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7,(2)
雅克·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提出了要对马克思的遗产进行批判地继承,而他对于马克思精神的解读也是从解构这个全新的视角进行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意义上,思考德里达的"解构"才能更全面客观地了解它的内涵。通过比较解构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之间的关系,以马克思主义方法和原则为前提对解构进行批判性继承。  相似文献   

2.
张一兵 《理论探讨》2005,12(5):38-41
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关于幽灵问题的基本理论要点在于首先,德里达的幽灵是建立在解构逻辑之上的一种本体尺度中的消解性的不在场之在场;其次,这种幽灵又与某种隐性"救世主"的降临相关,幽灵是一种我们看不见它,可我们却无时不在它的注视之下的伦理呼唤.也是在这个意义上,德里达公开提出要维护"马克思的幽灵们",因为在今天这个资本全球化的世界上,人们不能"没有马克思"那不死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刘晓英 《理论探讨》2005,2(6):33-38
"幽灵"是最能体现德里达哲学的解构精神的一个重要概念.幽灵首先是一种视域--延异、批判、解构的视域.幽灵的幽灵性即幽灵的解构性,解构是一种无条件地提出批判性问题的权利,而这种解构也就是延异;与幽灵对话,即意味着进入幽灵向我们敞开的延异批判解构的视域.其次,幽灵也是一种取向--自由、解放、他者的取向.解构旨在拆解某种权威性话语,而这种拆解本身就是对人的解放,对人的解放也即对人的自由的肯定,而自由和解放则必然地意味着兼容他者,由此则解构性的幽灵必然地内蕴了自由和解放的建构性价值取向.与幽灵对话即意味着,在自由解放的哲学诉求中建构他者性取向的公正原则.与幽灵对话不只是理论上的一种解构形式,更是人文知识分子的志业--指向现实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批判错误倾向中发展起来的.在20世纪前半叶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毛泽东批判了教条主义,走向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批判了农业社会主义,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  相似文献   

5.
德里达认为,马克思精神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马克思精神就是解放精神与批判精神,要捍卫与忠诚马克思的解放精神与批判精神;德里达借助于马克思的解放精神与批判精神,通过"延异"的消解策略,企图建构一种"解构式马克思主义精神",其实质并不是走向马克思,而是借助于马克思的相关文本,达到质疑甚至否定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6.
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是当今哲学界关注的话题."否定的辩证法"所要解构的是传统的教条的马克思主义教科书体系的辨证法,所要重建的是真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本来面目的批判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7.
周连顺 《理论探索》2008,1(1):38-41
毛泽东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艰辛探索.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四个基本途径:一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党员和干部,提高全党理论水平;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答中国社会历史课题,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三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独特经验,积极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和成熟;四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继承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一书的核心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命运问题即马克思主义向何处去。围绕此问题,德里达在文中表达出这样一种思想:"马克思的幽灵"作为一种活的精神,其强大生命力在于它代表着一种伟大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的真正意义,不仅在于它的"现实性",更在于它的"可能性"。正因为这种可能性,马克思主义才不断发展。我们应以一种与时俱进的态度、一种"可能性"的视域去理解马克思主义,从而推进其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马克思急风骤雨式的暴力革命,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从武器的批判消灭剥削制度到批判的武器指向美学救赎;看似缓和的冲突之中,却包含着马克思批判理论的核心本质,指向人的自由发展与解放,是直接体现马克思的方法论并将马克思理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结果;具体于阿多诺的文化批判与美学救赎,正是立足自己时代对马克思理论的真正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在方法论上沿袭了卢卡奇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的重建,即在方法论上回到黑格尔,"恢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辩证性。但法兰克福学派在其理论发展中忽视了马克思与黑格尔在哲学旨趣和方法上的根本区别,从而导致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只能滞留在一般性的文化审美批判层面,难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社会变革实践的理论诉求。正是基于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类社会历史观,马克思与黑格尔的理论旨向和研究路径有着根本差异,深刻领悟这些差异是正确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方法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利奥塔是后马克思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其理论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政治经济学及唯物史观的两个方面--主体理论和历史进步论展开了批判和解构.利奥塔企图通过批判和解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超越马克思主义,但结果适得相反.他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没有超越马克思主义,反而是一种理论倒退.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现代性二者之间有一种必然的联系.以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为指导,以构建中国的现代性为主线,是解决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学术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一个切入点.同时,用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为视角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关系问题,不但对解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问题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具有现实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石,准确把握实践主题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今天,我们应努力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一历史规律,在实践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进行理论探索的同时也形成了他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终其一生始终从实践出发,坚持理论由实践赋予生命力、由实践检验和修正。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观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它表现出来的批判精神、创造精神以及科学态度对于人们今天树立和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无疑具有重大的启示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小华 《理论探讨》2020,(6):106-112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展现了鲜明的批判特质,它所宣示的立足于现实,对"现在的世界"及"自我"进行"无情的批判"的本质要义,体现了马克思批判观的彻底性和科学性。通过解构来实现建构是马克思批判观的重要使命,从多维辩证的角度进行阐释,在理论彻底中掌握群众并变成物质力量是其实现进路。以资本逻辑的瓦解为基础建构"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所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不但可以更好地挖掘马克思批判观所蕴含的价值旨归,克服日益蔓延的、滋生悲观怀疑论的泛道德化等错误批判观,而且可以更好地把握"人的解放"的理论价值,助推"强起来"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稳致远,进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公平观的发展轨迹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从揭露和批判资产阶级抽象的公平观入手,阐述了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公平的原则,从而把公平的实现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研究马克思的公平观的发展轨迹,有助于我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公平观和坚持公平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正确地处理当代中国改革和发展中的公平问题,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陈荣荣  古世平 《学理论》2013,(16):33-34
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内在联系。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互动融合等内容展开探讨,并认为坚持中国的社会主义特色,必须要继续和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互化,使马克思主义真正具有中国的性格、中国的气象、中国的风韵,使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真正意义上获得其现代的形态。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批判,马克思主义批判是很难摆脱精英化的趋向的。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一开始就致力于树立一种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观,拒绝任何形式的精英化倾向,其最终结果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本身看成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实践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陷入大众化的诉求与精英化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之中,其大众化的追求实际上变成了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合理化自身行为(官方)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9.
邓磊 《理论导刊》2008,(6):7-10
邓小平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创新者,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的探求者.他在实践中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主要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城市、地理、空间为落脚点,融合女性主义、生态主义以及其他少数和多元立场,西方马克思主义空间社会理论呈现出多样性发展势态,呈现了晚期马克思主义、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思潮等多种风格.这些思潮虽然与马克思的逻辑关系并没有相同,甚至提出了对马克思的批判,但它们都说明了马克思仍然是资本主义批判不可超越的地平.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空间理论上的发展,为我们发展自己的都市马克思主义话语提供了许多值得认真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