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3 毫秒
1.
2011年美国与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动用军事力量干涉利比亚内战。在战略层面,利比亚战争显示出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美欧发达国家依然具有军事优势,其军事战略也保持外向性,倾向于运用军事力量塑造全球和地区格局。在战役层面,利比亚战争不仅体现出西方军事同盟的灵活反应和适应能力,而且在作战过程中,美国及其主要盟友实现了前所未用的分工。在联合作战层面,美欧参战国家的海空力量实现进一步的整合。美欧均势力量对利比亚战争的干涉为中国的中东地区政策、亚太战略和国防建设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2.
在利比亚冲突中,以法国、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行使"保护的责任"的名义,进行所谓"人道主义干涉",对利比亚实施军事打击和政权更迭,实则制造了更大的人道主义灾难。"利比亚冲突"的案例表明,"保护的责任"从理念走向现实特别是其实际执行的道路并不平坦。作为国际社会的"法治良心"的重要体现,"保护的责任"理念与严峻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引发了专家学者对如何实施"保护的责任"的反思,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保护的责任"在理论与现实的碰撞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江涛 《国际展望》2014,(3):88-106,157
传统上,冲突后的安全治理模式主要有三种:安全部门改革(SSR),解除武装、复员和重返社会(DDR),临时稳定措施(ISM)。卡扎菲政权被推翻后,利比亚安全重建进展缓慢,目前已经陷入了游击队和武装组织失控、安全机制失范和地区安全结构失衡的困境。利比亚战争对后冲突时代的国家重建影响巨大,是造成当前利比亚"三失"状况的重要原因。解决利比亚安全困境必须将上述三种模式结合起来,集各方之力,制定出宏观的、长期的利比亚安全治理路线图,根据不同的情况逐步解除游击队的武装,加强安全部门的制度建设,加快建立协调机构,与利比亚重建相关的重要外部行为体应发挥建设性作用,高度重视利比亚动荡的外溢效应,共同推进利比亚的安全治理向良性发展的趋势演变。在利比亚冲突和重建中,中国既坚持了传统的不干涉内政原则,又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适度地介入,其中东外交正在发生令人瞩目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一位从利比亚采访归来的女记者谈感受,她说,一个国家,个人的挂像越多,这个国家越危险.在利比亚,无论街头巷尾,还是庄前村后,无处不悬挂着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像,人们一集会就举着他的画像.现如今,这个到处悬挂个人画像的国度——更准确地说是政权,果真已经消亡了.  相似文献   

5.
正由于利比亚兼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丰厚的能源财富、可资利用的国内因素等"优势","伊斯兰国"在叙利亚、伊拉克等地面临生存压力的形势下,正移师利比亚,将其作为发展的"新中心"。而利比亚国内和解进程的前景,以及西方大国是否加强在利比亚境内打击恐怖主义的力度将决定"伊斯兰国"在利比亚发展的走向。  相似文献   

6.
孟祥青 《当代世界》2011,(12):17-21
2011年的国际安全形势如果用一l爪字概括就是“乱”。西亚北非动荡先后蔓延到十多个国家,一些国家政权倒台,一些国家政权摇摇欲坠。利比亚内战也引发了北约对利比亚的军事打击,从而创造了冷战后西方大国干预地区事务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幻影系列战斗机是上世纪60- 80年代法国的名牌战机。在那个世界局势纷繁复杂的年代,幻影曾飞翔在各大洲不同国家的天空。在饱受战火蹂躏的中东, 幻影战机更是受到了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双方的喜爱。而70年代与利比亚结缘更为幻影的不平凡生涯增添了浓重的色彩,幻影已在利比亚深深打上了自己的烙印,它已经成为利比亚历史的一部分。幻影登场1969年9月1日,年轻的军官卡扎菲(Kadaffi)领导“自由军官组织”,推翻了伊德里斯王朝,建立了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这位桀骜不逊的利比亚领导人废除官僚机构和各级政府,在国内推行反对西方影响的“文化革命”。卡扎菲关闭了美国在利比亚的军事基地并把美国的石油公司国有化。一切西方的东西都是忌讳的,卡扎菲甚至将前政府空军的美式飞机(包括F-  相似文献   

8.
<正>2011年2月,利比亚国内爆发大规模抗议示威运动,要求惩治腐败、改善民生、扩大民权,后演化为国内反对派与时任政府间的国内战争。3月,北约战机进入利比亚,发起"奥德赛黎明行动",宣称将帮助利比亚推翻腐败的现政权,实现民主。战争历时半年余,最终实现利比亚政权更迭。但战后四年,利国内并未实现预期的民主,而是从独裁统治沦为权威碎裂,国家渐趋空心化。卡扎菲生前曾说,如果他的政权倒台,利比  相似文献   

9.
陶短房 《南风窗》2014,(17):66-68
<正>利比亚温和原教旨派、世俗自由派、极端原教旨派三足鼎立,让"一人一票"无法产生强有力的政府。两年过去,各路豪强依旧拥兵自重,割据称雄,政府、议会和政府军则徒具形式。8月4日,一艘英国战舰悄然停靠在利比亚首都的码头,不停地将英国侨民接上军舰,准备疏散到利比亚以外更安全的地方。这艘英国战舰的出现,标志着迄今在利比亚撤侨问题上态度最保守的西方国家—英国,也开始改弦  相似文献   

