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武汉城市群的战略定位与创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武汉”之“大”,历史久远。改革开放以来,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武汉城市群或大武汉集团城市。有人称为“中国内地最大的城市群”,也有人预测为“正在崛起的中国第四大城市群”。不论作何判断,以大武汉为内核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并是中国中西部走向世界市场竞争的一支重要的城市集团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的版图上,闻名于世的长江和纵贯南北的京广铁路(北京——广州),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十”字,武汉不偏不倚,正处于十字的中心;这个“十”字覆盖了中国最富庶的经济区域,武汉也被经济学家称之为“中国经济的心脏”。武汉历史上就是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然而,近年和沿海地区开放城市相比,这个老工业城市由于开放政策实施较晚而一度让人感到动作迟缓。9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由沿海向内地推进,又以开发长江流域为重点。这为武汉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藉助“背靠长江三峡,  相似文献   

3.
长江沿岸省市为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加快经济发展速度,经多方长期讨论酝酿,于1985年提出了“借中国第二次改革浪潮到来之机,以上海经济开发区为龙头,以武汉等沿江省市为龙身,以三峡经济开发区为龙尾,数省市共舞长江,迎接中国经济高增长时期到来的《长江沿江省市改革开放发展总战略(简称‘发展总战略’)》的设想”。1993、1994年5月,分别在湖北宜昌、武汉市以及安徽铜陵市召开“长江沿线城市改革开放发展战略研讨会”,会上确定了一系列具体目标和方案,同时建议设立“沿长江城市开放开发促进会”,推动发展总战略的实施。 长江沿岸省市虽然对实施长江发展总战略充满信心,多方为总战略的实施创造条件,争取成为发展总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先驱者和排头兵,但由于历史和现实  相似文献   

4.
国家在“95”计划和2010年规划中,明确提出依托中心城市建设长江经济带的方针。武汉如何凭借自身优势,推动长江战略目标实现,显得十分重要。一、武汉在长江战略发展中的地域优势与大支点角色武汉是长江流域中的特大城市,其在长江战略发展中的优势地位与角色定位,既要放在全国经济未来发展大格局的长江战略整体中去考察,又要从长江战略性质特征规定性中把  相似文献   

5.
湖北正在形成改革开放新格局 湖北提出全方位、大幅度推进改革开放的思路,一个以武汉为“龙头”,以长江经济带为主线,加速“三江”(长江、汉江、清江)、“两线”(京广、汉渝)开放开发,并带动全省城城通开、城乡通开的新格局正在形成。省委决定采取如下措施:  相似文献   

6.
华中重镇武汉,历来是兵家和商家的必争之地。她素有“九省通衢”之称。万里长江横穿,沟通东西;京广(京九)铁路纵贯,联结南北。“抢占”大武汉,乃是有实力的象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这里不断上演着激烈的商战。要争得一席之位,谈何容易。只有审时度势,雷厉风行,高人一筹,先人一步,方能取胜。武汉保安的崛起,亦印证了这个规律。他在技防领域所显示出的兵家般的战略眼光和商家般的市场头脑,使其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美好的前景。站在高处天地宽  1987年,改革开放的大潮催生了新时期的武汉保安业。那时,各城…  相似文献   

7.
武汉享有中国地缘经济的“心脏”称呼,既有承东启西之便,又有汇南聚北之利。纵观武汉周围800平方公里的华中地域,武汉城市规模、经济实力、区位优势、科教水平都是最好的。在我国京沪汉和沪港汉两大“金三角”中,武汉都处于极其重要的交汇点。如果说,浦东开发开放,三峡工程开工上马是实现长江战略的两个支撑点的话,无疑,武汉的发展、武汉的开放开发就是振兴长江的第三个支撑点。历史和国际经验都表明,产出最集中,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是大江大河流域。最近,国务院高层人士和资深专家正在着手规划21世纪的长江发展战略,设想把长江这条巨龙划分为以上海为中心的苏浙皖经济区,以武汉为中心的湘鄂赣经济区和以成渝为中心的云贵川经济区。这一宏大的长江战略三极架构,更加突出了武汉在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使之与上游的资源开发、三峡工程和浦东的开放开发遥相呼应,打响了中国跨入21世纪的长江战役。  相似文献   

8.
(一) 长江,横贯中国,流经1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自古以来就以“舟楫之利”著称于世。这条经济带拥有18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3亿多人口,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是中国文化、科技、教育、生产能力最强的区域,工业、农业和国民生产总值均占全国的40%以上,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近年来,围绕着加大长江流域开放开发的力度,党中央国务院相继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召开了“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规划座谈会”,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一致指出:要充分认识开放开发长江、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的战略意义,抓往重点,搞好联合,发挥整体优势;举行了两次全国性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会议,全国揭开了兴建三峡工程的序幕;继上海、南通、扬州、镇江、南京对外开放后,又先后作出了对外开放芜湖、九江、武汉、岳阳、重庆、黄石、宜昌、万县、涪陵等沿江城市的决定;随后又将武汉、南京列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所有这些都充分地表明,长江流域面临一个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步伐的大好时机。不少专家预言:二十一世纪世界最有希望的经济增长区在亚洲、亚洲最有希望的经济增长区在中国,中国最有希望的经济增长区在长江! (二) 长江沿岸有4座特大城市:上海、南京、武汉、重庆  相似文献   

