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壬寅年春节前,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法制糖技艺在短视频平台上小“火”了一把,传承人吴少玉利用省旅文厅开展“海南非遗闹新春”线上活动的契机,在抖音上展示了一段土糖制作视频,收获大量消费者青睐,店铺卖出23万元产品。  相似文献   

2.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一个“聚合式”的传统大节,是传统信仰、天人观念、民俗礼仪的“集大成者”。时至今日,春节正在走向国际化,无论是其自身悠久的历史传承还是逐渐取得的国际影响力,都使其逐渐成为真正的“聚合性节日”。当前,春节的国际传播仍存在节日仪式驳杂、文化符号缺乏提炼、节日文化产品开发不够等问题,提炼春节的仪式、符号意义,打造春节文化产品是进一步推动春节国际传播、实现春节“国际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按照“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2010年春节系列文明活动的要求,北京市广泛开展了春运文明引导、春节文明环境营造、“春节一家亲”拜大年、文明游园逛庙会、春节文明优质服务竞赛、“争当社区文明小使者”等六大系列活动,600多项春节系列文明活动陪伴广大市民度过一个欢乐祥和、文明有礼的新春佳节。  相似文献   

4.
民歌新演绎     
春节前,在人民大会堂演出的“民歌大拜年”音乐会上,虽有众多著名歌唱界前辈参与,35岁的龚琳娜仍然一鸣惊人,成为整场表演的核心。凭借大胆出位的演唱风格,她重新演绎了台湾宜兰民谣《丢丢铜》,将演出推向高潮。这段演唱视频被网友疯传。  相似文献   

5.
春节的变迁     
《传承》2006,(2):36-37
在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中,春节是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习俗萌芽于先秦时期,成长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定型于隋唐两宋时期。春节传承了中华历史文化,代代相传,为中华各民族所认可。古代“春节”叫“元旦”农历正月初一,现代人称之为“春节”,在民国以前不叫“春  相似文献   

6.
李小敏 《友声》2023,(1):21-21
1月18日,以“同心筑厚谊携手共发展”为主题的中越跨国春节联欢晚会暨边民大联欢活动在云南红河州成功举办。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袁敏道应邀在活动上发表视频致辞。袁敏道祝贺活动成功举办,并表示,中越是山水相连的好邻居、好朋友,是志同道合、命运与共的好同志、好伙伴,更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春节又叫“团圆节”它是华夏子孙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在节日里,一家几代人,平日天南海北各居一方,一般都要借此机会团聚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广义的春节,包括“除夕”、“春节(狭义的)”、“送年”。“除夕”是农历  相似文献   

8.
随着武亦姝在抢答环节以5:3击败彭敏获得第二季冠军,从春节期间回归荧屏的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在惊心动魄的角逐中落下帷幕。这档节目10天来成为热点话题,在视频网站上每集的点击量动辄数十万次,新浪微博的“中国诗词大会”话题阅读接近8500万次。  相似文献   

9.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春节有自己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由此形成的商业文化。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春节的喜庆活动已经在静悄悄地发生变化:人们消费逐渐由“吃喝”向“玩乐”转化;春节交往由“亲情”逐渐向“友情”扩散,家庭式交往向社会化交际转变;以良好祝愿为代表的节日气氛、以拜年和团拜为主要标志的春节活动,有逐渐淡化之势,而多元化、趣味化、随意化和追  相似文献   

10.
“标签论”认为 ,个体演变为罪犯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社会给其贴上了“越轨者”的标签 ,社会按照一定标准将某些行为规定为“犯罪” ,因而产生了“罪犯” ,而并非“罪犯”个体原因所致。“标签论”运用形象互动论的原理 ,认为犯罪是社会反应与行为人形成自我形象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标签论”认为犯罪是相对的 ,阐明了“贴标签”与法定犯罪定义产生之间的因果联系、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因果联系 ,为犯罪学的研究特别是犯罪原因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但标签理论有其局限性 ,其主观唯心色彩浓重 ,对标签化的后果解释简单化 ,对社会反应的揭示不全面 ,片面强调了犯罪因素中外部条件的作用 ,否定了犯罪行为与行为人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市级机关系统各单位认真做好元旦春节期间的“送温暖”工作和“一日捐”活动,帮助困难干部职工家庭渡过一个祥和、欢乐、温馨的春节。  相似文献   

12.
陆坤 《今日上海》2012,(4):58-59
继“小资”、“潮人”后,又一新的“身份标签”呱呱落地,那就是“文艺青年”。似乎一夜间,我们的周围就蹭蹭蹭冒出几个贴着文艺青年“标签”的可爱家伙。他们注重精神世界的享受,向往“低处生活”这种不被物质奴隶,  相似文献   

13.
每年春节前后,都会有很多目光关注着农民工。春节前,农民工返乡心切,“春运”和“农民工讨薪”必然成为热点问题;春节后,各地工厂开工,农民工要么成为被挑选的对象,要么成为抢手的“香饽饽”。据报道,今年广州、深圳等地缺工现象严重,珠三角、长三角劳动力缺口超百万。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节曰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剪窗花、写春联、布置家中小院、杀鸡洗菜、做十道有着吉利名字的年夜饭……在李子柒的一段和春节有关的短视频中,这位美食博主自己动手的过程,让年味变得浓郁,也让更多人看到了“小时候的年味”。  相似文献   

15.
革命化春节     
周起源  杰夫 《传承》2006,(2):32-33
造反派革春节的命1967年的春节前“,造反派”夺了上海市政府和中共上海市委的权。2月5日,也就是农历的腊月二十六,上海成立了一个“权力机构”,叫“上海人民公社”。上海人就是在这个公社的“领导”下过了个“大闹春节革命化”的荒唐年。初一,造反派控制的《解放日报》发表一篇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伴随着圣诞文化的“疯狂登陆”,国人的传统节日——春节却“日渐式微”起来,直至导致一些学者开始了其“忧患行动”,国内一些学者甚至还发出了《保卫春节宣言》: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非物质遗产”,在今天“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下,应注重对它的“保护”。河南大学师生还发出了“保卫春节”的倡议,并得到一些市民的响应。(据1月4日《时代信报》) 的确,尽管春节的过节气氛变得一年比一年寡淡,尽管各种洋节在国人间显出了强劲的成长势头,但具体到中西节日在  相似文献   

17.
春联闲话     
华易 《今日海南》2006,(1):47-47
春联亦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因是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以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抒发美好愿望。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相似文献   

18.
中国很早就有过年的习俗,并将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又叫“阴历年”。春节是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每逢春节,全国各地都要进行贺年活动:节前十天左右,家家户户就纷纷开始忙于打扫卫生、拆洗衣被、缝制新衣、洗澡理发、杀猪宰羊、购置年货;  相似文献   

19.
“报告!”随着略带沙哑的声音响起,记者在重庆市女子监狱的办公室里见到了年仅19岁的英子(化名)。8岁被母遗弃、11岁离家出走、“女飞贼”“四进宫”……英子身上贴着许多标签,每一个标签都牢牢吸引住记者,不由得在心里勾勒着她的模样。  相似文献   

20.
为切实关注贫困群体的民生问题,让城镇贫困居民和农村弱势群体过上一个祥和的春节,春节前夕,中共松桃自治县委、县人民政府在春节前把“低保金”和“慰问金”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