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注理由:2012年,"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战士"、"最美妈妈"和"最美护士"等最美人物的道德事迹在各地频繁涌现,"最美"成为这一年突出而醒目的道德文化现象。核心观点:道德相对主义认为,不同价值观之间没有对错和善恶之分,不存在客观的、普遍的道德标准,每个人依据各自认同的价值观而选择的行为都具有同样的正当性。新动向:全社会赞美和推崇这些最美人物,表明人们对社会道德风气的好转依然抱有期待,这是将美好的道德期待转化为自觉的道德实践的开始。  相似文献   

2.
赵丰 《人民论坛》2013,(3):34-35
关注理由:看到国企亟待改进,就干脆主张全面私有化;指出国企问题不少,就是对公有制的"攻击";小悦悦事件发生了,就断言世风日下已至道德末日;"最美"出现了,又认定道德滑坡根本不存在。这样的极端思维,在我们身边并不鲜见。核心观点:围绕一个具体事件,常常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极端化意见。这种非此即彼、非友即敌、非红即黑的思维方式,则是"极端主义"。新动向:崇尚非理性的、疾风暴雨式的社会运动,经常把话说到极致,不留余地。网络上出现的极端社会思潮,主要体现在"左右之争"上。  相似文献   

3.
从“扶不起”反映的群体无意识到频繁出现的“最美”现象中人性光辉的绽放,从染色馒头、郭美美事件引发的社会信任危机到欧兴国老人“活着要为牺牲的战友守墓”的执著坚守,从两岁女童小悦悦两次碾压多名路人从她身边走过却未施援手到拾荒“老太”毫不犹豫地伸手施救,从屡屡发生的道德事件到大张旗鼓地评选表彰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十大感动中国人物”,2011年,道德注定成为人们关注和热议的焦点话题。面对冰火两重天,人们扪心自问,是社会太坏,还是我们自己不够善良?是权力太蛮横,还是我们自己太漠然?是企业太强硬,还是我们自己不够坚强?不管怎样说,从社会道德建设的角度看,民众关注和讨论道德问题都是一件好事,因为这充分说明大家对于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期待和信心。那么,当前社会的道德状况到底如何?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认识和理解道德现状?作为一个公民,我们又如何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贡献力量呢?本刊特别策划推出此专题。  相似文献   

4.
李春华 《人民论坛》2012,(22):48-49
道德迷局在当今"道德滑坡"的舆论纷扰中,食品安全危机、官员腐败、政府不作为、老人跌倒无人敢扶等社会问题,令人扼腕叹息。但与此同时,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等"道德模范"的出现,又不禁让人心生温暖。  相似文献   

5.
我们需要怎样的雷锋在我们的这个时代,一方面,不乏雷锋式的榜样:"最美妈妈"吴菊萍、助学老人白芳礼、人民公仆杨善洲、"当代雷锋"郭明义……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去演绎着美好、真诚、善良;另一方面,"范跑跑"、"小悦悦"等一系列道德问题事件也拷问着国人的心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习榜样的精神力量、树立共同的社会理想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责任。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雷  相似文献   

6.
浙江大地涌现出的"最美现象"蕴含深刻伦理内涵和丰富伦理价值,是新时期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生动实践、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关键举措。推进"最美现象"从"盆景"到"风景"是当下一项重要的道德建设工程。进一步推进"最美现象"普遍化,形成扬善抑恶的社会道德风尚,需遵从经济决定性与相对独立性相统一、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统一、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正面效应相统一、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统一等公民道德建设的一般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7.
由浙江省文明办、浙江省社科院联合主办的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今年已经是第八届了,本届主题是"‘最美’精神与价值观"。本届研讨会认为,当下中国的道德现状是道德焦虑而不是道德沦丧,浙江成为"道德高地"有其土壤和环境,"最美"精神表明了社会规范不再脆弱,道德建设的主体是在民间,而"最美"精神需要一整套机制和环境才能由"盆景"转变为"风景"。  相似文献   

8.
我们不需要口号式的道德说教,这只会培养人们的虚假的道德人格。认同式的道德教化,才能引起道德在人们心里的内化高尚的人性光辉与道德之美常常体现在电光石火的瞬间。在突发事件这面聚光镜下,人的表现形成强烈的反差,伟大与渺小、崇高与卑鄙、勇敢与胆怯对比鲜明。近期媒体、网络热议的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在一刹那间被抛入了一个道德考场,他们都作出了完美的、震撼人心的答卷。他们的事迹将平时人们不太考虑的终极道德价值问题摆到人们面前:要个人自保还是他人生命安全?他们的德行给我们带来了道德刺激,对已经有些麻木、淡忘的  相似文献   

