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建光 《求索》2007,(6):136-137
魏源选择净土宗作为治人心、“救世”的工具和心灵的归宿,是魏源经世致用思想的自然延伸,而非消极遁世的结果。魏源开近代居士佛学用理性精神研究佛经之风气,形成了援儒入佛的特色,发展了净土宗教的义理。  相似文献   

2.
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禅宗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当代治国理政,党员干部思想道德教育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借鉴意义.将"禅"思想与"廉"文化进行结合,总结提炼出以"九心"为内容的"禅廉文化"价值理念:以敬畏之心破无忌、以慈悲之心破嗔恨、以禅定之心破妄念、以般若之心破贪执、以平常之心破功利、以精进之心破无为、以感恩之心破抱怨、以宽容之心破狭隘、以觉悟之心破痴迷.  相似文献   

3.
过去认为佛教为西来之学,严格来讲并不科学,中国化的佛教在理论上和思维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本文探究了中国禅宗的形成原因,并阐释了六祖慧能提出的一些创新思想。  相似文献   

4.
焦毓梅  于鹏 《求索》2006,(12):181-183
禅宗是中国佛教最重要的一支,以顿悟为特色,主张“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所谓“公案”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实际上是禅师为指点学人,在言语或动作上作出的一种指示。禅宗公案表面看来扑朔迷离、荒诞不稽,充斥着矛盾与悖论,实际上正是这种对常理和规范的“破坏”和“偏离”,才有着一种“神妙”的境界。本文试图从修辞角度分析其荒诞表征下的合理性:“反常”的语言形式正是禅宗“反常”的思维模式的镜象描摹,禅宗通过这种“反常”有效地传达了禅宗“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观照,不假文字”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赵丹琦 《前沿》2011,(12):142-145
苏轼漫游润州(今江苏镇江)金山及金山寺写下了十几首以金山为名的诗歌。苏轼金山诗连绵贯穿在其一生坎坷经历之中,诗中深切表达了与金山寺僧侣们的深厚情谊,着力描绘了金山佛寺内外幽静高妙的风景,抒发了深刻的禅理妙趣,成为后人综合研究苏轼丰富的禅宗思想及佛教文化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6.
禅宗自中国传入日本,在日本古代禅宗被称为武士的宗教,有意思的是:一方是手拿屠刀武勇嗜杀的武士,一方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大慈大悲的佛教禅宗,两者观念相差如此巨大,竟也能走到一起,不可不谓其中有一定的内在的必然联系,而这主要体现在两者的生死观、因果观,善恶观以及修行方法上面。本文将就日本武士的特点、禅宗的特点以及日本武士与禅宗的契合,这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禅宗境界观念极大地提升了生存个体在面对自然时的主体地位,它要解决的是个体在有限的存在中如何超脱而达到永恒.直观感想的模写,活跃生命的传达,最高灵境的启示,三者构成禅宗境界存在即超越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聚集了儒、道、禅三家之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审美文化。尤其是禅宗文化,讲求的直觉、顿悟、自由、意境、审美,促使人们透过繁复纷纭的世界来反思自我,体悟生命,进入个体生命的诗意审美阶段,同时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禅宗是物化了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并且让园林成为精神文化和物质的双重体现。  相似文献   

9.
杨健 《传承》2008,(8):84-85
中国禅宗境界观念极大地提升了生存个体在面对自然时的主体地位,它要解决的是个体在有限的存在中如何超脱而达到永恒。直观感想的模写,活跃生命的传达,最高灵境的启示,三者构成禅宗境界存在即超越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龚著剑 《前沿》2010,(6):30-32
禅宗的"禅观自然"的方式和"明心见性"的参悟过程,是抽离人为界定的自然界概念,还"空性"自然纯粹物质本真。它非逻辑的思维特性及独特的世界观,给予文人画家打破所谓严格法度的桎梏,放怀自由创作之心,营造画中意出尘外的"心化之境"以理念上的支撑。禅诗中对自然界证"空"的描述,并同诗人的超越情怀,转化为文人画中的"心化"意境。"心化之境"缘起于禅宗思想和禅诗空境。  相似文献   

