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送灶     
“送灶”,家乡俗称为“灶老爷上天”,传统中的灶老爷相貌不俗,见于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灶神名隗,姓张,字子郭,状如关女”。这位灶老爷是灶头小神仙,由于贴近普通百姓,民间因此恭而敬之。岁寒年尾闲来无事,我不禁想起了“送灶”这一民俗,也勾起了一段有趣的往事。  相似文献   

2.
战国时期的齐威王,算得上是一位头脑清醒的明君。一次,齐威王向朝中官员们询问外任官员的情况,不少官员异口同声说:“最好的是阿大夫,最坏的是即墨大夫。”齐威王没表态,又问邹忌,邹忌说:“先去下面调查调查吧!”过了一段时间,齐威王召集官员议事,同时也召回了两大夫。众官员上朝后,只见殿上烧了一锅开水,大家不明其意。齐威王把即墨大夫叫上来,大家都盯住即墨大夫,认为齐威王一定会惩罚他。没料到齐威王声色和蔼地说:“我派人作了调查。你那里的庄稼长得好,老百姓能安居乐业,这是你的功劳。只因你没有给朝中官员送礼,他们都说你的坏话。我加封你一  相似文献   

3.
所谓"送礼经济"悖论现象是指一些家庭已经感受到因为送礼给自己造成了经济压力,但送礼开支不降反升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显然不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我们就送礼现象在武汉市做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送礼实际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演化为一种博取功利的工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时送礼也成为商务活动的一种形式;中国人特有的虚荣心也加剧了送礼经济的压力。所以消除"送礼经济"悖论现象的主要途径是:第一,加大公务员收入透明度,加快完善并推行财产申报制度;第二,加强舆论宣传,倡导节约文明的礼品消费新风尚;第三,规范礼品生产行业;第四,家庭应合理理财,送礼应量力而行。  相似文献   

4.
“精神物质互变法”徐振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了18种送礼法,而今之送礼,实用功能极强,内容更加五花八门,方法也争奇斗巧,日臻为艺术,可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有个老板出资二万,让一位搞经济学的学者捉笔代刀,写出一本书,署上领导名字,出版后送给领导。此...  相似文献   

5.
2013年2月713《工人日报》刊登张枫逸的文章,文中指出一些电台电视台播出的个别广告出现了“送礼首选”“送领导”“上级有面子”等内容。且礼品中不乏名表、珍邮、金银纪念币等,对此,广电总局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级电台电视台立即删除含有渲染“送礼”内容的广告。“送礼”广告具有三宗罪。一是加重社会负担。近年来送的礼品越来越高档,价值越来越不菲,让人际交往成为一种甜蜜的负担。二是助推腐败之风。与赤裸裸的金钱交易相比,打着送礼的旗号无疑让行贿受贿行为更具隐蔽性,以掩人耳目。三是影响未成年人。含有渲染“送礼”内容的广告,很容易对青少年造成“不送礼办不成事”的负面影响,损害他们的身心发育。为了追求促销效果和眼球效应,广告有时会僭越法律规定和社会伦理,但媒体不应忘记自己的责任。正如专家指出,大众传媒的职责之一是传承文化,负有引领社会公众走向美好的人类精神家园的神圣职责,即使在商品社会,也不可推掉这份责任。  相似文献   

6.
《春秋》2001,(3)
棒打送礼南朝通直散骑侍郎兼中书通事舍人的顾协,负责给皇帝起草诏书命令。一些人看他可以接近皇上,权重位高,就想拉拢贿赂他,送礼之人络绎不绝。有一次,他昔日的一个学生送他两千钱。顾协十分恼火,心想:送礼的怎么制止不住呢?拒绝了这个又来那个,看来对他们不能客气了。于是他命令家人将送礼之人重打一十大棍赶了出去。顾协棒打送礼之人的消息很快传开,从此,再也没有人敢给顾协送  相似文献   

7.
最近,翻阅梁实秋的散文,《送礼》说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有一年,端阳节前数日,忽然有人送礼,附着一张名片,上写  相似文献   

8.
浮世绘     
《民主与法制》2014,(32):5-5
行贿送礼花样翻新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送礼之风得到有效遏制,但顶风违纪行为仍时有发生。且行贿方式更趋隐蔽,一些商人花大钱包名医,专门为官员提供“天价体检”,一些企业不惜重金打造放心食品基地,为官员提供“私人订制”。此外,通过快递、网络等“地下”方式送礼,也增大了反腐难度。分析称,应进一步增加违法违纪成本,挤压“四风”问题的生存空间。同时要进一步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借助公众眼睛推进反腐。  相似文献   

9.
眼下,正是一年一度征兵的时候,众多的适龄青年踊跃报名应征,更有父母盼子当兵心切 ,为了给儿女寻找一条出路,竟不惜一切代价,花钱送礼,托人找关系,给一些骗子带来了可趁之机,结果引来的却是——  相似文献   

