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驾驭经济     
刘丰 《南风窗》2008,(23):96-96
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之下,政治决策者如何驾驭国家经济?在相同条件下,一些国家为什么会做出迥异的政策选择,从而产生不同的经济绩效?对于这些棘手的问题,来自不同学术背景和理论派别的学者做出的回答肯定会不尽相同。20多年前,彼得·霍尔(Peter Hall)在  相似文献   

2.
《国家因何失败》(Why Nations Fail)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达伦·阿西莫格鲁(Daron Acemoglu)和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詹姆斯·A.罗宾逊(JamesA.Robinson)合著的新书,作者在书中指出,穷国与富国的关键区别在于体制,富国培育了"包容性"的政治经济体制,而穷国则将权力和机会集中在少数精英手中。历史证明,如果解决不好政治问题,就解决不好经济问题。该书在2012年3月一经推出,即引起强烈反响。全书除序言外共15章。第一章以"如此接近却如此不同"为题,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在苏联为什么会失败?“新”“老”社会主义的区别何在?“新”社会主义是否就有前途?在俄罗斯的社会民主主义流派中发生了什么?左翼力量对马克思主义的遗产持何态度?社会主义思想的批评者和反对者错在哪?为了回答社会主义理论和历史的这些迫切问题,著名政治学家、政论家鲍里斯·斯拉温教授撰写了<社会主义和俄罗斯>一书。 该书共分六章。第一章:社会主义的性质,第二章:社会民主主义流派;第三章:从左的角度分现实的俄罗斯。第四章:俄罗斯和人类未来。第五章:对于马克思主义我们应当继承和屏弃的是么;第六章:思想的砧污(争沦性文章)。 斯拉温认为,在只有一种社会主义模式,而这种模式几十年后又遭到失败的国家里谈社会主义的理论问题的确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又不能不谈、因为必须弄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消极后果。在作者看来:(1)社会主义的一种国家模式在历史中的消失并不意味着具有国际性质的思想会消失;(2)现实社会主义的其他模式仍然存在并得以发展:(3)人类的厉史没有终结,实现社会主义思想的许多新的形式和模式会不断涌现。  相似文献   

4.
进入21世纪以来,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缺乏活力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主要表现是,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失业率居高不下,前民主德国地区尤为严重;财政拮据,债台高筑,有些城市和乡镇财政形势"极度恶劣";社会福利陷入慢性危机,国家不堪承受日益增长的重负等等.在上世纪50-60年代曾创造过奇迹的社会市场经济为什么会陷入缺乏生机活力的窘境?  相似文献   

5.
南方朔 《南风窗》2014,(9):92-92
<正>我们不要以为道德只是实话,在有些时候,对别人慷慨所散发出来的力量,反而可以突破一切障碍,获得集体的救赎。二战后的现代国家里,德国、韩国也是分裂国家,但这两国人民的关系为什么和其他分裂国家如此不同?当初东西德冷战对立,西德总理勃兰德(Willy Brandt)硬是冒犯美国而采取对东德和平交往的"东进政策"。在东西德交往的过程中,西德表现出相当动人的同胞感。例如西德富裕,西德遂找了各种理由帮助东德,例如西德人到东德,用到东德的道路,西德即给了很大一笔钱补助东德的道路。更特别  相似文献   

6.
GDP大博弈     
贾晋京 《南风窗》2014,(5):51-53
<正>GDP广受关注的部分只是一个数字,但数字背后的体系却异常复杂,GDP的运用是世界治理策略的大博弈。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二,然而一种困扰同时存在:为什么世界第二的GDP规模没有给中国人带来经济强国的感觉?19世纪的英国可以用机织的廉价"洋布"使中国手工生产"土布"的农户纷纷破产,让中国人对何为工业有了直观印象,也留下了沉痛的历史记忆。兔走乌飞,时至今日,英国工业早已衰落,能够用机器化大生产制造出世界上最多种类、最廉价工业产品的国家是中国,为什么英国仍是发达国家,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7.
《南风窗》1997,(11)
成功之后会怎样? 中国企业家为什么在成功之后往往是失败? 中国企业为何容易“英年早逝”,未老先衰? 南德集团牟其中说:我认为许多著名商界人物之所以失败,不单纯是文化素质的问题,主要是成功之后,发了点财就忘乎所以了。  相似文献   

8.
2009年1月,中国股市几乎在全球独树一帜。这是为什么?中国和世界不一样。中国股市已经反映了"中国应能率先走出全球金融危机"的预期。如果说,股市有提前反映宏观经济未来的功能,中国股市的未来就不是继续探底,而会先于中国(宏观)经济走出谷底。  相似文献   

