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真实面目是什么?人们探寻着。有一些人一提西方,就是什么高楼大厦、舒适安乐的游乐场……,岂不知,在这高度发达的物质生活后面,依然有贫穷、饥饿和灾难,滋生着畸形社会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是用工资形式支付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工作日缩短了,但工人有较高的工资。这是否意味着工人受剥削程度减轻了呢?或者说他们已经摆脱了受剥削的地位呢?回答是肯定的“不”。因为认识一个国家的工资水平,首先取决于这个国家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经济条件的变化。战后,维持劳动者及其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不仅在范围上扩大了,而且质量上提高了。如:肉类、牛奶和奶制品已经成为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曾经是高档消费品的电冰箱、彩电、吸尘器、洗衣机等,也都因为它们  相似文献   

2.
我国《劳动法》第48条规定:“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所谓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是指用人单位对单位时间劳动必须按法定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工资的制度。这个制度建立的意义是为了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和家庭成员生存的需要,以保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  相似文献   

3.
张福明 《理论月刊》2000,(12):25-26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工资表现出了向劳动力价值加人力资本投资收益转化的发展趋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把工资是劳动力租金或劳动力价值加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理论付诸实践,对于促使劳动者增加对自身的人力资本投资、增进整个社会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速率和贯彻按劳分配原则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如果马克思提出的剩余价值理论没有过时的话,那么农民在城里打工的辛勤所得就应该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了!考虑到中国目前的劳动力市场远远供大于求的现实,这些没有文化、缺乏专长的农民工的“劳动力价值”之低是不难想见的。对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来说,这点钱恐怕只够用来维持“劳动力自身的简单再生产”,至于一些地方官员大肆宣扬的所谓“打工经济是致富捷径”之类的说辞,如果不是确实不了解情况,那就很可能是居心叵测了。  相似文献   

5.
按劳动力价值决定工资与按劳分配相悖关柏春现在,很多学者都主张社会主义工资要由劳动力价值来决定,并认为这样就能实现按劳分配、我不同意这种观点。我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力不是商品从而也就不存在劳动力价值这一范畴。但是,为了说明问题,我暂且假定劳动力是商...  相似文献   

6.
李国秀 《新东方》2000,(3):69-71
“一张文凭,终身享用”的时代已经过去,终生勤奋好学是现时代生存和发展所必需手段。走进21世纪,我们要摒弃的是传统的受教育、工作、退休“三阶段”的生命周期,我们要选择的是终身纳入创造自身价值的生活主流。  相似文献   

7.
我国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过去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构建的经济范畴内的许多体系、制度都面临着转轨改制问题,工资体制更不例外。最近,不少专家学者对是否应在行政事业单位提高工资水平,特别是对公务员增加工资各抒己见,其总体意见是一致的,即适时加薪,拉动消费,从根本上提高有效需求。但是,公务员增加工资以及其他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增加工资究竟是要“小涨”还是“大调整”,这里边还有许多需要调研探讨的问题。首先,工资制度的改革,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工资是劳动力需求与供给两…  相似文献   

8.
魏杰 《人民政坛》2012,(9):37-37
随着我国劳动者健康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的延长和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延迟退休年龄应该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主要方法是推迟退休年龄.使劳动力队伍老龄化。延迟退休年龄之所以被一些国家政府所采纳.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维持“在职人员”与“退休人员”人数的比例,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必然会导致社会主义新型工资模式的产生。所以探讨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这一问题,必须同时解决社会主义工资模式转轨的问题。本文所探讨的就是与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的形成相配套的社会主义工资模式转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 1.“中介”的职能作用。工资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纽带,是个人消费得以实现,再生产过程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2.“刺激”的职能作用。工资作为经济杠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3.“信号”的职能作用。工资是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显示器和指示器,既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合理配置劳动资源提供信号,也为劳动力流向提供信号。4.“平衡”的职能作用。工资分配  相似文献   