9.
相较于近些年社会生活中由道德相对主义引发的公共伦理事件,2015年我国社会在道德领域有着长足的进步,伦理争议事件并不如前几年显得数量更多、影响程度更广。这一成就的取得并非偶然,它与我们党和国家在"反腐败"和"树新风"方面的努力有着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胡坚 《小康》2012,(8):95
"德清现象"的意义正在于它是一种发自民间的道德力量,这种力量源自于老百姓的希望,也就是生活在一个非常和谐的温暖的充满道德的社会的希望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在物质世界的打造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与物质世界相比较而言,精神世界的打造还有很多不足。早前发生的小悦悦事件就暴露出精神道德建设上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缺乏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种善良与温暖。社会只有经济的增长没有精神与道德的确立,人们是不会幸福的。所以,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在这方面,应该说上下都很关注,但是我认为老百姓更加切身地体会到这个问题的重要并给予高度关注。老百姓是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的,所有的生活氛围和社会状况与他们都是息息相关的,前一  相似文献   

11.
《山东人大工作》2012,(9):61-62
三论:正视社会转型大背景下的道德发展变化,动员起全社会的力量,共建我们的道德家园(摘编)《正视道德问题加强道德建设——三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一文认为,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道德问题,是在社会转型大背景下发生的,具有鲜明的社会转型期特征。毫无疑问,道德问题的主观成因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  相似文献   

12.
"最美现象"是公民道德建设领域里出现的一种新现象,其蕴含的道德内涵是"善"和"向善"。此现象的出现,掀起了公民道德建设的热潮,强化了公民道德建设的共识,夯实了公民道德建设的信心,提供了公民道德建设的范例,有力地促进了公民道德建设。"最美现象"也给公民道德建设带来一些启示,如要突出公民的主体地位、要注重新媒体的作用等。而更多"最美现象"的出现,则需要社会提供更肥沃的土壤。  相似文献   

13.
最近频频出现的道德失范事件,又一次引发了人们的追问:应当如何拯救我们社会已经显得疲惫脆弱的道德?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对这个问题的追问已经持续了几千年。春秋末期,礼崩乐坏,那个时候的人们就开始追问这个问题。以后,  相似文献   

14.
道德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杆,而道德模范人物功能是评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具备高道德水准的载体。文章以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萍为例,通过简要介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现状,对道德模范人物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为正确发挥道德模范人物在公民道德建设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一、关于善意救助良知的反思 自古以来,助人为乐、帮扶弱小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2006年"南京彭宇案"、2009年"天津许云鹤案",以至2011年"小悦悦事件",极大地触动了社会公众的良知神经.在这些案件的背后,更多的是衬托出一个社会良心所遭受的质疑.人们对道德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困惑,继而对社会道德产生了怀疑、否定.这种趋势将"直接挑战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动摇人们的道德理想,困惑人们的价值追求".①长此以往,传统道德推崇下的善意救助就会被认为是一种不理性的"选择"而遭到漠视,弱势群体会因在道德层面缺乏帮扶而陷入更加不利的境地.然而,迄今为止,对此不利的处境并没有相关制度措施予以缓解乃至摆脱.可见,制度体系的缺失或不完善将会导致社会公平正义的诉求无法通过正当有效的渠道得以表达,引发对人类相互帮扶与关怀的漠视,使传统的社会美德消亡在缺乏制度呵护的环境中.值得庆幸的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孕育下的善意救助所凸显的社会公平正义的生命力并未消亡,尽管其已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萎靡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在道德争议事件的报道中,某些媒体通过夸大或歪曲事实、偏听偏信以及牵强附会的标签化报道等方式误导舆论,影响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正确认识,加剧人们的道德危机感.媒体应客观、全面、公正的报道道德争议事件,恰当设置议题,正面引导舆论,促进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黄志海 《传承》2007,(7):63-64
道德,是除了法律等法规之外的人们行为活动的规范或行为的准则。道德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推动社会全面小康与和谐发展的进程中,不仅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做出社会公平和均衡发展的制度安排,而且需要加强社会的道德建设,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农民道德建设,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相当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道德迷局 在当今“道德滑坡”的舆论纷扰中,食品安全危机、官员腐败、政府不作为、老人跌倒无人敢扶等社会问题,令人扼腕叹息。但与此同时,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等“道德模范”的出现,又不禁让人心生温暖。那么,究竟该如何评价当前我国社会的道德状况?公众最反感哪些失德现象?怎样进一步加强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9.
道德对人们的日常行为有着不可或缺的调节和规范作用,道德原则是人们在社会道德实践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我国把集体主义作为全社会的道德原则,这应当说是一种必然和正确的选择。人毕竟是生活在集体、社会中的,倘若集体、社会的整体利益和价值得不到尊重和维护,那么很难设想社会发展能够顺利进行。但是,当目前人们大力强调和强化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时,却轻视甚至忽视了非常重要的一点,这就是:应当使集体主义这一道德原则的内涵不断有所更新和发展,做到与时俱进,以保持我们社会道德原则的先进性。这也是建设真正和谐社会的一个基础条件。大家…  相似文献   

20.
《协商论坛》2011,(11):59-59
小悦悦事件再度引发人们对立法惩治见死不救的强烈关注、小悦悦事件刺痛的不仅是每一个人的心,更是整个社会的良心,于是,在拯救社会道德、实现自我救赎的诉愿中,很多人期待通过法律的权威和强制力,为滑坡的道德和良知筑牢底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