9.
为什么中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经由分裂走向统一,而欧洲自罗马帝国陷落后就一直保持分裂(也就是多国体系)状态?为什么长期以来中国的国家权力始终占有绝对优势而社会力量相对萎缩,欧洲国家却大体上能在国家与社会之间达成大致平衡从而最终发育出市民社会以及宪政结构?这两个问题是既有国  相似文献   

10.
编者的话     
本期头两篇文章关心的主题是,在日益融入国际社会的过程中,中国国内的政治法律决策在什么情况下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受到国际制度的影响?为什么有些国际制度能够为中国国内立法所确认,而有些国际制度则不能?为什么相同的国际制度有时候可以影响国内立法,有时候则不能?王荣华、陈寒溪的《国际制度与中国红十字会立法》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作者认为,国家与国际社会的关系影响国内话语对国际制度合法性的解读。现状型国家对国际制度合法性的解读是正向的,愿意接受国际制度的约束,从而产生将国际制度内化的国内外压力,并推动国内立法议程的变更…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美国已经输掉了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是否将成为下一个败局?6年前,奥萨玛·本·拉登曾预测说,美国会遭到和苏联一样的失败。他说对了吗?2001年9月11日之后,美国(和英国)就把阿富汗塔利班政权作为政权更替的目标———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美国在2001年7月即“9·11”之前两  相似文献   

12.
引言:从上海姑娘谈"颜色革命"说起 长期以来,国际社会有些人总是说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是"专制的、集权的或威权主义的"制度.他们由此陷入自己设置的逻辑困境:一个这样"反民主"的制度,为什么会得到14亿多中国人民的拥护而没有发生像"颜色革命"那样的反政府运动?为什么能够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新冠肺炎疫情等全球性问题时,取得那么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13.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59集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谢幕已经有一段时间,但在史学界,围绕这部大片的争论还在进行。大清帝国的最后十年,也就是距今100年以前,清国进行了诸多改革,史称清末新政(1901~1911)。但最终以失败告终。这究竟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14.
“新加坡曾经用儒家经典当作初中教材就失败了。为什么会失败呢?它想利用儒家,所以失败了,它没有想真正了解孔子、孟子是什么人,也没有搞清楚他们讲的有没有道理……”  相似文献   

15.
张纲纲 《南风窗》2013,(5):68-70
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没有进行过任何形式的政府补贴的。但为什么中国却成为世界上其他国家,特别是欧美国家"双反"的头号攻击对象?欧美各国政府的政府补贴采用了什么形式?它们与中国的政府补贴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相似文献   

16.
<正>日前,北京市总工会组织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邀请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炳香对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进行了全面阐述和深入解读。刘炳香教授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从"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牢记使命,继往开来""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三个方面,对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进行了全面阐述和深入解读,对市总工会扎实做好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市总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  相似文献   

17.
"七·一"前夕,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六个"为什么"》一书面世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好评。这本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时代光芒的理论著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深入阐述了当今人们所关心、所困惑的六个"为什么"的重大现实问题。书中涉及到举什么旗帜、选什么道路、坚持什么制度等重大现实问题,既是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认识问题,也是事关我们党、我们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重大的实践问题。这本书的出版,说明中国共产党在群众关心的重大政治问题上,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民情民意,这是立党为公、执  相似文献   

18.
经济区域化对东亚和平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的问题是:冷战后的东亚为什么能够避免战争,从而维持了一种整体和平的局面?尤其是,在造就东亚区域和平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区域化对东亚和平产生了什么影响?这种影响的限度如何?之所以提出这些问题,是因为在冷战刚结束的时候,有些学者尤其是西方学术界的一些代表性意见认为,  相似文献   

19.
《南风窗》2016,(8)
正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所作政府工作报告里61次提及"创新",而"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也提出"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近日出版的《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一书亦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可见,创新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那么,我国为什么必须要走创新之路?我国当下的创新体系处于世界什么水平?我国创新呈现怎样的特征?创新优势产业与短板产业分别是哪些?以及创新质量如何?本期报告将揭晓:中国创新体系指标目前  相似文献   

20.
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卷入了金融开放的大潮,但这些国家金融开放的成本一收益并不均衡。有的国家利用金融开放吸引了巨额国际资本弥补财政赤字和贸易逆差,金融实力因此大大增强;而另一些国家的金融开放却带来了严重的金融危机,使本国经济安全面临着国际资本经常性的挑战。为什么金融开放的结果相差如此悬殊?为什么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