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新中国公民政治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中国公民政治文化的建设 ,至今走过了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公民政治文化 ,都有自己的表现形态。历史充分证明 ,公民政治文化的正常发育 ,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只有培育出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民政治文化 ,造就出新型的社会主义公民 ,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才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2.
本报告通过对城市要素等12项指标的国际比较,分析了上海在国际大都市文化竞争力所处的历史方位,指出了取得的成就、存在的不足,还据此提出了若干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公民政治文化也称公民文化,从本质上讲,公民文化是一种民主的政治文化。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一种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表现出传统与现代两个层面的基本特征。本文分析了我国公民政治文化的现状,论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公民政治文化的取向与建构。  相似文献   

4.
参与是民主理论中重要的概念,它不但是衡量民主程度的一项指标,也是政治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式。参与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可以使广大民众接受一种民主的训练。民主的技能、"理性——积极"的精神、较强的政治效能感、合作和信任感等一系列支持民主政治运行的因素,都可以通过参与培养出来。而这些因素逐渐积累起来,就可以形成民主政治运行所需要的"公民文化"。  相似文献   

5.
公民意识在本质上对应并区别于臣民意识.实现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的转变,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必然.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其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任务就是要使公民意识与我国社会制度的先进性和现代化相适应.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推进公民意识的培育和发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创新教育模式,营造培育条件,让公民意识在民主政治的实践中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政治产品的供给主体一般是政府部门。然而,在现代转型社会,政府部门对于政治产品的供给往往很难充分满足公民的需求和意愿,公民的政治参与对于政治产品的有效供给十分必要。然而,由于受到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需要通过加强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7.
内容公民要充分发挥公民权利对政府权力的制约作用,参与廉洁政治建设,还需一种作为现代人内在支撑的软性政治文化观念。本文阐述了公民文化与廉洁政治之间的逻辑关联,分析了当前我国公民文化弱小对建设廉洁政治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育公民文化推进廉洁政治建设的举措。  相似文献   

8.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需要公民广泛积极有序地政治参与,而当代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不高,甚至出现政治冷漠现象。本文试图在经济、历史文化、公民意识、政治参与渠道等方面分析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冷漠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特点的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特点随时代发生相应的变化,由改革前的被动性、革命性向改革后的自主性、建设性转变。究其转变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参政主体的意识及政治体制等多方面的影响。同时我国公民中还存在一些非理性的参政行为,对于这些非理性的参政行为要正确认识,采取积极措施引导人们理性地参与政治。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政治产品的供给主体一般是政府部门。然而,在这样一个转型的社会中,政府部门对于政治产品的供给往往很难充分满足公民的需求和意愿。本文首先分析政府部门作为政治产品供给主体的不足,得出公民政治参与对于政治产品有效供给的必要性,最后试图从公民政治参与和政治产品有效供给的视角出发,认为应该通过加强公民政治参与来推动政治产品的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日本明治时期民法典论争及其与我国清末礼法之争进行评析和比较,着重分析研究了其间的差异及产生这种差异的内在原因,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一、日本明治时期的民法典论争,简要介绍其产生发展的前后过程;二、日本民法典论争与清末礼法之争的相同点,分析两者之间存在的共同特点;三、日本民法典论争与清末礼法之争的不同点,分析两者之间的存在的不同之处;四、对两者间异同的思考,对两者之间何以存在异同的中日两国的内外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检察机关的定位是检察制度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海峡两岸的检察制度虽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但是,两地在进行检察改革时却面临着一些共同性问题。对两地检察机关定位的比较,可以揭示两地在检察改革时的差异和联系,这对促进两地司法改革经验的交流将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研究社会主义社会警民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界定警民关系的本质属性是研究警民关系的理论前提。警民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警民关系的本质属性,其矛盾性质是人民内部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和谐警民关系的本质属性,必然表现为需要关系、服务关系、平等关系、合作关系和友善关系的特征,这五种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社会主义社会和谐警民关系是以满足需要、平等互助为基础,以服务、合作为基本内容,以情感友善关系为纽带的新型和谐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日本明治时期民法典论争及其与我国清末礼法之争进行评析和比较,着重分析研究了其间的差异及产生这种差异的内在原因,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一、日本明治时期的民法典论争,简要介绍其产生发展的前后过程;二、日本民法典论争与清末礼法之争的相同点,分析两者之间存在的共同特点;三、日本民法典论争与清末礼法之争的不同点,分析两者之间存在的不同之处;四、对两者间异同的思考,对两者之间何以存在异同的中日两国的内外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社区警务树"理论值得借鉴。民警与社会人的联系要兼顾户籍所在地和兴趣共同体两个方面。调整警民关系首先要解放思想调整思路,警察要以责任心和办事能力赢得民心。警民合作关系建立的前提是警察公正严明执法,警察执法环境的改善主要需要公安部门的努力。警务工作的改革应当引进"善治"理论,民警既要注意"面对面",还要学会"屏对屏"地交朋友。  相似文献   

16.
农村"两委"关系的好环,直接影响到"三农"问题的解决.为此,全面研究"两委"关系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探讨解决问题的科学对策,必将推进"三农"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17.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上。缩小城乡居民差距的关键在于解决二元经济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由于科举之废及社会动荡,一种因攀升无望而出现的功名变异现象,出现在民国前期的陕北乡村社会里。这种现象一方面打断了传统社会的局面,造成社会流动的歧变,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另一方面却形成了一种较为独特的社会文化生态,这又为随后陕北乃至西北地区革命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陕西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全省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进一步扩大。陕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比值不但高出全国平均差距,而且高出全国绝大多数省市(区)。陕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不是城镇居民收入过高,而是农民收入太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在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20.
当前在城市社区组建具有网上服务、网上防范、网上调研、网上公关、网上监控等功能的社区局域网 ,能有效解决社区警务工作中的诸多难题。同时组建社区局域网具备了社会基础、技术基础、专业基础及基于Internet的派出所网站的有益尝试。从我国城市社区基本特点和公安工作的实际出发 ,社区局域网应以城市社区派出所为基本单位组建 ,将网络中心设置在社区派出所 ,并连接社区警务室构成主干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