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休谟揭示理性的限度,倡导审慎的政治美德,强调政府、政治制度不是理性设计而是经验习惯的产物,都体现了他的边界意识。休谟的政治思想对安抚当代人狂热、浮躁的心态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政治学界一直忽略了对休谟政治哲学的研讨,本文旨在弥补这一缺憾。作者通过评价休谟对近代自然法理论的核心概念———“理性”所蕴含的逻辑混乱的分析,以及他何以用“功利”取代“理性”作为政治服从的基础,分析了休谟政治哲学在整个西方政治哲学中的特殊意义和价值,尤其是对近现代西方政治哲学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5,(31)
经验主义总是在理性主义的对立面上被探讨,而休谟可谓是英国经验主义的典型代表,那么休谟是如何看待理性的呢?他是否亦像大家认为的那样,将理性与经验的关系完全对立呢?希望通过休谟《人类理性研究》一书来探究理性在休谟学说中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大卫·休谟是继洛克后英国影响较大的政治哲学家之一。他继承了洛克认识论上的经验主义路向,但在政治哲学领域,并没有沿着洛克的方向往前走,而是对包括洛克在内的自然法学说和社会契约理论传统及其信奉者提出了质疑。他一反理性法则规范政治现象的传统立场,主张立足于情感、利益需要和经验习俗来解释社会政治生活,这对后来英国的功利主义政治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休谟政治哲学的出现,形成了对社会契约理论传统的全面挑战,预示着古典自然法学说的衰落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7,(1)
国内伦理学界对休谟美德思想的研究主要包括对休谟美德思想的一般性阐释、对休谟伦理学性质进行美德伦理学解读以及对休谟美德思想在伦理思想史中的地位和影响的分析。国外对休谟美德思想的研究主要包括对休谟德性概念的分析,对休谟美德思想中道德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对休谟伦理学进行美德伦理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美德伦理学的建构。我们在未来的研究中更应当重视对其心理学的发展,而非着力于美德伦理学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论政治理性的特征及其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理性是人类建立在一定的政治利益基础之上的精神现象,是受人的政治目的和意志所支配的精神活动及在政治生活中按一定逻辑规则和逻辑程序运作的认知形式和认知能力。政治理性作为对现实政治生活的能动的反映,有着自身的规定性,表现为政治理性具有价值性、群体意向性、意识形态性的特征。政治理性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与作用。政治理性的价值性功能以价值观为核心具有对政治活动的导向与评价作用;政治理性的工具理性功能以理性为工具对政治活动具有追求合理性、科学性、规范性的中介与规范作用;政治理性的实践理性功能以道德理性为价值判断的尺度,对政治生活发挥着选择、判定与支配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刘华军 《学理论》2010,(19):73-75
“休谟问题”的实质是本体论问题,对于本体论的误读使“休谟问题”成了理解西方世界中人与自然关系建立所难以逾越的障碍。理解“休谟问题”是化解“休谟问题”的关键,而解决“休谟问题”的关键在于解决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杨婧 《学理论》2012,(5):11-12
大卫.休谟是英国1 8世纪著名的道德哲学家、伦理学家和经济学家,其关于正义起源的看法在西方伦理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分析休谟正义观寻求整体秩序时的利益取向问题,并与柏拉图的相关正义思想相比较,可以增进对休谟正义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政治伦理问题无论从中西政治思想资源还是社会实践处着眼,都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应有新意。政治伦理问题的实质就是基于人类自我关切的政治权力的正当性反思。至为关键的是,哪一种政治权力真正基于中国目前社会发展的特殊阶段、时代背景和社会基本结构的深层转型,作出了合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责任承诺和社会道义担当。中国政治伦理的当代建构可以从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两个维度说开去。优良政治伦理的真谛,一定是优良制度理性、优雅道德理性和优秀观念理性的三位一体及其长效自我修复机制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0.
德性政治浪漫主义作为政治浪漫主义的一种具体形态,主要诉求体现为:实现臻美政治愿景的主体、目标、工具、过程均贯穿着美德的主宰和迸发的内在动力,其特征呈现为主观认识的空想化、客观实践的狂热化、行为结果的悖论化。德性政治浪漫主义的形成与历史中的道德理性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道德理性的内核奠定了德性政治浪漫主义的终极价值追求,道德理性的主张支撑了德性政治浪漫主义的诉求,道德理性的思维特征建构了德性政治浪漫主义的认识论,道德理性的行为准则供给了德性政治浪漫主义的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11.
政治德性与政治理性,是政治价值的两种基本形式。政治价值既为政治权力的运行设置价值目标和原则要求,也使得政治权力的存续具有一定正当性,从而成为政治得以稳固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历史地看,儒家的道德政治彰显出政治德性;源于近代西方的权利政治表现出政治理性;而侧重于功利的法家政治虽具缜密政治逻辑,但在价值上存在明显缺失。在现代化道路上,中国需要在继续动态地通过顺民意、促民生等实践方式维护政治正当性的同时,平行开通并拓展政治德性和政治理性的生发途径,强化政治的道德价值和理性价值,使民主法治具有更大的道德正当性、权利正当性和法律正当性,避免陷入单纯的利益政治或功利政治。  相似文献   

