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肩负化解信访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职责和政治责任。为此,笔者结合基层检察院涉检信访工作的实践,围绕涉检信访稳控工作及其机制的构建,谈些初浅的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法治视野下涉诉信访问题的理性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毋晓蕾 《人民论坛》2012,(11):84-85
在目前社会转型的大环境下,由于一些地方司法的错位和信访的越位,出现了大量的涉诉信访。出于稳定的压力,涉访机关不得不采取一些法外手段处理涉诉信访,虽然成功解决了一些个案,但却引发了更多的涉诉信访。让司法和信访都回归原位,将涉诉信访纳入司法轨道,提高司法公信力,是解决涉诉信访问题的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北辰区人民法院围绕“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工作主题,不断加大化解涉诉信访工作的力度,制定并实行了判后释法答疑、信访听证、领导包案、带案下访、信访联动等工作机制,以“清积案、化新访、控非访”为目标,开展化解信访矛盾攻坚活动,有效遏制了涉诉信访多发重访的势头。  相似文献   

4.
涉检信访因其具有的权利救济功能而成为检察机关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的重要环节。就实证考察而言,现阶段涉检信访在总量、内容、形式等方面的特点反映出涉检信访过度承载“权利救济”功能的事实;就宪政国家而言,涉检信访超负荷的权利救济功能与程序公正、司法权威、规则统治之间存在冲突。因此,综合考察涉检信访运行的制度环境和既有的制度资源,通过弱化涉检信访的权利救济功能,重新确定其功能定位,不断提升其规范化程度,并确立司法救济的核心地位,可以不断完善涉检信访制度。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涉检信访案件常年居高不下,集体访、多头访、重复访、过激访、越级访等非常态信访现象所占比例亦不低。这些现象折射出部分民众已将涉检信访当成其权利救济的重要途径,涉检信访正超负荷承载着"权利救济"的功能,不但与规则理性相背离,亦损害了司法权威,令涉检信访陷入了困境。这种困境产生的原因既有信访制度的缺陷等外部原因又存在检察机关本身等内部原因。因此,结合困境成因,应对现有涉检信访工作机制进行改造。  相似文献   

6.
近年,郑州市金水区检察r院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不断探索创新,采取纵横交错工作法对涉检信访案件进行二次风险评估,形成“源头预防、用心接访、多元息诉”的格局,着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自2008年以来,该院已对68起涉检信访案件进行风险预警评估,控申部门备案信访风险26件次,发出信访风险提示12次,向基层维稳单位发出信访风险提示4次,成功息诉8件可能激化的信访案件。  相似文献   

7.
周以棍  沈洁 《公安教育》2013,(12):38-41
近年来,公安机关涉法涉诉信访问题频繁发生,群访缠访现象屡见不鲜,不仅干扰了公安机关的正常工作秩序,而且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解决好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对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推进法治化进程、理顺社会关系、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请社会第三方介入检察工作,这种模式可否行得通?钦州市浦北县检察院探索引入"社会第三方"介入办案的成效就是最好的答案。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等作为独立的第三方介入、监督检察工作,是浦北县检察院深化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机制改革,提高涉检信访工作透明度,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司法制度化、常态化的重大举措。浦北县检察院积极探索规范司法工作方法,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引入社会第三方参与涉检信访化解工作,有利于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各类社会矛盾导致的信访问题大量涌现,给社会稳定和谐带来越来越大的冲击。其中,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出现,使整个信访秩序进一步复杂化,不但影响了司法权威,也影响了社会的安宁。只有不断强化整个社会的法治建设,增强社会依法办事能力和水平,引导公民理性维权,才能逐步消除不依法维权的各类不和谐社会现象。为此,笔者从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成因、现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妥善处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10.
建立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有利于及时消除信访隐患,有效化解信访矛盾。P区检察院通过涉检信访联动机制、内部信息传递、信访例会研究疑难访等方法构建上述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实际案件评估数偏少、年度案件评估数不均匀、案件评估数在部门间分布不均匀等。完善上述工作机制,应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同时严格依照高检院的相关规定,加强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  相似文献   

