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本是封建王朝的铁律,可也有皇帝要杀人,将案子发给全国人民来讨论的。且容我说古,看官不妨“倾耳一听可也”。雍正朝的“吕留良案”,缘起于湖南衡阳的一位村夫子曾静。  相似文献   

2.
为岳飞平反     
岳飞短促而悲壮的一生事迹,800多年来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不管什么时代,只要国家有难,大家就会想起岳飞来。记得七七事变、抗日军兴后,我所认识的亲友,几乎家家都模仿岳飞所写的“还我河山”四个字,写来挂在墙上。在当时的抗日歌曲中,古诗词唯有岳飞的《满江红》响彻云霄。然而,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于这样一位英雄人物却产生了不少误解。岳飞被当成封建社会“愚忠”的典型,只知道有皇帝,不知道有国家,一举一动唯皇帝要他退兵,他就退兵;要收他的兵权,他就交出兵权;皇帝要他死,则“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于是,“…  相似文献   

3.
改革的深入发展,进一步唤醒与强化着现代青年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人们对于自己作为能动主体的本质的自觉认识。然而,在中国皇帝面前,人人都等于零(黑格尔语)。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以臣属意识为经、人际关系钳制为纬的封建文化,视人的主体意识为大逆不道,通过“存天理,灭人欲”以及三纲  相似文献   

4.
两年前,高德臣上任江宁区委常委、统战部长。 有人私下议论,高德臣当过江宁区委常委、滨江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一位擅长抓经济的领导,来抓统战工作或许不在行。……  相似文献   

5.
唐朝是我国的盛世,李唐时代的李世民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我读过《李世民传》,深知李世民不仅具有雄才大略,而且非常开明。他和谏臣魏征的关系,是大家熟知的,和贤相房玄龄、杜如晦的合作也是非常成功的:一千多年来,人们一直盛赞李世民,同时也盛赞魏征,称赞房玄龄、杜如晦,李与魏,房、杜,在当时就是主明臣贤两相悦的。历史上这样的例子远不止一个,  相似文献   

6.
敢于犯颜诤谏的徐有功□孟令俊徐有功,名弘敏,字有功,因避唐孝敬皇帝李弘讳,以字行。生于唐贞观八年(634年),卒于武周长安二年(702年),河南洛阳偃师人,是武周时期敢于犯颜诤谏的名臣。徐有功,是徐文远之孙。幼好学,举明经,累迁蒲州司法参军,袭封东莞...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唐代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魏征等人敢于时不时给皇帝来瓢“冷水”,所以太宗皇帝称他们为“镜”,他经常主动照“镜子”,而且经常在“镜子”面前承认自己的考虑不周,从而修正自己的决策,终于成为一代名君,创造了“贞观之治”。 治国与治厂是一样的道理。现在,在企业家们身边,“谋士”是有一些的,但“谋士”们未必敢在领导  相似文献   

8.
杜甫《饮中八仙歌》中谈及李白时用了“自称臣是酒中仙”之语,一般认为“臣”为人称指代词,“仙”是对李白神韵的展现,此实为一种解读上的偏误,阻碍了对作者创作心理的探究.杜甫所用的“臣”和“仙”可从两个不同的视角来阐释,其中折射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出”与“处”之间挣扎与徘徊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9.
宋安娜 《天津人大》2009,(11):42-43
还依稀记得海尔.塞拉西皇帝来中国的盛况。皇帝乘坐敝篷红旗轿车,车队长长,摩托车护卫雁翅般排列前行开道。“欢迎欢迎!欢迎海尔.塞拉西!”。道路两侧挤满欢呼的人群。皇帝个头不高,黑脸庞上满含笑意。  相似文献   

10.
刘备并未“三顾茅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备三顾诸葛亮的茅庐请他出山辅佐两人在隆中育一次对话诸葛亮畅论天下大势颇有先见之明。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阿斗两上《出师表》北伐中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一切都是为了报答刘备“三顾”之恩。“三顾茅庐”的故事千秋传为美谈家喻户晓,但是作为一个史学工作者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读者:刘备并未“三顾茅庐”“三顾”之事最旱的出处是诸葛亮的《前出师表》,表中有这样几句话:‘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指刘备)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驰驱。后…  相似文献   

11.
汉武帝是中国两千年前的西汉时代的杰出皇帝,有一天,他要杀哺乳过他的奶妈即乳母。乳母向东方塑告急,请求帮助。东方塑跟乳母说:“皇帝特别残忍又坚持自己的意见,如果找别人去说情,只能死得更快。你临走时,只要老回头看我,我当然要想出奇的办法来刺激皇帝。”’皇帝下令把乳母押出去杀头,这时,乳母屡次回头看东方朔,东方朔在皇帝旁边,大声喊:“你赶快去。巴!皇帝如今长大了,难道记念你哺乳时的恩情吗?”汉武帝一听这话,感到悲怆,就赦免了乳母。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不好劝解,要他改变主意是相当困难的,特别是像汉武帝…  相似文献   

