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案制度的最终目标应当是让适合的人办适合的案件从而实现整体办案质效的提升。实务中,现行分案制度出现由于分案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平衡而影响员额检察官的办案和工作效率的问题。为破解前述问题,分案管理工作应以个人能力需求提升为导向、以优化分案制度为抓手,通过大数据从人员、案件数量以及难易程度三个维度合理测算分案指标,实现司法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整合。  相似文献   

2.
《中国法律》2012,(4):17-18,70,71
一、終審法院 (一)終審法院的案件量及結案數目 2011年香港終審法院共受理各類案件155件,同比下降了13.4%。其中受理申請上訴許可的案件為122件,同比下降了17.6%。受理上訴的案件為33件,同比上升了6.5%。香港終審法院2011年結案數目為157件,其中申請上訴許可的結案數目為122件,包括申請上訴許可被駁...  相似文献   

3.
西岸旅馆诉帕里什案是美国法治进程史上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案件。它推翻了以往判例所确立的对正当程序理论的理解,给正当程序条款的适用作出了全新的界定。同时,对本案涉及的有关司法与政治、司法与民主之间关系的思考,对我国宪政制度构建上也有一定程度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方念念 《法制与社会》2012,(36):107-108
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和结社自由案被分别誉为美国和法国司法审查第一案,在各自国家的宪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现如今,司法审查制度已在世界大多数国家设立,然而中国却还没有设立司法审查制度.本文通过比较这两个案件的相似点和不同点,给在宪政道路上艰难探索的中国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5.
沈均 《证据科学》2003,10(1):49-51
1999年江苏省南通市发生了一起亲姐妹硫酸毁容案,由于多个精神司法鉴定的不同结论,影响案件处理,加上新闻媒体炒作等因素参与,产生了轰动效应,虽然该案审理现已终结,但该案例所引发的精神司法鉴定相关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潘建安 《检察风云》2014,(11):32-33
2014年3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全国两会上指出,"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建成中国法院庭审直播网,各级法院直播案件庭审4.5万次。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多种媒体直播社会关注案件庭审情况,取得良好效果。"2013年对于我国司法公开的进程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年。薄熙来案、王书金案、北京大兴摔童案、南京饿死女童案等一批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件进行了庭审直播,撩开了我国司法的神秘面纱,在推进我国司法公开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秋菊打官司》案、邱氏鼠药案和言论自由   总被引:53,自引:0,他引:5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苏力 《法学研究》1996,(3):65-79
1994年12月和1995年2月,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和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分别对贾桂花诉青年电影制片厂的侵犯肖像权案(以下称贾案)、邱满囤就邱氏鼠药提出的侵犯名誉权案(以下称邱案)作出了初审和二审判决。尽管这两个案件所涉及的人物和事件并不十分重大,且都是下层法院作出的判决,然而,在我看来,这两个判决可能是近年来我国司法活动和法治建设中具有普遍和深远意义的判决。其意义之重要不仅在于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不断发生新闻舆论、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某单位或个人“侵犯”公民、法人的名誉权、肖像权的案件纠纷,  相似文献   

8.
随着近期震惊全国的“呼格案”进入尾声,不禁让人深刻反思我国司法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依法治国的《决议》中提出“要做到司法公正,要让人民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文章通过对“呼格案”的反思,进而探讨什么是司法正义,如何真正实现法治国家的司法正义,以此来避免再次出现“呼格案”一样的案件,迟来的正义.  相似文献   

9.
法国早在1978年就确立了行政司法重过错赔偿原则。2000年以来,法国最高行政法院通过“马吉拉案”、“博潘女士案”、“盖斯塔斯案”等一系列案件,回答了行政司法赔偿责任归属与归责原则问题,超期审判被定性为一般过错并成为行政司法赔偿的归责原则之一,大学、行业协会的纪律委员会等专门行政法院在行使审判权过程中造成的损害也统一由国家承担。  相似文献   

10.
葛文 《法学》2009,(10)
案件管理本质目的在于为审判核心领域工作的运行提供支撑,改善法官的工作条件,保障诉讼法赋予法官审判权的运作。通过案件管理:一方面使法官只须专注审判核心领域工作,而不用再分心处理审判外部领域工作,从而减少法官所负担案件的实际工作量,减缓法官办案承受的压力,使法官有充分时间关注开庭和撰写法律文书,及时、有效和妥当处理案件;另一方面通过案件管理改善法官的工作条件,通过控制诉讼的进程,以求迅速有效地处理繁琐耗时的诉讼程序,降低法院和当事人的司法成本,加速案件在法院的流动。通过让当事人广泛参与案件管理,协同审判外部领域的工作,实现审判与当事人的需求和期待的对接,提高司法的公信力,满足案结事了的司法目的。  相似文献   