11.
仅从政治经济学、而不是从哲学上去研究和发展剩余价值学说,是无法继承剩余价值学说的真谛的。从研究劳动力价值问题的“劳动力价值取代劳动价值”、“劳动力抽象取代劳动抽象”和“劳动者生活资料价值取代劳动力价值”这“三个取代”入手,提出“相对生产力的剩余价值”、“相对生产关系的剩余价值”以及“剩余价值范畴二重性”等基本概念,是研究建立“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12.
孙勇才 《求索》2008,(12):120-122
余英时既反对极力维持传统文化,也反对全面拥抱西方文化,在余英时看来,中国的现代化应该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发展和表现。余英时认定中国文化是“内向超越”的价值系统,其基本特征是“止”、“定”、“静”、“安”。通过与西方文化“外在超越”价值系统对人类最为关注的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等问题的态度的比较,余英时既指出了中国“内向超越”文化的局限性,也揭示了中国文化所蕴藏的合理成分及其现代意义。余英时提出文化重建必须以文化“自性”为前提、以文化传统为根本、以融合中西为起点、以严守学术为保证并且做“退而织网”的功夫。余英时在海外所做的工作是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研究如何转化和运用传统精神资源以促进中国的现代化。余英时的文化情怀正是他的中国情怀。  相似文献   

13.
对于工资,目前人们似乎有着诸多困惑:现有的工资水平是否与改革开放、GDP增长以及经济全球化等大背景相适应?现行的工资结构是否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利益分配特征?在职工福利保障制度已步入市场化的同时,现有的工资制度是否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遗留物?这些疑惑的答案依然不确定:中国劳动力价值被低估了吗?"劳动力低廉"是否正成为财富掠夺者冠冕堂皇的借口?是否需要重新定价中国的劳动力价值、改革现有工资制度?民工:“贱”而不“荒”5月6日晚,“五·一”长假。江苏省无锡钱桥,四川籍民工童阿根,坐在3人合租9平米房子里,正在看中央电视台热播的…  相似文献   

14.
庄三舵 《前沿》2005,3(3):6-9
剥削是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一种历史现象, 它的存在具有历史合理性和历史进步性。由于非劳动力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贡献, 其所有者占有相应的剩余价值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剥削, 或者只是“合理的剥削”。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既存在这种“合理的剥削”, 也存在“不合理的剥削”。社会主义本质论中的“消灭剥削”, 应该是消灭这种“不合理的剥削”。当前, 我们必须高度警惕并消灭劳动者劳动条件恶劣、工资被克扣拖欠、养老保险未给办理, 以及劳动者“剩余价值分享权”被剥夺或部分剥夺的剥削形式。  相似文献   

15.
据《经济日报》1月14日报道 ,今年我国将探索新的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具体是 ,改革现行国有企业工资决定办法 ,大力开展工资指导线和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试点 ,逐步形成企业根据社会平均工资和本企业经济效益自主决定工资水平的新机制。工资指导线将扩大到25个地区 ,在100个劳动力市场“三化”试点城市全面建立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在非国有企业大力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在少数改制国有企业试行该项制度我国今年将探索——新的企业工资决定机制  相似文献   

16.
多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分配的研究,着眼点局限在对它的批判上,恪守形成的如下结论:资本主义分配是按资分配,资本家按照各自占有资本的大小,瓜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广大工人只能得到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价值。这种不合理的分配制度极大地抑制了广大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严重阻碍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社  相似文献   

17.
“一张文凭,终身享用”的时代已经过去,终生勤奋好学是现时代生存和发展所必需手段。走进21世纪,我们要摒弃的是传统的受教育、工作、退休“三阶段”的生命周期,我们要选择的是终身纳入创造自身价值的生活主流。  相似文献   

18.
工资是劳动报酬是劳动力价值的体现但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不看重工资了为什么因为有工资外收入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韩锋 《淮海论坛》2013,(3):12-13
农村城镇化就是在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下,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是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所必需的动力的产生机理,以及维持和改善这种作用机理的各种经济关系、组织制度等所构成的综合系统。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城镇化作为“四化”重要内容.提出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价值发生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的特殊生命结构形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间接关系,它是价值发生的生理基础和前提条件。意识是沟通人与自然之间的“桥梁”,它是价值产生的心理基础,它在价值产生中起着关键作用。人类只能通过对自然物质的改造使之适合于人类自身的本性要求,从而使生命得以维持与延续,实践是价值产生的社会基础和实现的根本途径。价值是指经过实践改造的对象物能满足人自身的需要的效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