10.
沈宁 《当代世界》2012,(11):38-39
近来,美国一部名为《穆斯林的无知》的影片因诋毁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在伊斯兰世界引发广泛反美浪潮。9月11日以来,埃及、利比亚等中东穆斯林国家率先出现反美示威游行,迅速席卷整个中东伊斯兰世界,并扩散至全球30多个国家,美驻多个中东穆斯林国家使领馆遭到冲击,美驻利比亚大使史蒂文森等4名外交  相似文献   

11.
进入2011年,北非地区国家政局突变引起世界舆论关注。突尼斯、埃及的政局变动波及整个中东,受到最直接冲击的是地处这两个国家之间的利比亚。埃及反政府力量用基本和平的方式,迫使执政长达30年的穆巴拉克总统下台,使利比亚境内外的反政府力量深受鼓舞。他们采用各种手段以图推翻执政长达四十余年的总统卡扎菲。  相似文献   

12.
2001年12月21-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尉健行率中共代表团访问了北非的利比亚,我有幸作为代表团的工作人员参加了这次访问,并参加了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与尉书记的会见.这是我1991年来第二次访问利比亚,但却是首次亲眼见到卡扎菲这位声名显赫、神秘莫测的风云人物.结束访问回国后,我参加尉书记和卡扎菲会见前后所发生的一切一直历历在目,总是挥之不去,思忖再三,决定还是写出来以飨那些曾访问过利比亚,或对卡扎菲本人比较感兴趣,但却无缘面见他的读者.  相似文献   

13.
江涛 《南风窗》2013,(21):79-81
卡扎菲时代利比亚安全部门就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而利比亚过渡委和执政当局的迟缓和错判无疑也是冲突的重要诱因,不过利比亚满地开花的游击队才是问题的根本。利比亚总理扎伊丹9月17日到访伦敦,就利比亚安全问题向英国首相卡梅伦寻求支持未果。两天后,包括卡扎菲次子赛义夫在内的利比亚前政府38名官员陆续受审,但这丝毫无助于该国的维稳进程。9月11日,美国驻班加西领事馆遭袭一周年,利比亚外交部班加西分部发生爆炸事件,约10人受伤。次日晚,毗邻阿尔及利亚的利比亚边境小镇迪拉杰爆发武装冲突,造成4名  相似文献   

14.
西亚北非局势持续动荡,爆发一波又一波冲击浪潮,近来进入动态性平衡与胶着,地区内外各派力量面临相互妥协。尽管目前看利比亚局势于西方相对有利,但西方在中东的推波助澜乃至军事干预受制于诸多因素,对地区局势的应对已显出疲态。西方国家正争取利比亚局势尽快收场,集中消化几个月来的阿拉伯国家局势发展,将推动政治解决推向前台。  相似文献   

15.
于英红 《南风窗》2011,(9):82-83
卡扎菲在过去近半个世纪中从纳赛尔、穆巴拉克、萨达姆等人那里把他认为有益的经验进行合并修订,再辅以他独有的变幻莫测的个性,应用到利比亚内政外交治理中去,利比亚经验就变得独特起来。  相似文献   

16.
冷战的结束使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外交都面临着转折,对一些重要国家来说尤其如 此。日本作为一个世界经济大国,其外交同样面临一个转折期。冷战后的日本外交如何发展,令人注目,因为它对整个国际形势、特别是对东亚地区的国际形势将产生重大影响,这一点对同为东亚大国的我国显得尤为重要。 冷战后,日本继承了80年代初中曾根曾  相似文献   

17.
一个与世隔绝的国家我的导游,供职于利比亚情报部的侯赛因先生,急匆匆地来到我的房间,汗流满面地说道:“快点儿,领袖正在班加西等你呢!已经准备了一架飞机”。这是我此番探险性旅行的开端。三十余年以来,利比亚与世隔绝,成了一个不为世人所知的国家。即使有少数人多次来到此地,也根本不能知道表面情况之下的真实情形!自从卡扎菲在1969年掌权以来,他一直鼓励他的人民,与外国来访者保持有限度的接触;同时,他又将自己品牌的“革命理论”强行灌输给全国人民,由于在上世纪70、80年代外国使、领馆相继关闭,外国公司纷纷撤出利比亚,来自西方世界的访问者实在是少得可怜!  相似文献   

18.
周边风云     
《南风窗》2011,(8):15
利比亚和也门面临内战据卡塔尔《祖国报》报道,利比亚和也门的局势可能正朝着长期内战的方向发展,或将使这两国进一步走向混乱。利比亚的反对派想推翻卡扎菲政权,但问题是反对派的力量有限,能否保住他们已经占领的城市还是未知数。西方多国部队成功地摧毁了利比亚的防空设施,并设立了禁飞区,但并没能解除卡扎菲装甲部队对于反对派的成胁。也门局势  相似文献   

19.
周边风云     
谢奕秋 《南风窗》2011,(8):15-15
利比亚和也门面临内战据卡塔尔《祖国报》报道,利比亚和也门的局势可能正朝着长期内战的方向发展,或将使这两国进一步走向混乱。利比亚的反对派想推翻卡扎菲政权,但问题是反对派的力量有限,能否保住他们已经占领的城市还是未知数。西方多国部队成功地摧毁了利比亚的防空设施,并设立了禁飞区,但并没能解除卡扎菲装甲部队对于反对派的成胁。也门局势  相似文献   

20.
罗铮 《南风窗》2011,(18):87-88
反卡武装虽然表面上仍然是完瓦一片,但内部已经高度碎片化。利比亚想要在比较顺利、和平的前提下,实现国家民主重组的希望已经极为渺茫,长期动荡几成定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