主体性与客观性的关系,就成了我国哲学界近年来的热门话题。下面,我想仅从认识论的视角,谈谈对这些问题的粗浅看法,并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8.
人的主体性的存在,是人类具有终极意义的追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有关主体性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对人的主体性特征和地位作了深入的考察,指出了历史发展的主体性力量所在,实现了对以往主体思想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一、一校一品的德育现状带来对中国德育的根的思索针对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假、大、空,无力低效的现状,党中央、国务院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的工作要求。一时间,学校德育工作者努力探索德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注入德育新理念。生活德育、生存德育、生本德育、网络德育、生态德育、希望德育等等如春笋般破土而出。德育工作者们无比惊喜于自己的发现,并执着地研究。然而,伴随惊喜,德育工作者又渐渐地走入了迷茫。在途径、方法的不断创新之时,德育的效果仍值得深思。德育到底是什么?德育的根是…  相似文献   

20.
“自主——创新”是武汉市新洲一中在多年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它包括实施主体性德育、实验开放式教学、营造人文化环境、完善人本管理、建设创新型队伍、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等6个有机联系的子系统。而主体性德育在其中居于“首要”和“核心”地位,凝聚着新洲一中人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厚重的实践积累,备受德育界瞩目。下面刊发本刊记者的专访文章,以期对广大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