11.
适用类案裁判需先通过类案检索寻找类案,然后进行类案适用的司法论证。类案适用的司法论证,包括类案的判定论证和适用过程论证两个阶段。以作为陈述的案件事实为案件相似性的判断标准,可将递进式同质论证确立为类案判定的论证模式。类案适用的过程论证,由基于类案的法律推理和类案推论的保证性论证构成。在前一环节,要在类比推理的基础上附加依据一般性规则的论证,确保类案适用过程具有正当性;在后一环节,可借助保证性论证的一般形式,解释法官在类案推理中对一般性规则的选择,通过作为保证性论证补充形式的差异重要性排除论证与重要相似性缺失论证,回应论辩中的相反意见。若案件之间的相似特征与差异特征的重要性相当,则可补充权衡性论证。类案适用及其司法论证凸显了制定法传统中司法案例的应有功能,为法律的统一实施提供并补充了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2.
统计资料表明:1999年至2003年,琼中法院受理各类案件5179件。其中,刑事案件270件,民商案件3170件(含督促程序案件),行政纠纷案件19件,执行案1720件。  相似文献   

13.
清代的因案修例,即基于某一司法案件对《大清律例》中的相关条例进行修改。这是清代司法实践中一种常见的法现象。《大清律例通考》《读例存疑》等考证类释本和《驳案汇编》《刑案汇览》等描述类案例集,分别以法律文本备注和刑事案例陈述的形式,记载了因案修例的诸多实例。结合因案修例的各方面特征来看,它属于清代法律的一种司法创制机制,带有典型的传统中国特色。清代统治者通过此种机制从司法案件中抽象出成文法则,进而实现法律文本稳定性与适应性的均衡。对于当前我国的案例指导制度,因案修例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其对明确案例指导制度的发展路径和方向,以及完善“由案到法”的衔接机制、指导性案例的审核机制、类案判断机制、指导性案例的退出机制等,具有积极的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4.
王礼飞 《人民检察》2012,(21):54-57
正确厘清检察机关案件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能定位,对于切实发挥其强化内部监督制约、促进规范执法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对案件管理工作职能应当坚持的基本原则进行研究探讨则成为首要问题。在案件管理工作的职能定位中,应当坚持继承性原则,对案件管理工作进一步进行补充和深化;应当坚持司法性原则,使得案件管理工作符合检察工作实际和执法办案的基本原则;应当坚持实效性原则,促使案管部门的监管意见和整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监管建议和工作措施得到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人民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自2005年至2009年,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审执结的案件至少增长了25%,但其间全国法官(包括非办案法官)的数量却一直维持在19万左右,几乎没有增长。"案多人少"反映出的人民群众司法需求与人民法院司法能力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人民法院科学发展和公  相似文献   

16.
我国刑事诉讼实行的是“公诉为主,自诉为辅”的追诉制度。《刑事诉讼法》第170条规定了自诉案件的范围,其中第一项为告诉才处理的案件。这类案件主要包括侮辱、诽谤案,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虐待案和侵占案,这类案件均需由被害人向人民法院提出控告,人民法院才能立案受理。但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对案件性质的认识不一致,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代社会越来越开放化,思想越来越多元化,作为社会民众喉舌的社会舆论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从2006年“许霆盗窃案”,到208年的“梁丽案拾金案”;从2009年“李荞明躲猫猫”到当年“杭州70码”;从2010年“药家鑫激情杀人”再到2011年“李昌奎死刑争议”案.不少司法案件由于社会舆论的传播而成为了热门话题.本文以李昌奎案件为个案研究对象,运用系统论方法,对社会舆论作用于司法审判这一社会过程的内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是建设法治国家的两个重要参考因素.两者在最终的价值判断上高度一致,但是在实践中往往存在一定的冲突,平衡公民的舆论监督权与司法独立审判之间的关系至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理性看待最高人民法院对齐玉苓案“批复”的废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齐玉苓案批复引出的问题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宪法保护的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是否应承担民事责任的批复》(以下简称齐玉苓案批复),该批复经媒体大力宣传后,被夸大成为中国宪法司法化第一案。有部分学者对此持相同态度,认为齐玉苓案批复是我国人民法院适用宪法解决案件的开端。  相似文献   

19.
罗欣 《人民检察》2011,(24):33-33
又是岁末,农民工讨薪艰难的事件屡见于报端。我们选取了发生在北京大兴的一起农民工用极端手段讨薪的案件,对行为人涉及此罪与彼罪、重罪与轻罪的法律问题进行研讨。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关注案件定性疑难本身,更在于提醒这类案件中当事人应如何更好地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合法权利,同时也彰显司法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吴意 《中国律师》2004,(8):36-38
这是一起听起来让人难以置信的审案过程,一桩并不很复杂的交通肇事案,从基层法院到中级法院再到高级法院,最终请示了最高法院才尘埃落定。在案件审理的7年里,法院共下达了8个判决书(包括裁定书),最后结案时,肇事者的刑期已经过半。代理这一案件第三次重审中二审阶段郑晖的辩护律师夏卫民和吴允认为,由于外界的干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