12.
对人治与法治关系的这个问题,自古似乎就有过不少糊涂账。《史记·秦始皇本记》载,久怀篡位野心的丞相赵高,为了探试臣心,曾在秦二世面前,演出了一场指鹿为马的丑剧。众臣因慑惧赵高说了算的权势,或不吭声,或趋炎附合。唯少数刚正不阿的人  相似文献   

13.
提起“权术”二字,在我脑中不禁浮现出这么两个人来:一个是中国古代的商君成汤,夏朝的末代君主桀荒淫无道,被原先的臣属商国所灭,商因而代夏。但商君成汤怕落下“天下言己为贪”的话柄,于是就宣布要把王位禅让给在社会上有威望的务光,以示“公而忘私”。  相似文献   

14.
间谍战线,波诡云谲。特殊的使命和角色,要求每个间谍人员,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的疏忽,否则,就会招致大祸,甚至灭顶之灾。 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德国皇帝带着随员出访英国。一天晚饭后,他的一名随员独自在伦敦的卡莱多尼亚大街上散步。当他走到一家普普通通的理发店门前时,便停下来,一边用右手抚摸着自己的胡子,一边打量着理发店的招牌。思索了一会儿之后,便大摇大摆地走进去,刮起胡子来。殊不知,德国皇帝这名随员的一举一动都在英国反间谍部门的侦察视野之中。早在德国皇帝访问英国之前,英国情报部门…  相似文献   

15.
康熙是一位崇信理学的皇帝。"清静求同"是康熙帝治边精神的主要原则,是程朱理学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的重要表现。理学名臣卫既齐出任贵州巡抚,及其处理高洞苗事件失当获罪,是康熙理学在西南边疆及土司地区进行实践的重要反映。康熙帝以理学为本"悦服"为目的的治边思路,与雍正、乾隆两帝基于"畏服"、以"改土归流"为中心的治边策略不同,对大一统帝国的形成及"中国"认同加强有其应被重视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江苏镇江“诚信面店”无人收银,经营两年多生意红火付账找零,劳您自己来 “老板——我的面8块,钱放在这里啦!”一位顾客边说边把钱投到一个小铁盆里。  相似文献   

17.
康文远 《乡音》2013,(8):42-42
通往西柏坡高速公路一侧的平山县里庄村,有一个普通人家。在这家的门楼下,悬一硕大的栗色大匾,上书"康乾御笔馆"。院内分设两个展室,展出康熙、乾隆御笔20余幅,每幅布字一两个至六七百。主要是两位皇帝激励臣下清正廉洁、诚信守义的题诗、题词;也有巡视各地见闻和对祖国河山的歌颂;还有临摹历代书法家的摹品和抄录历代诗人的诗作。另有清朝奏折、典籍、匾额等。这是目前我国唯一农家自办的"御笔展览"。  相似文献   

18.
据史称:北宋王旦为宰相时,秉公办事,举才用贤,推荐、提拔了大小不少的官员,以致“旦殁后,史官修真宗实录得内出奏章,始知朝士多旦所荐”。然而,王旦在用人这个原则问题上,最忌跑官者,称跑官者人格最低,活脱脱一幅奴才相。一回,有一名叫张师德的新科状元,先后两次求见王旦未遇。究其因不外乎是久仰大名拜谒,但可能还有其它目的,如联络联络感情等。其实,王旦原先对张师德的印象颇佳,并经常在皇帝面前赞扬他。这次王旦闻讯张师德曾两回来府第拜访,甚为反感。在后来朝廷讨论张师德的提拔使用时,王旦就改变了主意说:“不意两…  相似文献   

19.
《刘墉传》中有个故事,有一天,乾隆皇帝跟刘墉说:"朕今年45岁,属马的,你呢?"刘墉垂手说:"臣也45岁,属驴的。"乾隆感到惊奇,又问:"朕属马,爱卿怎么属驴?"刘墉说:"万岁属马,臣怎能同属?只好属驴了。"十二生肖当中,哪有"属驴"之说?这不是明显的说假话欺皇上吗?一般人可能都会这样想,但皇帝不这样想。因为在他看来,只有  相似文献   

20.
唐贞观初年,唐太宗李世民经过玄武门之变后,坐上了皇帝的宝座,一面积极休养生息,一面表面上继续对突厥称臣,实则暗中积蓄力量,准备择时而发。可一场百年难遇的大旱,立刻使得李世民君臣,变得焦头烂额起来。这天,在朝堂上李世民要群臣献计解决国家赈灾款短缺的问题。少府监裴匪舒走出来说,"微臣倒有一个想法,几日前臣听闻,御马监中的马粪堆积如山,臣想恐怕军中的马粪更多,不如把我大唐官府、军队中的马粪,都唐贞观太宗李世民之变后,坐宝座,一面息,一面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