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陈新辉 《传承》2008,(6):100-101
SSK(科学知识社会学)认为科学实在论的科学是客观实在性知识体系的观点是错误的,抹煞了科学的社会建构性。SSK从相对主义出发通过对科学理论、科学实验和科学文本话语进行社会学分析,彻底否认科学的客观性和真理性,宣称"科学知识只是一种社会建构"。SSK试图解构科学实在性的行为最终只是导致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裂隙的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2.
SSK(科学知识社会学)认为科学实在论的科学是客观实在性知识体系的观点是错误的,抹煞了科学的社会建构性.SSK从相对主义出发通过对科学理论、科学实验和科学文本话语进行社会学分析,彻底否认科学的客观性和真理性,宣称"科学知识只是一种社会建构".SSK试图解构科学实在性的行为最终只是导致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裂隙的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3.
经验主义的后现代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镇寰 《思想战线》2007,33(3):131-135
经验主义的怀疑主义特点决定了其反科学实在论的基本倾向,随着逻辑实证主义的衰落,经验主义这种认知世界的基本哲学维度受到人们的普遍怀疑。在后来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中,范.弗拉森提出建构经验论的新思路,围绕着“经验适当性”的概念展开与科学实在论的较量,试图借此拯救经验论哲学,促成了经验主义的后现代走向。  相似文献   

4.
贺建芹 《求索》2010,(6):116-118
拉图尔早期致力于拓展强纲领及其因果性信条,认为社会因素与科学知识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科学事实完全由社会建构而来;为了摆脱社会建构论的困境,拉图尔摒弃了科学知识形成的因果性观念,转向科学社会研究的新范式,在这种新范式中,自然或社会不再作为科学知识形成的原因,而是作为科学活动过程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后发国家进入科学全球化的两个困惑——以中国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面向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及其全球化更加凸现,知识的扩散与知识的生产同等重要,公民的科学素质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科学知识的普遍性与地方性的碰撞近代以来的科学及其传统是从西方世界兴起的。关于科学的形象和信念,长期以来是以科学知识具有普遍性为基本的前提和假设。“科学无国界”便是这种基本信念的简洁概括。事实上,长期以来,对于科学进行研究的种种理论探讨,大多是奠基在这种基本信念之上。例如,默顿关于科学精神气质的著名概括中,“普遍主义”便是名列首位的。按照普遍主义,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  相似文献   

6.
李刚 《前沿》2009,(12):31-35
理查德·罗蒂通过重新思考科学实在论的三个主要问题来达到超越传统科学实在论的目的:一是关于“不同世界”的话题;二是理论实体如电子是否实在地存在;三是“指导着科学家的工作并使他们的观点趋向一致的世界的观念”。在此基础上,罗蒂以亲和性取代客观性,试图消解科学的客观性与真理性,从而进一步弱化传统的实在论观念。科学不能排除主体性因素的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主体性因素作重要的补充,但是科学在本质上是合乎理性的、客观的认识活动。罗蒂试图完全否定科学的客观性与真理性的做法是行不通的。作为文化的、实践的科学只能是客观性与主体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7.
科学语篇中的证据手段如感知觉证据、引证、演绎、归纳等具有特定的认知编码规律,在科技语篇建构中有着积极的功能和作用,它们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言与世界、语言与认知、语言与人及社会之间的多重互动.基于言据性理论深入考察科学语篇中的证据手段,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背后的意识、认知等方面的运作机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和认识科学语篇写作中证据手段的科学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8.
“科学知识的生产”这一观念是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产生和兴起而显现出来的。与传统的默顿科学社会学不同,科学知识社会学在研究方法上关注微观的科学实践层面,关心实验室中科学研究是怎么进行的、参与者是怎么相互作用和解释研究成果的,即所谓研究的建构方面。科学知识的生产/制造是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一个前提。随着其他学科角度的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社会认知的符号,总是承载着是社会和文化信息。语言在社会的建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心目中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是语言建构的结果。语言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压迫体现了语言在社会建构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从知识科学观转向智慧科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近代科学诞生至今,人们大体上一直沿袭的是经典科学时代的科学观,即经典科学观或传统科学观。经典科学观质而言之是知识科学观:它只看到科学的一个维度,即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而无视或轻视充满情感和价值的作为研究活动和社会建制的科学;即使在所看到的知识体系维度内,它也把着眼点放在刻意追求科学知识上——甚至更为狭隘地只特意追求科学知识的一部分即实用知识——而对科学知识中蕴涵的思想精髓、精神价值和人文意义视而不见。  相似文献   