12.
谢俊春  王银妹 《学理论》2014,(2):265-267,270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在当前是凝聚人心和动员社会的重要精神资源,对强化社会主义信念、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存在的非理性爱国主义严重损害了民族形象,造成了我国外交被动,影响了社会稳定,助长了暴戾之风。理性爱国政治行为必须是合法的、包容的、平和的、有效的和有秩序的。培育大学生的理性爱国政治行为就要进行全球化意识教育、法制意识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具体实践教育和理性榜样教育,使理性精神成为国民性,支配大学生及其他民众的爱国政治行为。  相似文献   

13.
马晓星 《理论导刊》2020,(1):102-107
"循吏"与"清流"的历史之辩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独特现象,也是我国传统政治理性的一种表现形态。这一问题表面上是两种不同官员形象的对比,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政治理性内在张力的外显,是两种不同政治理性观念的博弈。其发生逻辑在于政治理性自身的价值性,在于价值评价的差异性。它的实质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野,其中"循吏"是工具理性的表征,"清流"是对价值理性的彰显。新时代"循吏"与"清流"历史之辩的本质启示是国家治理现代化需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融合,执政党要实现执政能力与执政道德的统一。同时,各级领导干部要以廉政为先、勤政为本、善治为要,进而实现执政自觉。  相似文献   

14.
休谟认为一个道德判断和评价是由"旁观者"的道德感所决定的,这就是所谓的"旁观者理论"。"旁观者"是休谟道德哲学中用以解释道德评价的差异与冲突,从而保证道德判断一致性与客观性的一个重要概念,因而在其道德判断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意义。但这一理论却存在着诸多争议,澄清和辨析其在休谟道德哲学中的意义及其所存在的问题,对于准确理解休谟的道德哲学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5.
理性政治具有正义性的逻辑前提、批判性的自觉意识、公民性的价值坐标、法治性的运行机制等四重理性内涵。作为现代成熟的政治模式,切合当前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面临民众共同政治信仰缺失、党民天然情感淡化、民众政治诉求日趋理性、执政主体人性软弱等执政困境和挑战的破解难题需求,是中国共产党稳固政权、长久执政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理性人乃经济理性与政治理性的有机结合.理性是有限的,既要克服理性的自负.又要防止理性的无知;理性是历史的、演进的.经济理性原则为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政治理性原则为追求社会认同最大化.二者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补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构成了社会个体行为的两个不同侧面.这一结沦,能够较完整地把握人的本质特征,更好地解释社会生活,指导人们合乎秩序、合乎必然性、目的性的行为.  相似文献   

17.
理性人乃经济理性与政治理性的有机结合。理性是有限的,既要克服理性的自负,又要防止理性的无知;理性是历史的、演进的。经济理性原则为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政治理性原则为追求社会认同最大化。二者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补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构成了社会个体行为的两个不同侧面。这一结沦,能够较完整地把握人的本质特征,更好地解释社会生活,指导人们合乎秩序、合乎必然性、目的性的行为。  相似文献   

18.
杨芳 《理论导刊》2012,(4):18-20
公共理性是民主多元社会条件下,公民处理公共政治问题的共有价值观念。公共理性可以适用于公共政策领域,因为公共政策是政治活动的结果,它具有公共性并以正义为其根本价值取向。公共理性建构了公共政策合法性的基础,有利于政策问题的解决,提高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公共理性在公共政策领域的实现取决于公民公共理性的培育、协商民主基础上重叠共识的达成以及公民知情权和话语权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理性区分为二元对立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阐析了两种理性在政治中的作用和运用.由于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具有不同的特征与指向,二者往往呈现由二元对立走向二元对抗的紧张态势.理性在政治中的正确运用,就在于根据中和原则化解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之间的紧张.中和原则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不A不B、亦A亦B、A中有B,等等.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5,(15)
休谟认为人们之所以否定意志的必然性,是因为他们混淆了自发的自由与中立的自由。后者是一种认识的幻象,只有自发的自由才是事实,而它与必然性是相容的。休谟的论述暗示了:自发的自由包括行为的自由和意志本身的自由。休谟将行为和意志的自由或必然性等同于自然必然性,认为只是一种恒常的联结和推断的倾向。这一论述是不充分的,因为他只考察了外在的相似性。对于意志的自发性与绝对必然性的矛盾,休谟做了一种经验主义的处理而并未真正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