11.
随着各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所谓的群体访、越级访、闹访、缠访,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非常敏感的问题。正确认识涉诉信访,有效化解涉诉信访问题,妥善解决矛盾纠纷,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涉诉信访的特点出发,分析涉诉信访形成的原因,从而提出解决涉诉信访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由于法治的不健全和人们对司法信仰的缺失使得涉法信访事件在我国大量存在。涉法信访极大影响司法权威,它使非司法权在事实上凌驾于司法权之上。因此,加强司法权威,遏制涉法信访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实现司法权的人民性和司法活动的便民性,加强司法活动的公平正义,提高司法效率和执行力在遏制涉法信访和提高司法权威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涉检信访制度作为重要的民主监督渠道和重要的权利救济手段,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群众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现阶段,检察机关着力推进规范司法,深入贯彻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努力以群众看得见的方式树立司法的公正与权威,但不服检察机关决定、不服法院生效裁判以及不服检察机关查办的职务犯罪结果等群众信访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涉检信访形势日趋严峻,处置难度进一步加大。因此,必须客观面对当前涉检信访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发展趋势,釆取多元化的工作措施,逐步完善涉检信访的法律保障和工作机制,提高涉检信访案件处置成效,进一步发挥好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群体性涉访事件是因信访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利益矛盾的一种客观反映。它属于典型的人民内部矛盾,既有危害社会稳定的消极一面,又有客观积极的一面,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将它转化成凝聚民心、维护稳定和促进稳定的积极因素。只有辩证地分析群体性涉访事件的属性和特点,才能采取正确的处置措施,积极稳妥地化解信访矛盾和解决信访问题,为改革开放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5.
《公安研究》2011,(6):94-94
章彦英在《法学论坛》2011年第1期撰文认为,外在的制度性诱因和内在的观念性诱因促成了当下持续攀升的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此类信访不仅打破了司法救济的最终性,人治色彩浓厚,而且因处访机构众多、效率低下、处访程序失范、救济成本高昂等屡遭诟病。  相似文献   

16.
涉法涉诉信访问题,是各级人大受理信访事项的重要方面,约占信访总量的50%以上,已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此类问题矛盾突出、处理难度大、程序性强,多以越级访、缠访形式出现。下面,笔者就此类信访问题的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及对策作一粗浅分析,希望能为国家权力机关依法行使监督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社会矛盾凸显期导致的涉诉涉法涉检等矛盾增加,因不服司法、行政机关对案件处理的决定而引发的群、集、闹访情况日益增多,信访接待场所的维稳、安全压力巨增,严重影响了检察机关正常的工作秩序和接访人员的安全.作者认为,司法警察作为检察机关专门负责维护接待群众来访场所的秩序和安全、参与处置突发事件的主要力量,通过进一步完善司法警察参与信访接待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与控告申诉检察部门联动的长效工作机制,将会促进信访工作和司法警察工作水平的提升,为检察工作提供更加安全优质的服务和保障.  相似文献   

18.
谢湘萍  王丽 《人大建设》2013,(10):48-48
近年,郑州市金水区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督促指导法检“两院”不断创新信访工作机制,力争将信访问题化解在基层,有力地促进了辖区社会和谐稳定。针对控告申诉接待工作难、涉法信访敏感的态势,2010年以来.金水区检察院在区人大常委会信访室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借鉴中医“望、闻、问、切”的方式,探索出“问诊式”接访模式。  相似文献   

19.
2013年1月7日,家住上海市普陀区的市民朱某与王某这对曾经拳脚相向的"仇人",在检察官等的见证下签订了调解协议书,握手言和。普陀区检察院的检察官告诉记者,这是他们从2010年下半年在全市率先开始探索"检调对接"工作机制以来,成功调解的第81起案件。去年以来,上海市检察机关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中,由市检察院相关业务部门负责,推进"检调对接"、"四员"工作模式和执法办案风险评估等三项工作机制示范项目,依法保障检察信访环节社会矛盾化解。去年以来全市检察机关共受理群众各类信访31356件,成功  相似文献   

20.
薛汉荻 《前进》2012,(4):53-54
进入新世纪以来,朔州市两级检察机关采取突出源头治理、强化服务引导、注重办案质量、坚持从严治检等措施,积极主动地搞好涉检信访工作,取得了连续九年涉检上访为“零”的好成绩。朔州市检察院被高检院表彰为“处理涉检信访先进集体”,控申接待室被高检院授予全国检察机关“文明接待室”称号;怀仁县检察院、应县检察院的“全国文明接待室”创建工作通过了高检院的考核验收。其主要做法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