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庭是国家社会的基本,家庭幸福即"社会国家之幸福"[1]。家庭伦理道德是社会与国家伦理道德的根本,反之,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以家族道德为中心的伦理。而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国家的最高道德原则就是所谓的"三纲"、"五常"。本文以《重庆邓氏族谱》、《阳新陈氏义门果石庄大成宗谱》、《武汉东西湖径河街李氏宗谱》三大家谱中的宗规族训为例,探讨在"三纲五常"伦理观念下宗规族训对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孔子一生关于"天"、"命"曾有三次著名的慨叹:"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是一叹,叹于孔子堕三都受挫之际;"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是二叹,叹于孔子过匡被围之际;"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这又一叹,叹于孔子过宋险遭司马桓魋杀害之际。这三叹所发露的"命"意识,学者素来着思甚深,这里拟关联着"生"、"命"、"性"、"道"诸范畴,将其与古中国人的"命"意识做一番比较,并从  相似文献   

3.
《白虎通》把社会治理界定为人际关系的治理,人际关系的和谐不仅需要制度的维系,更需要道德和礼仪。诸种人际关系中,有主次之分,君臣关系和父子关系成为重要的关系,通过"亲亲"饰"尊尊"的拟宗法化方式把两者分别主导的"尊尊"和"亲亲"原则联系起来,而且也成为调节其他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随着拟宗法化的确立,君主的影响逐渐延伸到其他人际关系中,尤其是宗族中。  相似文献   

4.
《三松堂自序》与《五十自述》分别是冯友兰和牟宗三作为自传性质的两本文集。在成长阶段,冯、牟二人都有重视学问的家风,冯氏深受绅士情结影响,牟氏更多处于"落寞而不落寞"的混沌中,为原始的浪漫所笼罩;进入求学与治学阶段,二人开始展现更多差异性,冯氏有高远广阔的学术视野,更为开放贯通,牟氏以传统文化为根,更重视特殊性,探寻内在于生命的价值之源;二人都是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冯氏更为从容中道,牟氏的生命呈现一种"真人"性情与狂者气象;牟氏以"接通慧命"为使命,冯氏以"旧邦新命"自任,二者都为实现传统文化的接续与新生而努力。  相似文献   

5.
肺为娇脏,在五行属金,为魄之处、气之主.<素问*五脏生成篇第十>曰:"肺主一身之气","诸气者,皆属于肺."<中藏经>也指出:"肺者,生气之源."可见,肺与气关系之密切.而<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可知"气乃生之本也",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由此可见,肺气对人体的重要性,而肺气虚证无疑也是临床的常见证候,亦是研究的重点证候.  相似文献   

6.
担任江苏省宗教事务局副局长达11年之久的袁普泉先生,在他《灵山缘》(作家出版社,2006年)出版三年之后,又将《灵山缘(续)》作为《灵山缘》的第二辑出版。其中重点选收了三篇纪实文字和若干韵文。我研读了《记忆中的朴老》、《长空鸟迹——忆茗山法师》、《我与无相法师的佛教情缘》这三篇纪实文学,认为它们是难得的为佛教界三位高人写真的出色之作。  相似文献   

7.
儒家经典著作《礼记》中强调的"礼"是一种文化形态,它具有历史的稳定性和传承性;它不但要顺应天理,而且要顺乎人情。"礼"是人的生命本质,它通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来构建人的社会属性;"礼"通过祭祀和生命的传承表达对生命的敬重。《礼记》在当代社会中的隐性价值有增无减,"孝"是"礼"的核心,"敬"是"礼"的起点,"礼"以"和"为贵。学习和研究《礼记》就是要达到外在的"礼"和内在的"敬"、"孝"、"和"之间的统一和平衡,以求"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生命道德升华。  相似文献   

8.
七篇序言是《共产党宣言》(简称"《宣言》")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共产党宣言》发表165周年之际,重温七篇序言,对于我们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史观、认识当今资本主义以及认识落后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等都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斯密的生平和著作 亚当·斯密1923年出生于英国,曾先后在格拉斯哥大学和牛津大学学习,在1776年出版了《国富论》一书,为政治经济学创立了科学理论体系,成为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最杰出、最伟大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集中体现在《国富论》中,全书共分5篇:第一篇论述了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及劳动生产物在社会各阶级之间进行分配的顺序。第二篇论述了资本的性质以及积累和用途。第三篇论述了财富在不同国家中的不同发展。第四篇  相似文献   

10.
《人事天地》2012,(10):47
国徽是国家的标志和象征。国徽的图案和使用办法,由宪法或专门法律规定。1949年7月,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为了迎接新中国的成立,在《人民日报》登出了向全国征求国旗、国徽及国歌词谱的启事,明确提出对国徽设计的要求是:"(甲)要有中国特征;(乙)要有政权特征;(丙)形式须庄严富丽。"全国各界人士纷纷投身于其中。同时,受中央之命,负责征集国徽图稿的清华大学营建系和国立北平艺专  相似文献   

