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李烈钧和蔡锷在云南举兵讨袁,但因离北京太远,军事上对袁世凯的威胁不大。  相似文献   

2.
1909年春,朱德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1911年8月毕业后到新编陆军蔡锷部担任副班长。 同年11月15日,时任排长的朱德随援川军踏上征程。几经战斗,援川军占领了宜宾城,解了革命同志军之危。朱德在援川战斗中“指挥有方,战功卓著”,被授予“援川”勋章,晋升少校。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悍然复辟帝制。25日,蔡锷等宣布云南独立,决定组成护国军讨伐袁世凯。年仅29岁的朱德被任命为护国军第三梯团第六支队支队长。他率部打得北洋军“横尸遍野幻魂飞”,一举夺取了棉花坡战役的重大胜利。进而攻占了泸州,立下卓著战功,升为少将旅长,驻守泸州、宜宾地域。 在征战川南几年间,朱德战功显赫,奠定了名将地位。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期,风华正茂的朱德随蔡锷领导的援川军踏入川南几年间,战功卓著,奠定了名将的地位。但是,“群枭易市争棋动”的局面,有违他“誓将铁血造共和”的初衷。此时的朱德感到烦恼、抑郁,其思想与行动处于不稳定的、矛盾的状态中。正当朱德苦闷、徘徊之时,一个对他一生产生重要影响的人———孙炳文出现了。孙炳文,1885年出生于四川省南溪县城郊魏家山,自幼苦读,后考入北京大学。他思想进步,参加革命后,以同盟会京津分会文牍部部长身份兼任《民国日报》总编辑。因谋刺原摄政王一事泄露,遭袁世凯通缉,被迫潜回南溪以教书…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无疑是一个开拓风气的重要人物:维新变法中,他与他的老师康有为一起辅佐光绪皇帝,施行改革,人称此次变法为"康梁变法";袁世凯复辟帝制时,他先是撰写《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力倡共和民主,痛斥君主专制,接着远走广西,与其学生蔡锷将军一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即将过去,中国以辉煌的成就迎来了新千年。 回眸20世纪,那是充满着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倒退、解放与奴役压迫的斗争的一个世纪。在20世纪之初,中国濒临于灭亡的边缘,世界帝国主义联合进攻,打到北京,清王朝成了“听命洋人的朝廷。”中国人民被敲骨吸髓,陷入苦难的深渊。于是有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然而,辛亥革命的成果瞬间就被袁世凯篡夺,1915年12月,袁世凯宣布恢复帝制,蔡锷等发动了反袁的护国战争,袁世凯称帝失败,但是,中央政权仍在北洋军阀各派系控制下,各地大…  相似文献   

6.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黎元洪被革命军推为鄂军总督,之后相继任中华民国副总统、总统,始终是一个傀儡。但当时的“舆论”都称赞他是“忠厚长者”和“稳健派”,很多人都说他和蔼而谦虚。值得人们首肯的,不是他这些“优点”,倒是他的另一面。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接受帝位后,第一道命令就是册封黎元洪为武义亲王。消息传出,黎元洪坚定地说:“我意已定,决不接受,即牺牲个人,亦所甘心。”其实,在袁世凯为称帝作准备时,黎元洪就坚持反对,终不为所动。自1915年8月6日以后,概不出席参政院会议,一再请辞副总统、参政院长等职,但都没有得到袁世…  相似文献   

7.
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1882年出生于湖南邵阳的一个农民家庭。蔡锷小时候聪颖好学,10岁时就读完了“四书五经”,能写出文笔流畅的文章,12岁被同乡维新学者樊锥收为免交学费的弟子,次年院试,考中秀才。1897年,年仅16岁的蔡锷,从家乡徒步数百里来到长沙,以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考入著名的湖南时务学堂。正是这所学校的教育,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蔡锷的远大志向湖南时务学堂,是一所培养维新人才的学校。总教习梁启超在教学中,大力宣传维新变法的理论,广泛介绍西学,抨击和揭露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蔡锷在…  相似文献   

8.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惯于玩弄反革命两手的窃国大盗,他出身于河南项城一个大的封建官僚地主家庭。他的伯祖父、父亲、叔父都是镇压捻军农民起义的刽子手。袁世凯少年投靠淮系军阀,一八九五年受清政府给他的“督办军务处”的差委,多方钻营,被派到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从此他开始掌握清政府的新式武力,也获得了他藉以玩弄手段的资本。  相似文献   

9.
袁世凯称孤道寡,其实,他既不孤也不寡;我们骂袁世凯为独夫民贼,民贼是真的,独夫却未必。他从“落第秀才”高攀  相似文献   

10.
相识相交在川南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复辟帝制,蔡锷随即在云南组成护国军进行讨伐。年仅29岁的朱德担任护国军第一军右纵队第三梯团第六支队支队长,率部攻打北洋军,攻占了泸州,立下战功,升为少将旅长。但在那个军阀纷争不息的动荡岁月里,有着强烈的民主、共和意识的朱德感到极度无奈。正当他苦闷徘徊之时,一个对他一生影响深远的人物——孙炳文出现了。  相似文献   

