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5年7月初,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在应邀访问延安时,向毛泽东提出了一个长期萦回在他脑际而未得到解答的“历史周期率”问题。黄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  相似文献   

2.
正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各项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开展,毛泽东十分重视发挥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的作用。他认为,共产党的干部不能害怕民主人士,对民主人士采取排斥的态度,而应该乐于并且善于与民主人士打交道,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呼声。在这一方面,毛泽东身体力行,经常抽出时间与一些著名的民主人士谈话、聚餐,进行书信往来,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他与黄炎培的交往,便是其中的一段佳话。很早即与黄炎培结缘  相似文献   

3.
《广东党史》2011,(2):55-55
谁是第一个喊“毛主席万岁”的人?有人说是1949年3月,毛泽东设宴款待黄炎培等20多位知名民主人士,第二天毛泽东与黄炎培畅谈,第三天北京市市长叶剑英在国民大戏院开欢迎会时,黄炎培高呼:“人民革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也有人认为是1950年4月2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的《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中的最后一条:“伟大的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万岁!”其实,都不对。第一个喊出“毛主席万岁”的人,是蒋介石。  相似文献   

4.
1945年7月,民主人士黄炎培由重庆飞抵延安,毛泽东邀请黄炎培到杨家岭窑洞家中做客,询问黄氏在延安考察几天的感想。黄炎培深感抗战胜利之后延安朝气蓬勃,同时坦陈心中远虑。他说:我生60多年,耳闻的不说,亲眼所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  相似文献   

5.
1945年7月,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向毛泽东提出了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就是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如何摆脱腐败,跳出封建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周期率”。当时,毛泽东充满自信地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里,毛泽东提出了一项如何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根本措施,就是要依靠人民民主来防止和消除腐败现象。  相似文献   

6.
李抒望 《探索》2004,(3):31-32
我国近年来公共权力滥用之普遍,危害结果之严重,令人触目惊心,逐渐使人们普遍而清醒地认识到,一切缺乏约束的公共权力必定导致腐败,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键是要加强对公共权力的监督。一、重温著名的“延安对话”1945年7月,党的“七大”闭幕之后,抗日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前夕,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在延安接待了从重庆来的黄炎培、傅斯年等六位民主人士。当年,毛泽东同黄炎培有一段关于民主监督问题的闻名于世的对话,近六十年过去了,今天重温起来,仍然是发人深省、振聋发聩的。在谈到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时候,黄炎培对主席讲,一人、一家、…  相似文献   

7.
斯夫 《党史博览》2005,(7):11-15
毛岸英兴奋地欢呼:“只要让我上前线,干什么都行!”毛泽东不无幽默地说:“要是传到杜鲁门的耳朵里,又要说我毛泽东好战喽!”1950年10月7日晚上,毛泽东特地在北京中南海设下家宴,为即将赴东北就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彭德怀送行。毛泽东没有专门的餐厅,宴会就在书房兼办公室、客厅的菊香书屋内举行。由于江青因事外出,在场的只有3个人:毛泽东、彭德怀、毛岸英。彭德怀早就知道毛岸英是毛泽东和杨开慧的长子,但两人一直未见过面。直到1946年,毛岸英从莫斯科回到延安,他们才第一次见了面。毛岸英在延安学习时,彭德怀还表扬过他。…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伊始,人民解放战争的炮声还未完全停息,中国共产党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领导开展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特殊战斗:惩治腐败,禁止烟毒,封闭妓院服刹赌风,一举扫尽了在中国横行数千年的“四害”:贪、毒、娼、赌。反贪惩腐庆祝新中国成立的欢呼声还在神州大地回响时,头脑异常清醒的开国领袖毛泽东,想起了1945年7月初在延安和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的一席谈话。黄炎培说:“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兼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  相似文献   

9.
做官与做事     
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抱定一生不做官的宗旨,解放前曾经多次拒绝旧政府的高官厚禄。1949年初,周恩来到黄炎培家拜访,恳请他担任政府公职。黄抱定初衷说:“我如今72岁了,还能做官吗?”周恩来充满敬意地望着老人回答道:“这不同于旧社会的官,现在是人民的政府,不是做官,是做  相似文献   

10.
1945年7月,黄炎培访问延安时,毛泽东同他谈到中国共产党如何跳出历代统治者从艰苦创业到腐败灭亡的周期率的问题。黄炎培说,我生60多年,耳闻的不问,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希望中国共产党找出一条新路,跳出这周  相似文献   

