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两种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它们之间在本质上存在着相互对抗、不可调和的矛盾。不是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就是资本主义摧垮社会主义,世界没有其他前途。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作为一种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对资本主义旧世界构成了严重冲击。为了维护垄断资产阶级利益,使资本主义制度免于灭亡,西方帝国主义势力交替使用“武力颠覆”与“和平演变”战略,不断地向社会主义国家发动攻势,以图一举消灭社会主义,实现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西方帝国主义势力在使用“武力颠覆”战略来对付社会主义国家失败以后,便开始探索对  相似文献   

2.
比较,是人们分析和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方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我们现在处在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并存的世界,生活在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人们,都会从不同的立场出发,运用不同的观点和方法,对两种社会制度进行比较,并且会得出各不相向的结论。宣扬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代表人物,就是把我们国家的某些落后面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  相似文献   

3.
前一时期,我国理论界有一些人对西方资产阶级学者提出的“趋同论”甚感兴趣。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则大加宣扬,其实质和目的是要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对立的社会制度是否已出现了“趋同”?能否“趋同”?认识这一问题,读一读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写的《1999年:不战而胜》一书,是十分有益的。作为一个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尼克松在《1999年:不战而胜》一书中,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的人,反对以四项基本原则作为宪法的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原则。提出全面修改宪法,主张在宪法中“解除四项基本原则”。妄图把我国的社会主义宪法,完全改变为资本主义化服务的资产阶级宪法。我国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走改  相似文献   

5.
<正> 人权概念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历史范畴。人权作为一个政治斗争的口号,是新兴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特权和神权的斗争中首先提出来的。资产阶级人权思想曾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但当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占据统治地位以后,它所提倡的“人权”立刻就暴露出其固有的阶级性和虚伪性。随着无产阶级斗争的发展,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形成了社会主义的人权思想。人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两大不同社会制度进行斗争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不仅要在外交工作中,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权外交”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而且要在思想理论上运用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批驳资产阶级人权观,揭露他们的阶级实质和反动目的。  相似文献   

6.
“趋同论”是近几年在我国理论界广泛传播的一种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它认为,在当代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浪潮中,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都在互相学习和吸取对方的长处,相互靠近、差异减少,逐渐融合为一种最优的社会制度。这样,两种社会制度的本质区别和根本对立消失了,人类进入了极乐的世界。这种论调貌似中庸,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和欺骗性,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实质是在新的形势下,美化资本主义、取消社会主义。因此,加强对资产阶级“趋同论”的分析批判,进一步肃清其影响,就成为我国理论界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第三课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复习要点: 一、什么是宪法 1.宪法的概念。 2.宪法与普通法律相比较在阶级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在内容、效力、制定的机关和修改程序上又有所不同。二、宪法有两种类型 1.世界各国的宪法大致可以分为资本主义宪法和社会主义宪法两大类型。 2.两种类型宪法的阶级本质不同。三、我国宪法的作用我国的宪法,是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  相似文献   

8.
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的建立,强烈冲击着国际资本主义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的存在;而国际资本主义势力必然要对它的掘墓者进行疯狂反扑。西方反动势力在对社会主义国家武装侵略屡遭失败后,变“硬对抗”为“软进攻”,越来越把以输出政治模式和价值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和平演变”作为对付社会主义的主要战略,意识形态领域成了双方“思想战争”的“主战场”。在我国,虽然泛滥一时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酿成的北京反革  相似文献   

9.
曲相霏 《人权》2013,(4):50-53
一、我国宪法上的"人"的特征分析1949年起到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之后的四部中国宪法,可以看到宪法上的"人"①有两次转型。1949年《共同纲领》对"人"有两种表达,一是"人民",一是"国民"。《共同纲领》特别有意思,它把所有的权利都给了人民,把义务都给了国民。当它规定权利时就说人民有什么权利,当它规定义务时就说国民有什么样的义务,权利与义务是分离的。1954年宪法开始使用公民这个概念,权利和义务在公民身上得到统一。从以人民的身份享有权利到以公民的身份享有权利,这是我国宪法上的人的第一次转型。第二次转型就是2004年"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被写进宪法,这个条款被称为人权条款。在人权条款入宪之前,宪法基本权利的主体是公民(只有一个例外,即总纲第32条规定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世界上存在着三种宪法监督体制:一是立法机关或者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监督体制;二是普通法院通过违宪审查行使监督职权体制,这一监督制度肇始于美国,现有60多个国家实行这一制度;三是设立专门机关监督宪法实施,主要是设立宪法法院或者宪法委员会等审理宪法案件的监督体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宪法监督制度出现了三种体制跨越不同的社会制度,日益结合、相互渗透的特点和趋势。这是国际政治格局、经济格局发展的趋势以及各国的民主宪政的发展在宪法上的体现。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经过了50多年的发展历程,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  相似文献   