11.
自导的苦痛     
乐朋 《唯实》2002,(6):77-78
人活着免不了悲欢苦乐。而有些悲剧和苦痛 ,却又不能怨天尤人 ,全是自我诱导所致。用句俗语说 ,叫自作自受 ,自酿苦酒自家喝。1 91 6年 6月 6日 ,一代枭雄袁世凯在举国一片声讨中忧惧而死。大限将至 ,袁世凯心有不甘地大呼 :“杨度误我 !”怪罪旷世奇才杨度给他出了恢复帝制的馊主意。据说杨度听此传闻 ,被逼无奈 ,撰下一联为自己辩白 :“共和误民国 ?民国误共和 ?百世而后 ,再平是狱 ;君宪负明公 ?明公负君宪 ?九泉之下 ,三复斯言。”在杨度看来 ,不是他的君主立宪主张辜负了袁世凯 ,反是袁世凯大大辜负了君主立宪。九泉之下的袁世凯 ,怕是…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最伟大的民族领袖之一” “中国红军之父” “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 …… 他就是朱德。一个同毛泽东、周恩来一起,用他们的理想、智慧和意志影响了20世纪20年代之后,占人类五分之一苍生命运的传奇人物。   1886年的一个冬日,朱德在四川省仪陇县的佃农家里出世。1911年夏天,朱德以出色的成绩从云南讲武堂毕业,被分到新派人物蔡锷的手下以见习生的资格当副目(副班长),不久便赶上了推翻帝制的昆明重九起义。蔡锷在军中启用大批新人,朱德就是其中一个。 在起义的号令中,他被指定接替所在连连长的职务。他带着部队立了…  相似文献   

13.
1911年11月,朱德从云南讲武堂毕业不久便毅然参加辛亥革命在云南的起义,曾率先锋队攻打总督衙门,进行了英勇的战斗,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场推翻清王朝的革命中。然而,革命的成果很快就被袁世凯攫取和践踏。朱德依然忠于共和建国的理想,并为之奋斗不息。1916年春,他跟随蔡锷参加反袁护国战争,与北洋军争夺泸州,大战纳溪。战斗间隙,他在叙永县即赋此诗。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李大钊并没有预见到袁世凯会解散国会,他所说的国会已经“中殇”,事实上是在袁世凯解散国会之后。此外,本文还对《欧洲战事谈》是否为李大钊所作等问题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15.
古雯 《红岩春秋》2012,(5):128-131
20世纪上半叶,有这样一位为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阴谋、阻止帝制复辟等活动而不惜毁家纾难的爱国台胞——他以大量金钱资助日本在野大党“民政党”要员,利用两党政争矛盾智取《田中奏折》;他以私人交情说服日本政府内阁司法省法务大臣尾崎行雄阻止了阁议通过赞助袁世凯变更国体改行帝制案;他出钱出人出力,助蔡锷从日本假道台湾赴滇,进而完成维护共和的护国壮举;他受托调查皇姑屯炸车案,确定日军为始作俑者,促使田中内阁垮台……这位因从事秘密活动而鲜为人知的幕后英雄就是蔡智堪。  相似文献   

16.
1911年11月1日,云南省的起义官兵在昆明五华山上的两级师范所在地组建了“大中华国云南军都督府,公推年仅29岁的青年将军蔡锷为都督。蔡锷有两个弟弟都在湖南邵阳的老家务农,闻听大哥当上了大官,都有说不出的喜悦。大弟蔡钟时年25岁,小弟刚19岁。两人商量后,决定先由蔡钟去云南看望多年没见的大哥,更主要的是想通过蔡锷谋个一官半职,跳出“农门”。蔡锷见到已长大成人的大弟,内心异常高兴,便招待他在都督府里住下。过了几天,大弟却无走的意思,还期期督,带头安插亲朋,别人会怎么看,怎么说,还会跟着做。这样对你…  相似文献   

17.
人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有时候,眼睛所见的往往不一定是真实的.民国初年,陈宦颇得袁世凯喜爱.他对袁世凯俯首称爹,恭恭敬敬,极尽溜须拍马之能事.他总是准备好上中下三种计策,揣摩袁世凯的心思,哪个与袁世凯的意向接近,就把相应的计策拿出来.袁世凯每每惊叹:二庵所见,实获我心.陈宦以此赢得其信任.  相似文献   

18.
提起李之龙,人们很自然地会将他与中山舰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他是“中山舰事件”的一个主要当事人的缘故。然而,作为共产党员的李之龙在当上中山舰长之前和在“中山舰事件”之后,又是怎样的人呢?一、从“不安分”的学生到“不安分”的共产党员李之龙,1897年12月10日出生于湖北省沔阳县杜家窑乡李家村。他的祖辈都是农民。李之龙7岁后随父亲来到武昌,在两湖师范小学读书,第二年秋天,考入武昌外国语专科学校英语科。当时袁世凯已经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并开始在湖北等地残害革命志士。年轻的李之龙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非常…  相似文献   

19.
夙夜在公蔡将军蔡锷将军(1882—1916)所走过的短暂的人生道路,不仅充满叱咤风云、战功显赫的武举,而且留下许多克己奉公、清正廉洁的政声。1904年8月,蔡锷担任广西新军总参谋。为了约束自己廉洁奉公,他在寓所门口书联自警:“淡泊明志,夙夜在公。”自...  相似文献   

20.
赵菊梅 《廉政瞭望》2013,(21):66-67
人们大多认为袁世凯老奸巨猾、饱经世故,张作霖不过是“一介武夫”而已。在与袁世凯交往期间,张作霖也总是见谁跟谁说:“我是一个武人,不懂政治。”其实,张作霖是善于搞政治权术的。正如他对号称“小诸葛”的杨宇霆所说的那样:“军队的事情,我不如你,但是要说玩政治,你们都玩不过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