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饥寒交迫难度日.身背花鼓走四方……”这首曾经记录小岗人苦涩生活的《凤阳花鼓》,是过去小岗村乃至全国农村百姓穷苦生活的真实写照。穷则思变的小岗人敢为人先,闯出了“大包干”的惊人之举:1978年.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不堪贫困挨饿、冒着“坐牢”的危险.在“包产到户”的“密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  相似文献   

2.
安徽滁县地区凤阳县流传着这样一首民歌:“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元璋(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如今搞了大包干,年年丰收有余粮。”这是凤阳的真实写照,也是整个滁县地区的缩影。从实行大包干(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通俗称呼)开始,改革大潮推动滁  相似文献   

3.
南京明城墙是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的产物和象征,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建造在江南的统一全国的都城城墙。它的长为30多公里,厚为7.62米至12.19米,高为12米以上;始建于1366年,建成于1386年,工程历时20多年之久。  相似文献   

4.
凤阳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著名的花鼓之乡,一直备受媒体关注。在与各级、各类媒体打交道时,我们始终坚持做到“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对媒体”,着力打好媒体牌、提高美誉度,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5.
春天去淮北,当然不是去看“战地黄花分外香”,也没有去凤阳感悟农村承包责任制带来的能量释放。我去了濉溪,那是一个名不见经传,却有数千年历史的地方,濉溪的知名度甚至不如她盛产的“口子酒”。有多少人知道,这个百万人口的大县曾是嵇康的故乡,又有多少人知道石破天惊的淮海战役从这里打响……  相似文献   

6.
朱元璋惩腐     
朱元璋是明代的开国皇帝。张廷玉主持编修的《明史》称他“武定祸乱,文致太平,晚岁忧民益切。”这是“帝王家谱”对他的评价,且姑妄听之。然立国之初,民间便有洪武前“行三十年杀运”之说,也见得朱元璋的名声不太好。其实,朱元璋“行杀运”是事出有因的,这个“因”就是功臣和官吏的腐败,而且腐败到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安社稷的程度。为此,朱元璋不得不昭告天下:“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朱元璋出身在一个典型的贫苦农民之家,父母兄长“农业艰辛,朝夕彷徨”,饱受官吏欺压和饥寒流离之苦,又经长期的军旅生活,养成了艰苦俭朴的…  相似文献   

7.
朱元璋于公元一三六八年建立明王朝后,采取许多措施革除元朝弊政,恢复和发展明初的社会经济,使明初政治清明、经济发展。这一切均与朱元璋的选用人才分不开。朱元璋选用人才有两个显著特点,其一,“唯才是举”、“量才而用”。朱元璋曾对中书省言:“任人之道,大小轻重各适其宜,若委重于轻,是以棋桷而为梁栋;委大于小,是以钟庾而盛斗筲”。并强调用人的关键在于人尽其才,量才而用。朱元璋说“人之才有长短,亦犹工师之艺有能否,善攻木者,不能攻石,善斫轮者,不能为舟。若任人之际,量能授官,则无不可用之才矣”。为了真正做到各尽其能,以才用人,元璋主张选才用人条件不能太苛刻。他对负责选拔官员的吏部云:“良工琢玉,不弃小  相似文献   

8.
辛亥革命期间,关于新成立的中华民国是定都南京还是定都北京,曾经发生过一场争论。按照南北和议达成的协定,孙中山在南北和平统一后,将把临时大总统一职让给袁世凯。不过孙中山也提出了若干条件,其中一条就是“临时政府地点设于南京,为各省代表所议定,不能更改”《临时政府公报》第17号)。  相似文献   

9.
著名书法家武中奇于2006年3月29日去世了,各媒体都报道了这一令人沉痛的消息。特别是武老的故乡山东,更将此噩耗见诸报端。许多临朐人都为这位百岁老人的“去向匆匆”而惋惜,因为他们知道武中奇把临朐视为“第二故乡”。我与恩海侄、正汝孙同赴南京,为三姐夫武中奇吊丧,面对灵堂,不禁感慨万千,含泪命笔以纪往事。  相似文献   

10.
《春秋》1998,(4)
二、金陵古城三公馆“虎踞龙蟠形胜地”的南京作为国民政府的首都,一个时代的政治中心,自然是蒋介石在大陆居住时间最长的一个城市。自1927年4月,蒋介石在这座被称作“江南佳丽地”的六朝古城定都,到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其间虽经历了蒋氏的三次下野、抗战期间的迁都和解放后近半个世纪岁月的流逝,蒋介石在南京的三处府邸都保护得十分完好,至今依然保持着当年“华字佳构”的风貌。汤山别墅 南  相似文献   

