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域环境生成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它塑造了这个区域的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的形成意味着民族的认识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形成,由此会产生两种或多种社会生活方式。道德生活与法律生活方式是对这些生活方式的抽象,这两种方式对不同民族的发展和进步有很深的影响,对现代社会追求的法治生活与信仰有消极或积极的影响,这就需要从历史和社会的眼光去解析它。  相似文献   

2.
婚姻家庭生活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受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并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道德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而离婚问题,在整个社会生活和婚姻制度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复杂性.马克思在他的早期著作《论离婚法草案》一文中就运用光辉的辩证法全面分析离婚问题,至今仍然对我们富有启发和教益.  相似文献   

3.
氛围小说是指主要“表现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气氛的小说”。它侧重于通过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气氛的描叙渲染,来突现具有时代普遍性的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趣,从而反映现实,表现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也可以提出重大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4.
经过14年的努力和斗争,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已经为时不远。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它对我国的经济生活乃至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必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论法的量     
法是基于人的无穷欲求与有限资源的矛盾而达成的一种社会契约 ,并附依国家权力而最终形成的绝对权威。它是国家和公民的规范性生活 ,对每个公民、组织和团体进行着权威性的支配与调控。社会生活的变迁 ,结构的重组 ,意识形态的差异 ,社会分层的变动 ,制度规范的变革 ,使整个社会处于恒动的变态之中。既然社会是个变量 ,自然调节社会生活的法律也是一个变量。它随着特定的条件增减 ,以此作为对社会变动的“内质回应”。法的量是指法所固有的一种规定性 ,是法的规模、程度以及其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它“是根据…  相似文献   

6.
黎建飞 《法学家》2001,(4):28-31
社会保障法是保障每个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要的法律制度.它以该社会的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那些因各种原因陷入生活困难需要特殊帮助者为保障对象.当社会成员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依法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从而减少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消除他们的不安全感,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 近年来,生活方式问题成了国内社会学和哲学界的热门话题。在现实生活中,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民千百年来封闭的、田园式生活方式必将发生重大的变革,它对立法和法的实施的重大影响将日渐被人们所认识。生活方式是“一定时期生活资料的内容,人们对它的利用形式及生活关系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令人信服地证实,生活方式最终由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反作用于生产方式。但生活方式决非生产方式的玩偶,它有自己的历史和发展逻辑。它作为相对独立的社会基础之一必然与制度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社会矛盾重要的生产机制和化解机制.建立社会矛盾的文化视角具有十分迫切的理论意义.文化与社会矛盾的关切根源于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关切,根源于社会结构系统和社会生活展开的张力.文化是社会系统的整合机制,也是社会生活的构成力量.在现代社会,文化嵌入在国家、市场和社会均衡互动的结构中,主导文化构成人们创造生活的共享价值观、基础性的公共秩序和理性化的技术支持体系,供给社会生活的共享空间,多元文化供给创造生活的工具包,它们在共生共荣中既推进生活也推进文化自身的发展.文化视角下的社会矛盾化解依赖于文化机制编制的理性织体.它可以使社会矛盾的演进在理性规制的轨道上有序展开.  相似文献   

9.
生活德育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实践发展的产物,也是德育理论的继续延伸和创新的理论。它强调学校德育应该回归生活,围绕其社会现实生活进行道德教育,从而引导和服务大众,使之更加大众化、科学化。不断探索和建构生活与德育双向联系、作用的模式,反映生活德育的独特价值,是完善我国德育理论体系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文章从学界内对生活德育模式相关理论的产生、生活德育模式的几种观点进行述评,从而进一步梳理关于生活德育模式的理论,为提高生活德育实效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人民法院严肃执法是人民法院的生命.人民法院能否坚持严肃执法,是一个受到主客观多种因素综合制约和影响的问题.本文拟从社会意识与群体意识之相互关系角度,谈谈现阶段人民法院坚持严肃执法的艰巨性和现实性.一、社会意识与群体意识之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社会意识是相对于社会存在而言的一个哲学概念.所谓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精神生活的总称,它包括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宗教、艺术等多种社会意识形式.换言之,也就是人们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看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的物质生活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因此,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变化时,社会意识也就随着变化.在不同的社会里,由于物质生活条件不同,也就有不同含义和内容的社会意识.  相似文献   

