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世纪的前夜,邓小平与贺彪的亲家渊源才浮现出来。那是在邓小平的女儿邓榕(即毛毛)撰写《我的感情流水账》(即后来结集出版的《我的父亲邓小平在“文革”岁月》)期间,笔者因参与策划,曾与人一同到北京的一家餐厅与毛毛见面。她主要想听听在刊物上连载第一部分之后的反应。见面后,毛毛从笔者的口音中听出本人的籍贯方位,她问:“你是湖北人?”笔者说出了自己湖北的出生地。她说了一句:“你同我老公老家很近。”谈话结束后,毛毛又问:“你住哪?”当笔者告诉她自己住在北京西区的一处部队大院时,毛毛又说了一句:“你与我公公、婆婆的家很近。”…  相似文献   

2.
“‘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的这两句话,人们大都耳熟能详。可我们党为这一论断付出的沉重代价,却不是一般人都能知悉的。本文叙述的,是发生在三十年代初我们党的历史上红军时期一幕惨剧:江西红土地上一支正规红军部队———红二十军,在震惊苏区的“富田事变”的政治旋涡中,全军覆没;从军长、军政委到副排以上红军干部,除个别幸存者外,全部惨遭杀害!让人扼腕而叹的是,惨遭错杀的红军将领至今仍沉冤莫白……曾是那么骁勇善战红二十军是由赣西南地方革命武装组建而成的…  相似文献   

3.
"深入批邓"在江青一伙被隔离审查的第二天,邓小平的女婿贺平将邓小平全家人聚集到厕所里,传达了"四人帮"被粉碎的消息。邓小平不禁感叹道:"看来,我可以安度晚年了!"1976年10月10日,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退休后,他的女儿毛毛问邓小平:“长征的时候你都干了些什么工作?”邓小平的回答只有三个字:“跟到走。”这一回答虽然是针对毛毛提的具体问题,但笔者认为,“跟到走”对于邓小平这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人生经历来讲,却有着极其特殊的含义。邓小平之所以能从平凡到伟大,几乎都可以说是从“跟到走”过来的。比如,他选择马克思主义道路是“跟到走”的结果;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立下的丰功伟绩是“跟到走”的结果;他在毛  相似文献   

5.
龚格格 《党的文献》2012,(4):120-121
《资治通鉴》是邓小平十分喜爱的一部历史典籍。他的子女曾回忆说,邓小平“最喜欢中国古典史书,特别是《资治通鉴》,家里有两套,其中一套是线装本。《资治通鉴》不知道看过多少遍了,应该叫熟读”。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毛毛写道:“父亲特别爱看书,什么书都看,中外古典名著、历史人物传记、时势评论专辑乃至整本整册的二十四史,他通通都喜欢读。在历史古籍中,他最喜欢读的,还是《资治通鉴》。”据子女们回忆,有两个时期邓小平读《资治通鉴》最多,一是20世纪60年代初,一是“文革”中他在江西的岁月。  相似文献   

6.
近来,在翻检杂志时,不意读到一篇奇文:《精神力量从哪里来》。 原来,前不久曾有一批著名艺术家们去江西革命老区兴国演出。兴国是出了名的“红军县”。仅长征时牺牲的兴国籍的红军战士就达20000多人。但当艺术家们在兴国采访了30多名少年儿童后,  相似文献   

7.
曾希圣是邓小平和卓琳的红娘, 毛毛所著《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说 的“经人介绍,卓琳认识了一个人,名 字叫邓小平”。这个“介绍人”就是曾希 圣。 由此可见,邓小平和曾希圣的私 交非同一般。 曾希圣对邓小平一向非常尊重, 邓小平对曾希圣也很赏识。1960年2月 19日至25日,邓小平和彭真、刘澜涛、 杨尚昆等4位中央领导人一起,到安徽 视察工作,时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曾希圣一直陪同。 邓小平等这次到安徽视察,曾希 圣向…  相似文献   

8.
去年五月上旬,一位在江西兴国县民政局工作的朋友向我们透露一个信息:苏区时期参加革命的老红军健在的不多了,特别是苏区战争年代红军宣传队的“红军女歌手”仅剩一人,她的名字叫谢水莲。一当我们到达兴国县长冈乡这块红色土地时,热心而朴实的村民告知我们:你们来晚了!“怎么回事?请快告诉我们!”“谢老太昨天去她女儿家了,在井冈山。”从村民口中得知:谢水莲已年逾八旬,身体不太好,目前,每月只有“家属生活费”108元、“苏区干部”补助费120元,因而,女儿们经常接她到家中去“保养”一段时间。乘京九列车北上,在井冈山车站下车,驱车4小时,我…  相似文献   