11.
在中原腹地,有一个素称“花木之乡”、“花木王国”的地方——鄢陵,这里百花争艳、万紫干红。花乡深处,一株检察文明之花正嫣然盛开……  相似文献   

12.
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大明一朝对贪污的惩治是非常严厉的。连郡守、县令那样的官“赃至六十两以上者” ,不仅要“枭首示众”,而且还要“剥皮实革”(一种酷刑,剥下人皮用草填充之 )。更莫说贪污数额更大的了。可见朱元璋对贪污的憎恨和惩贪的决心。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贪风一直未能压得下去,以至颇令这位素来“严于吏治”的开国之君痛心疾首:“我欲除贪赃官吏,奈何朝杀而暮犯!”   以后的事实证明,朱元璋的忧虑还是满有远见的。大明一朝的贪风不仅久治不下,而且愈演愈烈。史载:明孝宗宠爱的太监李广死后,从其遗物里搜…  相似文献   

13.
《云南人大》2009,(6):I0001-I0004
石林是世界喀斯特的精华,中国阿诗玛的故乡,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大自然亿万年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历史久远、形态独特、峻险奇秀的“天下第一奇观”——石林。生活在这片神奇红土地上的彝族撒尼人,以“一诗”、“一影”、“一歌”、“一舞”、“一节”、“一绣”创造了内涵丰富、风情浓郁的阿诗玛文化。  相似文献   

14.
《北京观察》2009,(6):27-27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曾在《北京建都记》一文中写道:“北京古城肇兴于周初之分封,初为蓟,及辽代,建南京,由城燕京,为陪都,金朝继起,余贞元元年即公元1153年,迁都燕京。营建中都,此乃北京正式建都之始,其城址之中心.在今宣武区广安门南。”侯先生的这段文字被铭刻在北京广安门桥南滨河公园内,原金中都大安殿遗址的“北京建都纪念阙”上。  相似文献   

15.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金銮殿上坐到第18个年头(公元1385年),对地方官员的腐败现象见得多了,于是在《大诰·谕官之任第五》中说了这样一段话:“我效法古人任命官员,将他们派往全国各地。没想到刚刚提拔任用的时候,这些人既忠诚又坚持原则,可是让他们当官久了,全都又奸又贪。”朱元璋的这段话,在不经意中道出了一个千古难题——官员的保质期。  相似文献   

16.
公元 1 44 9年 (明正统三年 ) ,统一中国仅 80余年的明王朝爆发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大事变——“土木堡之变”。这一事变的前因后果几乎都与后勤有关。自从公元 1 387年朱元璋统一中原 ,将元朝残余势力驱逐到塞北以后 ,为解决军粮补给问题 ,在全国实行了且战且耕的军屯制 ,使军队成为担负作战、生产两大职能的特殊武装集团。为控制军队 ,又实行太监监军制 ,赋予太监与各级将帅同等的权力 ,从而形成将不如兵 ,兵不习战的状况 ,军队作战能力日趋低下。而与此同时 ,作为战败的蒙古族一支的瓦剌部 ,却在塞北高原乘机崛起。 1 439年 ,作为部落首领之…  相似文献   

17.
翻开中国版图,在大陆海岸线最西南端,有一个物产丰富、风景秀丽的地方。她浅隐于山海之间,雄居于中越边关。她便是我国唯一既沿边又沿海,享有“边陲明珠”、“金花茶故乡”、“茴桂之乡”之美誉的防城港市防城区。  相似文献   

18.
《现代领导》2014,(10):44-45
7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事业单位的“铁饭碗”将被进一步打破。其实.古代也没有“铁饭碗”一说.很多官员端的都是一碰就碎的“瓷饭碗”。朱元璋时期.全国有七成官员因各种原因离开岗位在明朝。朱元璋对违法乱纪的官员严惩不贷,先是借户部侍郎(财政部长)郭桓“空印案”杀掉官员1.5万人:然后又借丞相胡惟庸、大将蓝玉谋反案.大开杀戒14年.受株连被杀的各级官员4万余人,至于那些被关进监狱、辞退、开除的更是不计其数。  相似文献   

19.
卢永林 《求索》2016,(4):183-187
明朝初建,洮州地区战略地位日益凸显,被明朝政府视为阻扼西北各族侵犯的咽喉要道。朱元璋通过设置卫所的办法将这一区域纳入到明朝政府直接统治的范围之内,并从中原各地迁移汉族人口加以充实,文献中将这一事件称为“洪武大移民”。这些早期汉族移民后来成为洮州汉族人口不断繁衍生息的主要基础。在历经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汉族移民对洮州地方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淮安,一个有着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地方,曾是南船北马交汇之地,清乾隆年间盘极一时,其辖区楚州与运河沿线的扬州、苏州、杭州并称为“四大都市”,淮安名人辈出,是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故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