11.
胡遂  曹梦晶 《湖湘论坛》2010,23(1):82-86
王维是我国文学史上有名的诗佛,其一生的文学作品中,对闲适生活的吟咏占了很大的一部分,并且形成了其独有的恬淡空灵的特色,究其缘由,与其对佛教的深刻造诣分不开。本文试从其闲适诗与佛教的交汇之处,浅谈王维的无念、无相、无住的禅宗思想。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60年代,禅宗在西方的传播达到高峰,激浪派作为一场重要的艺术运动也随之兴起。禅宗主张“平常心是道”“不二之法”“说似一物即不中”。激浪派在理念上显露出与禅宗相似的部分,在艺术风貌上呈现出与禅宗相似的精神气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层面:消除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提倡创作的非理性;追求形式随机;注重边界融合;崇尚精神自由。以“反艺术”为主旨的激浪派通过种种激进实践促成了艺术界的革命性潮流,加速了西方艺术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吕亚泽  吕金光 《求索》2012,(6):140-142
唐代净土宗经变画中的建筑艺术空间与人心理感受紧密结合,是建筑空间和作品形式有机结合的整体性艺术。唐代净土宗经变画价值的实现是由建筑空间因素体现的,也就是将建筑空间与壁画艺术在物质与精神层面达到了完美统一,形成净土宗经变画的生命体。  相似文献   

14.
胡晓青 《世纪行》2014,(5):12-12
<正>四月下旬,湖北省政协副主席肖旭明带队深入鄂东四县市,调研鄂东禅宗文化旅游工作。4月25日,应肖旭明副主席邀请,我有幸参加了省政协举办的"打造鄂东禅宗文化旅游品牌"座谈会。会上,聆听了中南民族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省旅游局、文化厅、民宗委等单位就打造鄂东禅宗文化旅游品牌提出的意见、建议,收获颇丰,启示我对武穴市擦亮四祖名片、打造禅宗文化旅游品牌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佛教的中国化之一即为佛教禅偈的诗化。诗的形式使禅更加通俗易懂,不再是教义的繁琐的理论,而是世俗的浅显的诗歌,禅理入诗,则丰富了诗的表现内容,使诗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相似文献   

16.
印度福慧皆满的佛陀与头陀苦行的大迦叶分别代表了身心统一及形散神不散的两种风格。形散神不散也正是标榜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宗的特质。这种特质不仅符合中国人尚简的本性,而且给本土禅宗带来种种方便与生命力。更重要的是,相对于僵化的身心统一,形散神不散是一种不屈不饶的变革。正如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的改革精神。  相似文献   

17.
樊丽沙 《求索》2014,(10):152-156
禅宗是西夏比较流行的几大佛教宗派之一。从出土的黑水城禅宗文献和西夏各地佛教遗迹来看,西夏禅宗信徒众多,不仅大量的汉文和西夏文佛经如《六祖坛经》、《禅源诸诠集都序》、《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等重要禅宗典籍在西夏流行,而且河西等地还有不少西夏僧众禅修遗迹。西夏禅师众多,但从文献来看,禅师的社会地位并不是最高的,与西夏多民族聚居的国情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8.
荣格心理学中的自性化思想试图扭转西方外向的投射文化,引导人们认识自身的主体性,实现自性的觉醒与回归。禅宗剥去制度佛教、仪式佛教中僵化的教条主义,强调悟见人自身的觉悟与救赎能力。两者都揭示了人自身的神圣本质和创造性力量,以人的自性觉醒与回归为宗旨。禅宗以其对人生的解悟充实了荣格学说,挖掘自性化与禅悟在理论基础、思想境界和修持方式上的相似性,利用荣格心理学理论和现代科学的语言能让佛教教义在当代语境下充分发挥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智慧的禅宗     
吴心 《黄埔》2009,(4):58-59
中国佛教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寺院林立,从教者众,而且出现了许多教派,诸如,天台宗、惟识宗、华严宗、律宗、密宗、禅宗等。然而,除禅宗外,其它各派(不包括密教的藏传部分)在唐武宗灭佛运动后都逐渐衰微,或一蹶不振,或永远消失,只有禅宗不断发展壮大,逐渐获得了中国佛教的主导地位。在唐中叶以后,中国佛教的发展即是以禅宗为其标志,禅宗甚至成了中国佛教的同义语,这种状况一直贯穿宋元明清历代。  相似文献   

20.
李旭 《求索》2012,(2):120-122
哈贝马斯的行为交往理论指明了成功的行为交往必备的几点要素,却将非正规的语言排除在交往行为之外。但禅宗公案中部分牛头不对马嘴的机锋语言行为却能成功地完成交往活动,达到直指人心的目的。在禅者共同的生活背景中,这种语言行为具备交往活动所要求的生活世界的同一性、交往主体的‘互动性’与‘免干扰性’、对交往行动媒介的理解与合作性等行为要素,因而,禅籍公案中的行为及语言是有效合理、符合逻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