9.
1934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 ,10月 ,主力红军开始战略大转移。这一天 ,江西兴国县 ,晴空万里 ,可是人们的心头却似压着铅块一样沉重。这块红土地上的众乡亲们 ,提着装了鸡蛋、花生、油炸米果的篮子 ,端着香喷喷的擂茶 ,捧着新做的布鞋、草鞋 ,站在潋水两岸的大道旁 ,依依不舍地送别亲人红军。“红军哥 !我们在家搞好生产支援你们 ,你们可要早日回来呀 !”这是姑娘们发出的心声。“崽呀 !放心去吧 ,打倒了反动派 ,天下才能太平。”这是母亲对儿子的鼓励。“他爸也 !出门在外 ,风里雨里 ,可要注意身体 ,家中的事莫牵挂。”这是妻子…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是一位使中国走向富 强的伟人,缅怀其丰功伟绩,瞻 顾人生艰辛,我怀着神秘和崇敬 之情,读了邓小平的女儿毛毛写 的《邓小平的“文革”岁月》一 书。 在那场腥风血雨中,作为伟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的女儿毛毛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有这么一段叙述:  相似文献   

12.
1974年底“长沙决策”之后,重病中的周恩来便把希望寄托在复出后的邓小平身上。 1975年1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号文件,任命邓小平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此前,邓小平已被增补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恢复国务院副总理职务。 这时,中国国内的政治状况正如毛毛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书中所描述的那样: “父亲复出后,在他眼前呈现的,是一片被‘文革’的飓风横扫得满目疮痍的零落景象。”  相似文献   

13.
红军时期,刘伯承元帅曾两次出任红军总参谋长。然而,在江西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时与李德错误军事路线作斗争的过程中;在长征途中与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错误路线作斗争的过程中,他又先后两次被罢了红军总参谋长的官职。今天看来,两度被罢官恰恰说明刘帅是一位坚持真理、党性极强、敢于实事求是、勇于与错误路线作斗争的真正共产党人!  相似文献   

14.
著名工运领袖邓发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代伟人邓小平早年曾是一对很亲密的战友.他们共同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延安又同住过一个窑洞,工作之余,更是形影相随,亲密得就象亲兄弟一般.据邓小平的女儿毛毛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中写道:他和邓小平“私交甚笃”,“情同手足”.就连邓小平和卓琳的美满婚姻,也是由邓发一手撮合而成的,当时在延安被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与周恩来的亲密关系数十年如一日。邓小平在接受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采访时说:“我们认识很早,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就住在一起。对我来说他始终是一个兄长。我们差不多同时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是同志们和人民很尊敬的人。”有一次毛毛问他:“在留法的人中间,你与哪个人的关系最为密切?”他深思了一下答道:“还是周总理。我一直把他看成兄长,我们在一起工作的时间也最长。”  相似文献   

16.
惊现于世的一枚“官印”岷山脚下,白龙江边,地处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电尕乡的卡告村,原先就有两三名在长征中掉队的流落红军。上世纪80年代,笔者曾涉足这个藏民村落,采访过已被藏化了的女红军齐秀云(藏名朗曼)。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卡告村,还曾秘藏过来自江西瑞金的  相似文献   

17.
毛毛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提到:刘邓从来坚持自己起草文件和报告,从不让人给他们写讲话稿子.刘邓有个共同的特点,讲话从来不拿讲话稿,但一篇讲话,洋洋洒洒数小时,竟然十分精彩,真可谓“胸有成竹”、“腹稿在怀”.(第586)翻开《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大部分文章都是他的讲话、谈话形成的.他的这种“讲话从来不拿讲话稿”的务实领导作风的确是令人钦佩和值得效法的.  相似文献   

18.
《党史天地》2009,(6):77-79
1973年2月.在周恩来亲自安排下.邓小平一家人最终回到北京。离开江西的时候.邓小平留下一句话:“我还可以再干它20年!”  相似文献   

19.
高尚的风范     
贤妻益友1935年4月间,红军长征途中,时任地方工作部长的刘英,忽然接到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写来的一张便条,要她立即到中央队报到,接替邓小平的工作。刘英感到很突然,一骨碌骑上马奔驰到总政治部,开门见山地对李富春说:“我是做群众工作的,中央队秘书长我干不了。”“刘英同志谦虚起来了嘛!”李富春笑着调侃,“不要紧,到那里自有人  相似文献   

20.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红都瑞金的一个夜里,一位女红军跃马奔向百里以外的会昌城。摸到福建会馆旁的一间小木楼前。那里栖息着一家从闽西来这里谋生的贫苦人。 “发仔堂嫂,红军要转移,这两个娃崽托付给你,你把他们抚养大……” “两个都是毛毛?” “是的。这个……姓林,我的儿子;这个姓邓,也是红军的仔……” “名字?” “还没有,烦堂嫂了。” 匆匆地,她走了,留下胸前背后两个小包裹。背后一个,是她出世十四天的儿子,胸前一个,出生三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