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将"社会调查"首次写入法中,并且相继出台了相对细化的司法解释与刑诉规则,这无疑展现了我国对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特别是社会调查制度的重视。文章介绍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并对我国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提出了新构想,提出扩大社会调查制度的适用范围的想法,尤其建议对将社会调查制度运用到缓刑适用前。  相似文献   

2.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附条件不起诉解读与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松青  张华 《法律适用》2012,(10):59-62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第一次确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这是立法对20余年少年刑事司法实践的肯定,同时,第一次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规定,即刑事诉讼法第271至273条。司法实务中,部分地方检察机关对此虽有试点,但作为一项制度在立法上予以确立,无论对检察机关  相似文献   

3.
马东  方芳  岳琳 《法律适用》2012,(9):16-19
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作为专章列入特别程序编,规定了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方针、原则,确立了保障法律援助、开展情况调查、附条件不起诉、严格限制适用逮捕措施、法定代理人和合适成年人到场、不公开审理、轻罪犯罪记录封存等一  相似文献   

4.
刘颖琳 《法制与社会》2013,(24):279+286
新刑诉法中增设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一章,其中,对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社会调查制度以新法第二百六十八条的内容予以确定,在拓宽调查主体基础上正式将该项制度纳入刑事诉讼法的范畴,本文将从该制度设立的必要性、对相关法条内容的解读、具体实施中的问题分析并提出建议等方面进行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5.
《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单设一章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专门作了规定,增设了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同时,增加了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实行社会调查制度和在附条件不起诉考验期内接受矫治和教育的内容,本文结合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对在附条件不起诉过程中对未成年人实行社会调查并将禁止令引入矫治和教育内容进行探讨。一、社会调查制度和禁止令在我国法律中的适用社会调查制度,也称品格调查制度、人格调查制度、审前调查制度、量刑调查报告制度、判决前调查制度等,  相似文献   

6.
社会调查是相对于犯罪调查而言。世界上许多国家、地区都规定了社会调查制度,如美国、日本、德国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1]显然,未成年人社会调查的范围超出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调查范围。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新《刑事诉讼法》)第268条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根据情况可以对未成年人  相似文献   

7.
(一)按照我国的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刑事案件时,除有关国家机密或个人阴私的案件、十四岁以上不满十六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外(十六岁以上不满十八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条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其余案件都应当公开进行审判。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三条也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一律公  相似文献   

8.
阮雪芹 《海峡法学》2015,(1):112-120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设置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完善了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也使未成年人相关程序立法的相对独立性得以实现。然而作为现代少年刑事司法重要原则的分案处理制度,新刑诉法却所涉不多,如何分案缺乏一定操作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分案处理制度在各地实践中存在着不同做法,也尚有不少实际问题未能解决。因此,检察机关在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进行研究时,有必要对分案起诉制度进行全面探讨。  相似文献   

9.
马艳霞 《法制与社会》2013,(29):44-44,46
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制度是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组成部分,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制度经过二十年的发展虽然已经初具框架,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ff六十八条规定司法机关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可以进行社会调查,更是将其提升至法律这一位阶。但是在司法实践中,这一制度还存在主体多样、内容模糊、证据属性不明等问题,亟需完善。本文拟从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在我国的立法沿革进行探索其制度内涵,提出制度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社会调查制度以"刑罚个别化"理念为指导,立足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特殊性而建构,充分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特殊司法保护。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中的社会调查制度在未成年人强制措施适用、不起诉裁量、刑罚裁量、刑罚执行及犯罪预防领域均具有重要的信息支撑功能。新《刑事诉讼法》实施后,检察机关通过探索专业化、社会化的社会调查路径,充分发挥审查、指导、监督作用,为涉案未成年人选择有针对性的处遇措施,有利于实现社会调查制度之目的,进而促进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中的社会调查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王一平 《法制与社会》2013,(23):120-121
新实施的《刑事诉讼法》将多项涉及未成年人的制度独立编入"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一章,此前学界呼吁的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也作为一项新制度纳入其中。但新《刑事诉讼法》仅对该制度作了原则性的规定,而对于具体的制度设计仍稍显粗疏。在司法实践中具体构建该项制度,不仅是落实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初衷,而且也是完善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为了切实有效地对我国现有社会发展条件下的未成年人刑事犯罪行为的现实状况以及特殊性给予必要的法学建构意义上的客观回应,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专门性地在制度建构角度增设了有关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章节.最新版本的《刑事诉讼法》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刑事诉讼实践过程中所具有的权利,以及指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刑事审判环节的客观性法律实践工作过程给予了相对充分的原则性约制与规定,新《刑事诉讼法》在有效实施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建构完善,切实保障未成年人的基本性人权权利的客观性实践约束进程中发挥了极其充分的现实助力作用,本文将围绕新刑事诉讼法对未成年人刑事诉讼制度的完善之有关问题展开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正16岁的花季少女意外怀孕生子将其捂死:高三学生为凑餐费盗窃手机、血气方刚的8名少年为义气殴打同学、16岁少年为给母亲筹手术费行窃、16岁少年为缓解学业压力多次拨打报警电话……这一起起刑事案件都涉及一个共同群体——未成年人。他们因少不更事、不懂法律而触犯法律,面临惩处。同时,他们又是幸运的。新《刑事诉讼法》附条件不起诉、犯罪记录封存等制度实施后,在北京市检察系统检察官的关爱下,这些涉案的孩子被"免刑",命运得以改写。  相似文献   

14.
郭晓敏 《法制与社会》2013,(25):255+274
新《刑事诉讼法》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设置相对独立的特别诉讼程序,体现了我国对未成年当事人的特殊保护。本文拟就社会调查制度、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落实及完善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是指对犯罪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在收到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后,或者人民检察院根据案件情况决定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作不起诉决定后,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除司法机关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以外,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的制度。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275条的规定是我国第一次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对于犯罪时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应当有条件的将其犯罪记录予以封存,即确立犯罪记录封存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是我国法律  相似文献   

16.
袁春湘 《中国审判》2014,(12):48-51
新颁布的刑事诉讼法在第五编特别程序第一章设置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其11个条文,使未成年入刑事程序在立法体例上相对独立,在全程强制性辩护、社会调查、合适成年人到场、附条件不起诉、不公开审理、犯罪记录封存等诸多方面丰富、完善了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充分反映出我国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未成年犯罪人身份信息保密制度扩展了犯罪人隐私权保护的范围。这是《儿童权利公约》所确立的"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和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所规定的未成年人特别、优先保护原则的体现,也是一种基于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角度的考虑。我国关于禁止披露未成年犯罪人身份信息的制度设计存在诸多模糊与疏漏之处,应借修订《刑事诉讼法》的机会予以细化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2012年3月,随着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新增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关于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也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基本确立。在当今的国情下,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对于保障未成年人的诉讼权利,保护其再度融入社会以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刑事诉讼法新增加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出发,结合比较法的借鉴,对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法律适用及制度构建进行了初步探讨,希望能对该制度的建设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刘哲 《检察风云》2022,(4):32-33
犯罪记录封存不仅是未成年人的事 提到犯罪记录封存,很多人认为只是涉未成年人案件的事——这是在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时作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一部分纳入法律中的.具体来说就是: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应当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犯罪记录被封存的,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但司法机...  相似文献   

20.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维护未成年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依法惩罚和教育未成年罪犯,保障无罪的未成年人不受刑事追究,逐步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国审判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司法实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本规定有特别规定的,适用本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