10.
<正>教师节来临,"该不该给老师送礼?""送什么礼物好?"又成了社会性的"送礼焦虑症"!的确,当今社会存在个别教师利用手中的职权寻租,小到排座位、选班干部,大到保送生、高考加分……从一个小切口来看,教师节送礼,确实是部分教师权力寻租导致的一种现象。教师中确有害群之马,但是这种现象不是教师群体独有,而是很多行业、群体都存在的。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教师节的送礼风?人都是有情感的动物,有情感的动物  相似文献   

11.
正战国时期,秦将王翦战绩卓著,威震四海。在王翦的培养下,其子王贲在少年时便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引起秦王的注意。有一次,王贲以少胜多,打了一次漂亮仗,秦王特别高兴,立即召见王翦、王贲父子。秦王除了夸奖王贲有其父之气象外,还夸奖王翦教子有方,要将对王贲委以重任。王翦大惊失色,跪拜在地,连声说,"万万不可",力阻秦王对王贲的提拔。秦王忙扶起王翦,细问原委。  相似文献   

12.
浮世绘     
《民主与法制》2013,(27):5-5
教师节陷送礼纠结 9月10日教师节来临之际,许多学生家长又陷入是否送礼的纠结,他们认为.一年一次的教师节是向老师表达心意的最佳机会,如果别人送而自己不送,自家孩子会吃亏。  相似文献   

13.
礼不在贵 有情则重 不知何时,春节送礼也成为了一个传统。一件理想的礼品对赠送者和接受者来说,都能表达出某种特殊的愿望,传递出某种特殊的信息。如今,上下级之间送礼方式从“烟酒时代”升级到什么方式?  相似文献   

14.
原东方市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戚火贵涉案金额1400多万元,接受数百人行贿或送礼金,其涉案金额之大,涉案人员之多,为全国所罕见。此案震动中央、中央纪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以第一手材料披露案中详情。  相似文献   

15.
书记躲节·太太属牛及其他□方怀忠近与旧友相聚,闻一趣事:某书记每逢年节,便去家躲至机关吃住办公,并嘱其有属,日夜紧闭大门,有“来访”者只须隔相告“不在家”。如此,那些想利用之机送礼行贿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之目的者,便技穷了。于是,我便想起了一则古代笑话...  相似文献   

16.
说“拒礼”     
自古道:当官不打送礼的。历史上的大官小吏大都如此,临之以利,不讲其廉,对“礼”来者不拒,受之泰然,以至为之驱使、舞弊枉法。不过,也确有一些廉洁官吏,他们轻实惠重操守,不为“礼”动,在史册上留下了闪光的一笔。 悬“鹅”明心。一天有人给明朝按察使周新送来一只黄澄澄肥嫩嫩的烤鹅,请周新尝个新鲜,周新不收。送礼者硬是留下东西抢步出门走了。周新望着烤鹅想:有一次就有百次,必须慎初。于是叫手下  相似文献   

17.
赵畅 《政策瞭望》2013,(9):56-56
官场“送礼收礼”之盛风.何以难刹?因为由来已久矣。读报看到一个材料,说清代有许多“陋规”,官员灰色收入不少.那时流行一句话,叫“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相似文献   

18.
如今,漫步上海的街头,林林总总的各式广告无处不在。随时可见的一句黄底绿字的广告语:“洗不掉,找象王”,以其特有的亲和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使象王洗衣连锁名声大振。台湾象王洗衣连锁董事长黄进能颇有先见之明,他从广告发布之日起就为自己的得意之作了注册专利,俨然一副神圣不可侵犯之势。就凭这句家喻户晓的广告语,我与“象王”的创始人——黄进能有了一面之交。  相似文献   

19.
赵畅 《今日浙江》2013,(23):62-62
读《后汉书·梁冀传》,明白了古代官场送礼的一个潜规则,亦即首先要打通“门人”这个关节,否则甭想送进去。“客到门不得通,皆请谢门者,门者累千金”。只要是显赫人家的“门人”,一到送礼时节,定然会依恃其特殊身份而赚个盆满钵满。  相似文献   

20.
朱雁芳  尹静 《求索》2011,(1):223-224,160
关于人性之善恶,自古以来争论不休,中国的孔孟之学主张"人之初,性本善",西方文化主张"原罪论",认为人性生而有罪。威廉·戈尔丁作为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寓言编撰家,他的以《蝇王》为代表的文学作品以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而卓著于世,威廉·戈尔丁也为此殊荣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戈尔丁的《蝇王》一反英国荒岛文学之传统,叙写了人性恶的文学主题,但作者在说明人性本恶的同时并不赞成罪恶,他旨在通过对《蝇王》人性本恶的表述倡导人类社会的善良与道德。从故事情节的道德评断上看,戈尔丁实为一个具有乐观生活情怀的"悲观主义"者。《蝇王》促使人类认识自身之恶,以达解救并改善自身之目的,这为人性恶之救赎提供了可行之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