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化无意识》一文(载《哲学研究》1988年第2期)发表以来,不期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同时,笔者收到全国各地不少来信,其中包括钱学森教授的来信。来信大都谈到,揭示并研究“文化无意识”这一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并期望有更多的人来关心和研究这一课题。此外,也对《文化无意  相似文献   

2.
论无意识认识胡敏中我们知道,认识就是认识主体通过认识工具观念地再现、接收和把握认识客体的过程,认识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观念形态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就达到了主体和客体在观念上的统一。人是认识的主体,人之所以能成为认识主体,就在于人在认识中...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严重障碍,如何克服这一障碍?适当地采取无意识教育的方法具有独到的功效。所谓逆反心理,即抵触、不顺从的心理状态。本文里所讲的逆反心理是指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由于某种原因,致使受教育者对教育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无意识教育是一个具有天然优势的领域,它与有意识教育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立足军队建设的目标和市场经济的社会条件,无意识教育的基本路径应着眼现实,遵循思想形成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从军营文化、科学带兵、大众传媒、环境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5.
无数代人历经饥荒和匮乏,使得中国人在潜意识里对饥饿怀有深深的恐惧,这种恐惧已深入到国人的骨髓,故而在饥荒社会下形成了饥民心理,在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相似文献   

6.
设计思维与方法中的无意识是以非逻辑,无目的,无计划,不自觉和模糊不清为特征的,是一种非理性的直觉性的设计思维方式和形式方法.培养这种非理性的设计思维形式,不但可以提高设计师自身的创新设计思维理念,还可以不断提升自我价值和修养,注意观察体会生活中新的设计元素,应对不断变化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7.
艺术创作中的意识与无意识,特别是无意识问题,随着西方反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而逐渐成为艺术理论与美学中的热门话题。在我国,由于近几年尼采、弗洛伊德思想的传播,无意识问题被抬高到不恰当的地位。我认为,艺术创作中的无意识问题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是应该采取正确的和科学的态度。本文试对德国美学家谢林关于艺术创作中的意识与无意识问题的观点作些探讨,或许有助于深化我国美学和艺术理论中的无意识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业内一些人士纷纷提出,适应当今工作对象所发生的种种变化,思想政治工作中,应该探索实施“无意识教育”。 何谓“无意识教育”?这是指思政工作者按照预定的教育内容和方案,在受教育者周围设置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引导教育者去自我感受、体验、认同,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的教育活动。如果用最简洁的文字概括便是:实施教育有意识,接受教育无意识。  相似文献   

9.
个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与社会无意识区别性、协同性地体现于犯罪行为无意识动机的各个方面。青少年犯罪动机包括意识的犯罪动机与无意识的犯罪动机两大方面;青少年犯罪行为的无意识动机典型地体现在犯罪的行为动力中,它们是青少年犯罪行为的深度心理力量,并与意识状态的犯罪动机共同构成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动机力量。在多层面无意识的作用下,青少年犯罪行为的无意识动机具体体现为本能冲动力、罪恶情结动力、好奇心动机、逞强动机、逆反动机等多个动机成分。它们对于犯罪侦查、罪犯矫正与犯罪预防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无意识教育是相对于有意识教育而言的。指教育者按照预定的教育内容和方案,在受教育者周围设置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使他们在满足美的需求和兴趣爱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随着受教育者主体意识的发展,无意识教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实施无意识教育,一定要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解决路径问题。对此,本篇着重加以概述。 在良好环境中熏陶。人创造环境,环境也改变人,环境对人有一种无形的潜在影响和改造能力。思想政治工作要重视创造和谐、团结、友善、互助的良好工作环境,还要在企业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创造优美宜人、赏心悦目的生活环境。比如,结合厂区  相似文献   

12.
张新军  杨慧 《理论月刊》2002,(10):19-20
本文以当代西方文化理论为背景,讨论詹明信《政治无意识》的叙事理论,认为“政治无意识”概念旨在解决叙事与历史的对立,为马克思主义作为宏伟叙事重建合法性,建构后现代语境下激进的文化政治。  相似文献   

13.
许沃伦 《思想战线》2011,(Z1):33-35
大理白族农村地区不断发展的自发性文艺团体,还未意识到自身的行为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但通过这些文艺团体,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文艺团体对本民族文化和相邻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同时文艺队的组织方式及发展模式也为我们展示了一条民族文化传承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4.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无意识教育作为对有意识教育的有益补充,具有依附性、愉悦性、潜隐性、易逝性等特征,它能够有效消除被教育者的逆反心理,覆盖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为此,要着重从塑造高尚主体人格感、树立先进典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大众传媒导向作用等方面来进一步强化无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15.
杨会彪  谢东方 《传承》2009,(24):64-65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无意识教育作为对有意识教育的有益补充,具有依附性、愉悦性、潜隐性、易逝性等特征,它能够有效消除被教育者的逆反心理,覆盖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为此,要着重从塑造高尚主体人格感、树立先进典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大众传媒导向作用等方面来进一步强化无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16.
“85.5%的人认为存在就业歧视,其中认为严重和比较严重的占58%”。对于目前争议颇多的就业歧视问题,大学宪政研究所所长、北大法学院人民代表大会与议会研究中心主任蔡定剑教授谈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工作要积极倡导与时俱进。近些年来,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探索实施“无意识教育”。无意识教育,在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如何实施无意识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内容真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必须把握好它的自身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8.
在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学生逆反心理是一大障碍。为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提高教育工作效益,学校德育工作必须重视无意识教育。什么是无意识教育从心理学角度讲,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最主要、最高级的叵映,是人的一切自觉认识、体验和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总和。无意识则是人脑反映客观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发生在知觉水平下的一种认识和一种不知不觉的体验。所谓无意识教育,是指不为受教育者自身所意识到的一种教育方式.是相对于有意识教育而言的。它是教育者将教育内容融入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中,使学生得到心灵的…  相似文献   

19.
伍西明 《求索》2010,(11):217-219
中国新时期大部分小说创作,尤其是80年代中期的"寻根文学",就是以探求民族文化象征的集体无意识主体——原型为手段,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各种态度,有全盘肯定,有全盘否定,亦有辨证反思。作为一次自觉的文学运动,作家借反思传统文化原型表达了对新时期文化建设乃至国家、民族文化命运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聘礼为中国女性集体无意识内在心理结构的一部分。提升女性的社会机会空间,改变女性文化中物化倾向,才能逐渐消弭女性对于聘礼的集体无意识设定,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额彩礼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