11.
宪法作为一国的根本法 ,它所追求的宪法秩序是一国法律秩序的基础和核心 ,是保障人民主权、实现宪政的基本价值目标。宪法秩序作为一种社会秩序 ,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 :一是基于人们对一定社会规律的认识 ,通过制定宪法而形成的一种协调国家与公民关系的宪法上的秩序 ,它是理性追求的体现 ,即应然宪法秩序 ;二是通过各种宪法手段对现实的宪法关系进行调节 ,在宪政实践中形成的宪法秩序 ,是一种实际存在的秩序 ,即实然的宪法秩序。宪法秩序的实现是指应然宪法秩序向实然宪法秩序的转换过程 ,是一种存续的状态。但是 ,理性追求和现实存在之间经…  相似文献   

12.
《人大建设》2009,(4):55-55
张义清近期在《社会主义研究》杂志撰文认为,国策入宪昭示着现代国家将政治问题宪法化的一种基本趋向,但也面临着源自宪法规范自身的一些技术性难题。从法理上看,基本国策条款作为宪法条款的一种类型,既不同于传统政治学意义上的国策或政策,也不同于一般法律意义上的权利义务条款,它应当具备根本性、可持续性、中立性、规范性等特征。关于基本国策条款的效力根据,  相似文献   

13.
辨析题“资本主义民主是历史上发展得最完备的一种民主制度”。答案要点:①资本主义民主是历史上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中发展得最完备的一种剥削阶级的民主制度。②民主的本质与民主的发展程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的问题。资本主义民主虽然已发展到相当完备的程度,但它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民主是少数人享有的民主的本质,是以金钱和财富为基础的民主。③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从基本制度上说,已经解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问题,从历史发展进程来说,它是更高类型的民主。④这种观点只看到资本主义民主的发展程度的完备,而没有看到资…  相似文献   

14.
宣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坚定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认为,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可以使社会主义优越性宣传教育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社会主义优越性是关于社会制度的本质的比较性概念首先,社会主义优越性是相对的比较性的概念。社会主义是取代资本主义而兴起的新型社会。顾名思义,社会主义优越性特指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因而自然更优于封建主义。所以,讲社会主义优越性,虽然可以同封建主义作对比,但主要的应同资本主义比,不可以颠倒了这个主次关系。其次,社会主义优越性指的是从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优于资本主义的长处,是从两种社会制度的特征的比较中得出的结论,是理论上的抽象。它与社会制度不同的具体国家之间的比较是有区别的。后者,不仅比较了两种制度的优劣,而且包括了两个国家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以永恒的理性为基础和前提的,实际上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永恒的理性,永恒的理性只是资产阶级理想化的知性,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理想化的王国;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把资本主义制度视为天然的,实质上,资本主义制度不是天然的、永恒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并非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它只是一种暂时的历史形态;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把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念视为普遍的价值,事实上,自由、平等、博爱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相似文献   

16.
“趋同论”是一种资产阶级的理论。最早出现在生物学的研究领域里,被生物学家们概括为趋同现象和趋异现象。20世纪的40年代和50年代,一些资产阶级学者就试图把这种生物的进化现象套用到社会制度上。20世纪6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国家日益高涨的  相似文献   

17.
孙赓 《人大研究》2005,(2):32-33
从法理上看,广义上的法律包括宪法,宪法是法律的渊源之一。只是因为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地位十分特殊,是国家根本大法,人们通常才将宪法和法律并列。因此,宪法和法律至上也可以说是法律至上。法律至上不过是宪法和法律至上的简化表达而已。宪法和法律至上,在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是一个不争的原则,似有天经地义的性质。但是,这一理念在我国却曾命运不济。建国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宪法和法律至上被斥为资产阶级学说而加以否定,人们对宪法和法律至上讳莫如深,多少人甚至因言获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逐步从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不…  相似文献   

18.
道德和法律是社会规范的两大主要表现 ,在人类文明社会中都是不可缺少的社会规则。在国家政治生活中 ,单纯依靠道德或者单纯依靠法律都难以真正使国家得到有效的治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道德具有内在自觉性 ,而法律具有外在强制性的不同特征。因此 ,只有把道德和法律结合起来 ,既运用道德 ,也依据法律来治理国家 ,才是正确的治国理念。而要在我国社会中充分体现这一点 ,就必须使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都上升为一种宪法原则和宪法规范 ,成为根本法所确立的社会政治目标才行。一、我国现实政治生活和宪法规范中德治思想的体现社会主义中国的…  相似文献   

19.
宪法保障制度通常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用法律形式确认的、为了保障宪法实施而采取的各种制度和措施的名称。它包括宪法的自身保障、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宪法监督制度、宪法守卫者制度、宪法日等措施。宪法监督制度,又称违宪审查制度,是宪法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本文拟重点研究原苏联不同历史时期宪法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实践。一、苏联成立前时期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在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了确认十月革命的胜利成  相似文献   

20.
一百多年前,当资产阶级正在为他们所取得的巨大胜利而弹冠相庆、并把资本主义奉为人类永恒的社会制度而顶礼膜拜时,马克思却站在历史的峰峦上向全世界宣告: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它犹如一声惊雷,敲响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一百多年来,马克思的这一伟大预见经受了实践的严峻考验,历史又一步步把它变成了现实。然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