11.
翻开柏拉图的诸多著作,我们发现在其浩瀚如海的系列著作中,关于灵魂的理论占了非常大的篇幅,其中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国家篇》)、《斐多篇》、《斐德罗篇》、《蒂迈欧篇》、《泰阿泰德篇》、《法律篇》、《美诺篇》等。灵魂说是柏拉图的本体论、知识论乃至社会政治伦理说的重要论证依据。灵魂存在于整个世界中,要完整的把握这个问题,必须要按照柏拉图认为的完  相似文献   

12.
柏拉图在《国家篇》中提出并论证了"哲人政体",并在《政治家篇》里延续了对"真正的政制"的思考。但是,正是《政治家篇》将法治视为划分政体类型的一个基本标准,形成了关于法治政体的思想,从而开创了西方法政思想史上的法治政体类型学。而在《法篇》、《米诺斯》以及第七、八封书信中,柏拉图一方面进一步提升了法治的地位和意义,另一方面阐释了"混合政体"的主张与设想。柏拉图始创的法治政体类型学和"混合政体"思想,奠定了西方法治政体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是一部务实、坚定、温和、理性的重要法律。它以法律的形式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反对分裂国家活动的基本立场、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它是以法理制衡"台独"的重要法律武器。这部法律的高票通过,表明制定和实施《反分裂国家法》合乎民  相似文献   

14.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挖掘宗教"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研究基督教典籍《圣经》及其教义教规和信徒行为过程中发现:一是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政治经济学思想理论内容,由此可以揭示"基督教文化经济圈"之秘;二是被称为百科全书的《圣经》用讲故事方式传播经济学常识,其生动性迄今难有经济学教材能与之相比;三是占全球总人口三分之一的基督教信徒,在参加宗教活动的同时从中接受到经济学知识训练并指导他们的生产经营生活和思维方式,对经济学知识的传播没有哪个国家的大学能与之相比。因此,对蕴藏在《圣经》及其教义教规和信徒行中的政治经济学思想理论内容进行系统性、逻辑性研究,这些思想理论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清咼宗爱新觉罗·弘历命国史馆为“明臣之降顺者”另立《钦定国史贰臣表传》,叮嘱修纂官据实直书,瑕瑜不掩。此书最终定名为《贰臣传》。书中记述了明清鼎革之际的“贰臣”传记凡120篇(另有5篇为附传)。对于事穷势迫、力屈俘降的洪承畴、祖大寿、李永芳等51人,视为本朝“宣力之臣”,编入“甲编”。  相似文献   

16.
《针灸大成》是一部影响较大的针灸专著。该书是在《卫生针灸玄机秘要》基础上,集杨继洲临床治验及心得,由晋阳靳贤广收群书,集而成之。是故书中援引和转载的内容较多。但卷三末的诸家得失策、头不多灸策、穴有奇正策和针有深浅策四篇则是出自杨继洲本人之手。其议论精辟,篇幅不  相似文献   

17.
国家环境治理,既要正视环境问题本身,更要正视人的问题和由人组建起来的社会问题。治理环境必以恢复气候为根本任务,这需要环境治理研究为之提供认知引导、智识基础和方法智慧。唐代兴所著的三卷本《国家环境治理研究》,提出了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问题与基本路径,初步建构了"国家环境治理"研究的中国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8.
晁错思想的特点是通过古今之变来阐述君臣之义,并最终将古今之变落实在君臣之义上。中国政治思想大体可以勾画为三个维度,天人之际为空间维度,古今之变为时间维度,二者构成纵横两条坐标线,而君臣之义就是这个坐标的圆点即轴心维度。晁错对汉初无为政治的理解不是君主无为,而是臣子无为。晁错认为在人臣治国的时代,法治与仁政开始有了现实结合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核心价值观是一种"认同之德",它立足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认同。这种认同之德究竟"得"于何或如何"得",取决于它对现代性价值认同难题的回应。核心价值观的表达方式是从价值描述("国家之德")和价值规范("社会之德"、"公民之德")两个层面来回应现代性价值认同问题,以使公民之德、社会之德、国家之德各"得"其所,内在一致。而其重点则在描述中国价值观所要实现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四重引领。  相似文献   

20.
<正>《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初年下令谏官魏征、虞世南等人编辑的,是包含明君治国的经验启发、昏君灭国的经验教训、君臣君民关系相处之道、奸臣欺主国家灭亡的醒世警言等内容的历代帝王治国理政之得失经验的治世宝典。深入挖掘其治政思想,可以追本溯源,探析中国共产党能在百年历史中不断发展壮大、带领中国走向辉煌的传统文化之源,从而激励党的领导干部研读《群书治要》,经受住“四个考验”,克服“四大危险”,不断带领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