9.
一、武汉航运事业发展现状 武汉地处长江中游,得中独厚,得水独优,历史上素有“九省通衢”之美称。改革开放以来,武汉作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依托长江、汉江,推进航运生产力的发展,服务城市经济,促进流域繁荣,呈现出勃勃生机。主要体现在: 1.水运管理体制逐步理顺。武汉航运的历史悠久,现有航运企业30余家,分属交通部和武汉市。1990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同时撤消原交通管理委员会和交通局,重新组建了新的交委,代表市政府行使对铁、水、公、空,邮电的协调管理职能。部属长航局、长轮总、武轮司等单位均为市交通委员会委员单位,每年定期召开工作会议,互通情况,总结安排工作,协调解决武汉航运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实践证明,这一“大交通”的管理体制对于促进武汉航运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治国之要,惟在得才。今年4月2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在武汉东湖高新区参观时听到的一组数字,给武汉算算人才账,"80多所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100多万人,去年30万大学生留下工作。这是一笔宝贵资源。要把科教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推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优势。"改革开放40年来,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慢跑经济留不住人才",到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城市面貌有了较大改观。随着经济的逐步繁荣,全市呈现出一派大建设、大发展的兴旺景象,一大批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如武汉客运港、天河机场、长江公路桥和多处高架立交桥等相继建成,一幢幢高层建筑拔地而起,为我们这座城市平添了巍峨壮丽的景观;随着爱国卫生运动的广泛开展,市区街道、楼面、门点,特别是“窗口”地带、标志性建筑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修缮。然而,就市容景观总体而论,依然不尽人意,  相似文献   

12.
王建雄,武汉市城建委副主任,武汉白沙洲桥梁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一位与桥结下不解之缘的“老城建”。50年代,万里长江第一桥,使天堑变通途,其中有他的一份奉献。90年代,武汉长江二桥,圆了武汉三镇内环之梦,其中凝聚着他  相似文献   

13.
汉正街,位于武汉市硚口地区,座落于长江与汉水交汇的水口旁。因得汉江之灵,明末清初就有“天下第一街”之美称。古老的汉正街再次焕发青春与活力,得力于改革开放。短短十多年,昔日一度沉寂、萧条的汉正街,一举变成了今日规模宏大、繁荣兴旺、名扬遐迩的“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在湖北、武汉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包容着一切  相似文献   

14.
关于新功能。江夏区的新功能,要定位于武汉卫星城,充分认识江夏在大武汉城市圈中的功能,认识江夏在华中、长江中游经济、交通、生态大格局中的历史方位与功能,把兴江夏作为大武汉宏观构想来定位,作为“武汉城市圈”的重要一级,使江夏成为武汉市的新产业城、新文化城、新科教城和新生态城。  相似文献   

15.
武汉:对外开放驶入“快车道”张景明,唐书彪不断立起的高楼大厦使这座饱经沧桑的古城变得越来越年轻。京广铁路和长江交汇于武汉,这奠定了武汉市“九省通衢”的战略地位。长江下游的上海开发浦东,长江上游的宜昌兴建三峡工程,长江中游的武汉又被正式批准为沿江对外开...  相似文献   

16.
时值建国和武汉解放50周年,回眸武汉商业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我们为全市商界几代人在党领导下,在旧社会留下的衰败的商业基础上,为探索社会主义商业发展道路百折不挠,为三镇商业现代化建设艰苦奋斗所取得的成就而骄傲、自豪。一、艰苦探索,曲折发展,为商业改革开放奠定基础武汉得中独厚,享有长江汉水交汇的便利,早在17世纪中后期就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是号称“九省通衢”的大商埠。武汉解放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武汉商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建立国合商业,开创了新中国武  相似文献   

17.
武汉作为地处长江中游、居于承东启西、连接南北位置上的中心城市,近些年来与同饮一江水的其他沿江城市一道为开发长江、发展自己作了一些探索和努力。湖北省委、省政府确立了“以武汉为龙头,以沿江为重点”的发展战略,要求武汉“依托全省,发展武汉;发展武汉,带动全省”。武汉是湖北的“龙头”,又是长江中游经济带的一个支撑点。 近几年来,武汉依托全省、服务全省,与省内地市州合作项目达2000多个,项目新增产值8亿元以上。同时,武汉又是沿江四大经济协作区之一武汉经济协作区的发起单位、成员单位,武汉经济协作区跨湘、鄂、赣、豫25个地市,人口达1.1亿,沿江的黄石、武汉、岳阳、沙市、石首、宜昌、九江等城市都在这个规划布局上,已逐步形成大运量、大耗水、大耗能为特点的工业群。为呼应、推动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由沪、宁、汉、渝4市发起,长江沿岸23个中心城市于1985年便开始联合协作,并组成了一个上下结合、纵横结合的经济协调会,沪、宁、汉、渝4市轮流担任主席方;由交通银行总行和沪、宁、汉、渝4市政府发起、沿江31个城市政府、交通银行沿江28个分支机构以及沿江386个大中型企业共同参与组成了长江经济联合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经过两年  相似文献   

18.
以武汉为中心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化扩散和集聚效应,加快城市群的建设,发挥城市群的带动作用,真正实现“中部崛起”,是武汉及其它长江中游城市共同面临的问题。我们认为,创新制度,建设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是实现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上个世纪90年代“汉(武汉)长(长沙)昌(南昌)”发展极的构想提出了湘鄂赣协作发展的问题.今天,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对国家经济发展格局的均衡具有深远意义.长江中游城市群要建设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第四极,有必要解决好五个方面的战略规划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有日本学者预言:21世纪国际竞争的基本单位既不是企业,也不是国家,而是大城市圈,是走集约型城市化道路的大城市圈。武汉城市群或城市圈,是长江中游,也是我国内陆地区最富活力的城市群之一。在“十五”及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武汉城市群要做大、做强、做优,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积极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