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通过回顾妈祖信仰在新加坡华侨华人社会传播的情况,分析了妈祖信仰在华侨华人谋求生存发展过程中的影响:(一)增进华侨团结;(二)创办公益慈善事业;(三)寄托对祖籍国的思念。  相似文献   

2.
海外华人企业的状况如何?由于对海外华人企业研究的焦点一直对准成功的企业集团,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一个错觉,几乎华人企业都是财力雄厚的大企业、大集团,并以此为基点,认为华人经济在所在国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事实真是如此吗?本文试图以马来西亚为切人点,探讨海外华人企业的发展及基本状况,希望更客观地了解海外华人经济。  相似文献   

3.
马来西亚华族是该国三大部族之一。华文的地位是种族母语,但不是官方语文。华人社会中有多个方言群体。华语与其他语言之间出现了融合现象。  相似文献   

4.
马来西亚客家人民间信仰的地域性神祇主要有三山国王、黄老仙师、何仙姑、谭公、钟万公神等,本土化的神明主要包括仙四师爷、刘善邦、大伯公等。由于其特色鲜明的信仰特征,这些民间神祇成为辨别客家人的一种符号。供奉这些民间神祇的寺庙热心从事社会公益事业,尤其是积极资助华人教育,在华人社会发挥了一定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陈杰 《八桂侨刊》2020,(1):94-96
《聚族于斯—马来西亚华人研究》是马来西亚华人学者文平强的一部论文集,该书比较系统全面展示了马来西亚华人的各种层面,其中包括有关马来西亚华人研究的现状与走势,以及马来西亚华人在国家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等等的讨论与分析。该书中所提出的新观点、新思考,将有助于学术界从方法论和理论视野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反思,对中国学界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2013年2月6日吉隆坡尊敬的马来西亚总理对华事务特使、马中商务理事会主席黄家定先生,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相似文献   

7.
由于生育偏少,华人占马来西亚人口的比例日趋降低。人口众多,一直是马来西亚华人享有较多政治、经济和文教权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华人在全国人口比重的减轻,估计也会对当地华人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马来西亚,华人人口逐渐增加,社会经济地位日渐提升,在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影响下,其政治心理和政治文化也有了新的发展。这些主客观因素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华人的政治参与。虽然马来西亚华人已形成了多样性、多层化的政治参与方式,但其政治参与仍面临着制度性障碍和意识形态限制。  相似文献   

9.
泉州德化地区广泛流传着一种吴公真仙信仰,其起源、发展与传播历程,与德化地区独特的社会风气、地理环境以及海洋移民息息相关.吴公真仙信仰作为众多德化人的祖籍神随着德化先贤播迁至马来西亚,其所承载的闽南地域文化,在扎根当地以后得到了继承与发扬,推动了海外华人社区的发展、增强了海外华人的凝聚力.马来西亚各地的吴公真仙宫庙不仅肩负着延续华人传统文化与维系身份认同的职责,并且对于密切华侨华人与祖籍国的联系,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来西亚华人族群内部的交往相当频密。然而,马来西亚华人并非单一语言群体,社会内部的条件如学校教学语言、所属的方言群体、多语的能力等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华人在族内交谈时面对语言上选择的问题。本研究选定了社会交际中常见的三个对象,即相识的朋友、工作上的同事和不同年龄层的陌生华人,进行华人社会交谈用语的探讨。在吉隆坡所进行田野调查的结果发现,年龄比较大的华人一般上多选择本身祖籍的方言,而比较年轻的华人则偏向于选择华语和英语为社会用语。这证实了华人的社会用语并不单一,不同年龄层的用语有所差异。华人社会用语的选择是社会变迁的镜子,反映海外华人在当地社会的适应和融合。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介绍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英国有关近代新马华侨华人妇女的中文史料和英文史料,即官方档案、人口普查、口述档案、史料汇编、纪念特刊、报刊杂志、游记、考察报告、回忆录中有关新马华侨华人妇女的记载。  相似文献   