11.
试析当代西方绿色政治理论的形成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西方社会政治运动中出现了一种新兴思想流派——绿色政治理论。它随着环保运动的深入发展和绿党在西方政坛的崛起,对西方社会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它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资本主义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和世界和平运动深入开展的形势下产生的。这一理论对人类传统的价值理念、西方社会政治生活和政坛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以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生存权利为目标的社会救助制度,它根据维持基本生活需求的标准设立一条最低生活保障线,每个农民当其收入水平低于此线时就有权利得到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提供的现金和实物救助。本文对国内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简要的综述,并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论,同时指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3.
欺诈,是社会生活特别是社会经济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现象。它对社会交易的正常运行有极大的破坏作用。因此,各个部门法都从各自的角度对它进行调整,其中民法的作用尤为令人瞩目。民法通过对因欺诈而订立的合同之效力及其后果的规定,充分保护了合同当事人的权益,维护...  相似文献   

14.
《诗经》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的一部文学著作,它更加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贵族人们的奢华生活,官吏对人民的压迫,底层劳动人民的疾苦,还有对劳动的歌颂,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一首首诗歌就是一个个鲜活的生活场景。这些也不仅仅是平常简单生活的反映,更多的是对当时的社会状况、国家政治生活的反映。而当时社会十分注重的“孝”在《诗经》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法律传统的理论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传统是一个社会从传统的社会生活和法律实践中长期累积而成的 ,经由世代传承、演化 ,至今仍发生持久影响的有关法律的观念、知识和习惯做法。任何法律传统的存在 ,首先表现出它与产生其中的社会的共洽与和谐 ,意味着社会生活对自己的法律传统的规制与型塑 ;任何法律传统的存在都表现出对法律价值尽其可能的护卫与弘扬 ;任何法律传统都是整体属性上的“一统”与具体内容上的“多元”的统一本 ;任何法律传统都处于现实的流变之中 ,是质变和量变的连续体 ;任何法律传统对现实法律生活和法制变革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深刻的 ,也是相对的、有限的 ;作为文化资源 ,它既是民族的 ,也是世界的 ,法律传统是一个关于法学理论研究和法治现实走向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6.
阎胜文 《中国司法》2014,(10):59-63
正矫正社会化是指为了避免和克服监禁刑存在的某些弊端,使刑罚执行服务于罪犯再社会化的目标,在执行刑罚的过程中,通过弱化行刑机构的封闭性,拓展罪犯、行刑机关与社会的互动联系,塑造罪犯符合社会正常生活的信念和人格,促使其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最终促成罪犯顺利回归社会,而采取的确保罪犯与社会生活相接近的行刑措施。矫正社会化既是一种理念、原则,也是一种行刑方式,它主要体现为对  相似文献   

17.
论刑事诉讼效益──兼析新刑事诉讼法效益体现黄永茂,卢宇法律效益是人们运用经济分析的方法对法律在社会生活中作用效果的度量,它体现了法律规范对社会生活规范、调节的科学程度。随着社会的进步,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对法律的效益要求也必然提高.刑事诉讼法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8.
公共政策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对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都产生着重要影响,然而我们对它的认识并不深刻.因此,有必要对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进行深入探析,研究什么是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分类界定及其功能与作用.通过研究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更深入、透彻的认识公共政策,更好的发挥公共政策调节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的作用与价值.  相似文献   

19.
传统法学理论的危机1.在充满活力、迅速变化着的社会生活面前,传统法学理论表现出了深刻的危机:它不仅无法解释众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因而无力指导当代民主法制建设的实践,反而日趋成为社会进步的羁绊。2.危机的缘由并不纯粹是由于社会生活的超前发展,而主要在于传统法学理论体系本身的严重缺陷和它本身的僵化。因为:①我国传统的法学理论体系根本不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实践而建立起来的,它只是  相似文献   

20.
陈芳芳 《法制与社会》2011,(36):185-185
马克思认为,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地区,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和出发点,是生产力的要素和生产关系的体现者。中国的发展,说到底是人口问题的解决,一方面要维持经济的发展以保障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要保持农村人口的适度数量以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