11.
到底谁是第一个喊出"毛主席万岁"的人?这有几种说法:一是1949年3月的一天,毛泽东设宴款待黄炎培等20多位知名民主人士,第二天又与黄炎培畅谈.第三天在北平市市长叶剑英召开的欢迎会上,  相似文献   

12.
做官与做事     
做官与做事,看来只有一字之差,实际上却有着本质的区别。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黄炎培先生,对做官与做事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他早年加入同盟会,长期献身教育事业。1949年2月,他经香港转赴解放区。黄炎培先生为人正直清高,对做官不感兴趣。一次毛泽东问他:“北洋政府两次请你当教育总长,你为什么不去?”黄炎培说:“我的信念是,看不清真理所在,绝不盲目服从。”解放后,为了请黄炎培出山,周恩来亲自登门,黄却抱定初衷,说:“1946年我才68岁,已经觉得年纪老了,做不动官了。如今72岁了,还能做官吗?”周恩来说:“这不同于旧社会做官,现在是人民…  相似文献   

13.
博览之窗     
《党史博览》2017,(12):28-29
正《毛选》第五卷缘何未能在毛泽东生前出版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在做理论创新的事情,但他总感到做得不够理想。他感慨自己,"人老了,也不知道是否还能写出些什么东西来";也埋怨自己,"像《资本论》《反杜林论》这样的作品我没有写出来,理论研究很差"。有外宾问他有没有新的理论著作打算发表,毛泽东说:"可以肯  相似文献   

14.
陈毅被称为儒将,著名诗人柳亚子有诗赞他“兼资文武此全才”。陈毅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是豪放的诗人、儒雅的文化人。 陈毅出任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市长,是邓小平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议的,毛泽东征求了著名的民主人士黄炎培、陈叔通等人的意见后决定的。50年代后期,陈毅奉调中央工作,任分管科学文化工作的国务院常务副总理,兼任外交部长。与知识分子交往交朋友是他的主要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15.
陈毅被称为儒将,著名诗人柳亚子有诗赞他“兼资文武此全才”。陈毅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是豪放的诗人、儒雅的文化人。 陈毅出任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市长,是邓小平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议的,毛泽东征求了著名的民主人士黄炎培、陈叔通等人的意见后决定的。50年代后期,陈毅奉调中央工作,任分管科学文化工作的国务院常务副总理,兼任外交部长。与知识分子交往交朋友是他的主要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16.
“我同意毛主席的意见!”肖劲光站了起来;毛泽东拍着肖劲光的肩膀,对参加会议的干部们说:“同志们,我在延安,就是靠这位老兄吃饭,靠你们留守兵团吃饭啊!” 1937年8月下旬,延安连日来大雨滂沱。 一天,毛泽东召集肖劲光等人到他的书房来研究军事部署。 大家就毛泽东提出的部署问题,你一言我一语,谈笑风生。谈到半途中,毛泽东摁  相似文献   

17.
<正>新中国初期,为了各项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开展,毛泽东十分重视发挥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的作用。他一再强调,要团结、尊重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要在政府、人大、政协等机构中吸纳他们的代表,让他们参政议政,监督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他认为,共产党的干部不能害怕民主人士,对民主人士采取排斥的态度,而应该乐于并且善于与民主人士打交道,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呼声。在这一方面,他身体力行,经常抽出时间与一些著名的民主人士谈话、聚餐,进行书信往来,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他与黄炎培的交往,便是其中的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18.
1945年7月1日,黄炎培等国民参政员飞赴延安访问。7月4日,毛泽东特邀黄炎培等到他家里作客。他们谈了一个下午。最后,毛泽东诚恳地问黄老:您来延安考察了几天,都有什么感想?黄炎培坦率地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寻冁’,‘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  相似文献   

19.
1945年7月1日,国民参议员黄炎培等人应毛泽东的邀请,到延安访问。毛泽东问黄炎培先生在延安三四天的考察有什么感想,黄炎培真诚坦率地说:“我生六十年,耳闻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孛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及到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黄炎  相似文献   

20.
<正>1945年,毛泽东在延安自己住的窑洞里,对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提出的共产党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问题给出了答案,史称“窑洞对”。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上重提“窑洞对”,可见此事对我们党影响之深。那么,何为“窑洞对”?毛泽东“窑洞对”的历史底气何在?让我们从历史中寻找解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