12.
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可大致分为宗亲会、地缘类社团、业缘类社团、宗教类社团,以及文化社团等。文冬是马来西亚华人社团较为集中的地区,玻璃口新村作为紧邻文冬市区最大的新村也有一部分华人社团分布其中,新村现有的华人社团为两家宗亲会、两家文化类社团和一家私会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村内社团已经体现出了定位本地化和管理专业化的特点,成为联结当地华人的纽带,也是当地华人与外界沟通的桥梁。经过长期的发展,新村的华人社团在团结新村村民、促进新村和谐发展、发扬华人传统文化等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也存在着社团经营后继无人、运行经费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郑达 《八桂侨刊》2010,(2):30-36
马来西亚华人社团数量众多,发展迅速,是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重要支柱之一。其中,业缘社团影响较大,他们以谋求自身的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此外,在维护华社权益、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联谊互助等方面,业缘社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中马关系的迅速发展,业缘社团与中国的联系日益密切,有效地促进了中马两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交流,增进了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最早信仰三山国王的主体是属于百粤系统的粤东土著居民;后来随着官方的认可,便树立了汉族神的形象;最后反客为主,粤东福佬人和客家人成为三山国王的主要信仰者;三山国王便成为畲族、福佬、客家在内的粤东民众的共同保护神。明、清以来随着粤东福佬人、客家人向海外移民而流传到东南亚。本文详细分析了三山国王信仰在马来西亚传播的情况。认为:三山国王信仰在马来西亚的传播,既成为他们地缘认同的象征,又成为他们对故国之恋的寄托。  相似文献   

15.
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华团)是一个常被错误理解的法律产物。本文在阐明马来西亚社团与华团的涵义以及华团中文译名纷繁根源的此基础上,通过华团的成立与信息化概况的阐述,说明不同性质的华团由于具有不同的宗旨与目标,其信息化建设所受的法律规制亦有所不同。马来西亚的宪法不仅对华团的信息化作出了保障和制约,依据相关宪法条款制定的法律,更对华团的信息化产生一定的约束,尽管马来西亚法律就华团的网络信息化建设,迄今尚未有太高的约束。笔者以为,对马来西亚华团信息化建设的法律规制进行探讨与研究,也是对马来西亚华团的地位及其参与全球华人信息交流互动平台可行性的重要研究,是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妈祖是中国的第一女海神,又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海洋文化现象。千百年来,妈祖信仰从沿海向内陆扩展,之后传播到全国各地,最终伴随海外贸易又影响了世界,成为中国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信仰之一。在妈祖身上。体现了东方文化精神。妈祖信仰的产生、本质及其传播源流,对理解妈祖信仰、妈祖文化的发展是极为必要的。妈祖是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代表。  相似文献   

17.
华文教育是马来西亚华人维系族群认同,保持族群特性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华人社会的坚持和守护都是华文教育得以生存和立足的根本。但二战以来,华人社会内部出现了一系列对华文教育发展影响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涉及众多领域,文章主要从华人认同、华教相关社团及华人人口要素三个方面阐述华社内部的具体变化及其对华文教育发展的影响。文章认为,虽然华社内部出现了多种不利于华文教育发展的变化,但华人守卫华教事业的决心并未发生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后,由“安华事件”引发的改革运动在马来西亚掀起了连串政治风潮,为华人社会抗争力量带来难得的政治机遇,社会运动与政党、非政府组织在体制外互相结合互动,成为抗衡国家的重要民间力量。社会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与政治制度的开放程度、执政精英内部权力的变化以及制度外力量的互动结盟等政治机会机构密切相关。在民主转型背景下,华社抗争力量重拾活力,积极发起和参与各类社会运动,在捍卫族群利益的同时与其他族群构建跨族群联盟,抗争目标和议题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社会运动和政治环境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关系。当前,马来西亚政治秩序处于变动之中,在政党分裂、族群关系紧张的政治生态下,马来西亚华人社会运动未来的发展将面临更多挑战。如何在政局风云变幻的环境下,通过恰当的策略选择创造和发展政治机遇,重建与国家的关系是政治行动者未来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试述华侨华人的女神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侨华人既把祖国籍国的女神崇拜传播到海外,也创造出一些海外本土华侨华人崇拜的女神。这种女崇拜对增进华侨华人之间、华侨华人与祖籍国之间的联系以及促进华侨华人融入当地社会,都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20.
华人大规模地在马来西亚落地生根已有逾百年的历史,也在当地传承了中华文化。处于马来西亚的复合型社会,华人在文化上保留了本族语言习俗,在生活上也和其他族群交往、相处、共事。经过几代人的时间,华人在各种场合长期接触当地的马来和印度文化,华人是否已经适应了当地文化?华人是否融入了当地的文化生活,奉行当地的风俗?这份报告以230名华人的问卷数据为依据,从处事作风、饮食、衣着和生活禁忌四个生活项目进行探析。研究发现,不论男女,在家庭、金钱、教育、宗教方面,华人对马来人和印度人的处事文化的适应是相当一般的,基本上以尊重为主,采取不干涉但也不实践的态度对待之。在饮食和衣着方面,华人比较能接受马来文化,但是不太接受印度文化,也无法完全接受他族文化,以他族饮食和服饰取代本身的饮食和服饰。在禁忌方面,华人对马来人和印度人的一些避讳并不完全接受,也不彻底抗拒。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文化适应的结果是产生了华人混合型文化。饮食文化的渗透比其他生活文化层面容易。马来文化和印度文化相比,华人更多接受马来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