11.
于衍平  谷娟 《前沿》2011,(5):82-85
随着实验水平的提高,实在论的发展呈现复杂性与多元化。学者们对实在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忽略了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实验的重要性。本文探讨的实在论观点是在实验方法产生之后,故本文所指称的实在论是科学实在论,首先从科学史的角度为实验与实在之间存在关系提供一个理论基础,然后在真理观的框架下来讨论实验与实在之间的关系,从实在与真实之间的区别看实验与科学实在论之间的关系,从而为科学实在论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2.
王贝 《求索》2010,(6):114-115,170
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主要表现为"真理符合论"与"构建经验论"之争、"非奇迹论证"与"悲观归纳论证"之争两方面。本文主张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走出两者的争论乃是可行之策,其自觉能动性、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征能够弥补两者的理论缺陷。  相似文献   

13.
符平  郭经宇 《探索与争鸣》2023,(1):122-134+179-180
在三重语言市场中,内部和本地语言市场扩张同外部语言市场反蚀形成的双重运动是语言多样性式微的机制。现代社会不断增强的流动性和开放性提供了内部语言市场和本地语言市场弱扩散的机会,同时也使外部语言市场迅速蚕蚀内部和本地语言市场。其中,三大机制形塑了这一双重运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分别是作为经济机制的生计模式、作为社会机制的语言功能和作为权力机制的语言政策。随着人的生计模式由传统转向现代,语言功能从以生活需求满足为主转向生活、生产和发展需求满足并重,旨在统一语言以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的语言政策赋予了外部语言市场的强反蚀能力。而弱扩散和强反蚀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内部和本地语言市场逐渐被稀释。京族聚居区语言变迁的典型个案说明了三重语言市场在民族地区语言变迁现象中的解释力和应用价值。在民族地区迈向共同富裕的社会景观和统一语言市场的进程中,需要更多创新的政策工具和社会行动来维系多样化的语言景观。  相似文献   

14.
实证主义向后实证主义的转变——读《社会科学的理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照世界观上的转变及差别,系统阐明相关学者的重要思想,以期展现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脉络。无论是非西方国家的科学处境,还是本土化运动中千奇百怪的经验研究与摇摇欲坠的理论建构,归根到底,都在于对西方科学哲学理论的发展没有彻底的理解并吸收。在非西方学者扛着"本土化"旗帜游走江湖时,却不知西方科学哲学已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在本体论上坚持实在论的前提下,从逻辑实证主义到后实证主义的逐渐演变,是认识论层面上语言、理论本质的转变,也是科学活动及科学家性质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褚孝泉 《思想战线》2006,32(1):12-14
语言学传统形成了以后就会造成非常强大的导向力量,使得后来的语言学家们都顺着已开辟的道路继续学术讨论。西方语言学以范畴分类为中心,并且发展出了一整套分析语言的概念和工具,这对中国语言学起了非常强大的规范作用,造成了目前中国语言学研究与语言实践相脱节的困境。改变这种情况有待于中国学术思想的整体转型。  相似文献   

16.
夏昌华 《理论月刊》2007,(10):63-65
人文社会科学以"广义的社会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社会现象具有"自为性"、"异质性"和更大的偶然性、不确定性,因而其可知性、可预言性受到更为明显的局限。近、现代数学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恰当、适用的科学语言;方便、准确的计算方法;成熟、先进的思想方法,包括量化的思想、数学模型方法和数学公理化方法。近、现代数学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渗透与广泛应用,还产生了众多的交叉学科,使得人文社会科学作为现代科学的一大门类,其"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性日益凸现。  相似文献   

17.
鲍磊 《学习与实践》2008,(4):121-126
关于风险的争论源于两种不同认识论立场:实在论和建构论。实在论为那些通过技术科学的方法来分析风险的学者所坚持,在风险的话语中占据主导地位;建构论由那些对风险的社会文化方面感兴趣的学者所提倡。两种认识论之间及内部存在不同的主张或争论。对此,一些学者试图综合或超越两种不同的认识论,并作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传统科学哲学从研究文献和研究逻辑出发,注重科学知识,而缺乏人文因素,是一种典型的知识论哲学。科学的本质与核心在于其思想,人的创造科学知识的文化过程是哲学研究理应予以重点关注的问题,这是文化论哲学的研究理路。文化论哲学将科学看作为一种文化,并将人看作是科学文化之根。为此,从知识论到文化论将成为科学哲学研究范式的重要转型,这种转型将带来一种新的科学哲学范式,即科学文化哲学的生成。  相似文献   

19.
认识科学家     
美国近年来出现了有志于自然科学的青少年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的问题。研究发现,一般13到15岁时便对科学产生浓厚兴趣的青少年,以后有较大机会走上以科学为职业的道路。所以美国社会中各科学团体近来比较注重面向中学生宣传科学知识,并让他们尽早了解科学家们的工作和生活,以便他们从小产生对科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科学素质主要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基本价值观和科学品质等方面的内容,是青少年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综合素质的表现[1].通过对深圳、中山、北京、成都的1406名初中生调查问卷分析,结果显示:青少年对科学术语理解较好,而对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偏低,青少年较好的掌握了科学实验法和对比法;树立了正确的科学观,但还有迷信思想存在;形成了较好的科学品质.因此学校应继续加强科学基础知识教育,社会也应该创设良好的氛围,以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