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胡荣柏 《传承》2013,(1):70-71
一、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的文化差异(一)节日起源不同中西方节日在起源方面的差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传统节日大多来源于民间和宫廷,而多以民间为主。如清明节,一开始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是中国农历24个节气之一。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  相似文献   

2.
诗意清明     
翟杰 《前进》2015,(4):64
四月清明,桃红柳绿,草木萌动,四野既清也明。清明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演变为节日的节气。清明节,人们一面凄凄切切怀念往事故人,一面从从容容享受明媚春光。可以说,这是一个人情味和文化味兼具的节日。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以清明为题,留下了无数寄托哀思的诗句。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堪称唐代清明墓祭的经典:"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  相似文献   

3.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  相似文献   

4.
依据《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三大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被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节日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历代的文人雅士也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人们了解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节日遗产才能传承下去,这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根脉的最好保护。  相似文献   

5.
国家法定假日调整后.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均成为法定假日。中国传统节日不仅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也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军队要抓住国家调整法定假日的有利时机.深人挖掘传统节日文化所蕴含的教育资源.积极搭建利用传统节日搞教育的平台.充分发挥传统节日文化在激发官兵爱国情怀、提升官兵人文素质、构建和谐军营、培养高尚情趣等方面的独特教育功能.使传统节日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是在长期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由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组成的中国传统节日是一个完整而和谐的节日体系。这些节日依托自然规律的变化,凝结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的核心价值观念,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但是近年来,随着"洋节"的甚嚣尘上,我国传统节日开始式微。重续传统节日的文脉精华,对于实现传统文化的传递和继承,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清明三重奏     
古时寒食在清明前一、二日,上巳是农历三月三也邻近清明,唐以降都融汇入清明节,正好形成清明三重奏。清明节的核心内涵和情感本体是缅怀先人,价值取向是提升生命意义,文化功能是凝聚族群、和谐天人。  相似文献   

8.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历来是人们郊游踏青、扫墓祭祖的重要节令。但2020年的清明节,恰逢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期。多地民政部门发布通告,疫情期间暂停清明祭扫活动,同时为满足广大市民祭奠逝者、感恩先人的愿望,开通网上祭扫通道。市民可通过线上献花、祈福等方式,为亲人送上"云端的思念"。  相似文献   

9.
今年,我们迎来了第一个作为法定假日的清明节.清明是一个传统的节日,即使在许多中国传统文化被当作封建主义的糟粕抛弃殆尽、许多传统节日都被人有意无意地遗忘的时候,这个节日却没有遭遇泯灭的命运.可见,它有强大的生命力,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人的心灵结构和文化心理之中,无论是政治力量还是经济力量都无法抹去的.  相似文献   

10.
正同一个祖先,同一种语言;同一个梦想,同一种命运。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延续2000余年的清明节,寄托着两岸同胞以及海外华侨华人对先人的追忆缅怀,承载着每个家族与家庭繁衍延续的历史记忆,维护着后来者虽居四海而亲情不断的血脉渊源,流布与传承着两岸一脉、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清明祭祖作为两岸同胞共同纪念祖先的中华传统节日,每年的清明前后,  相似文献   

11.
王雨 《前沿》2011,(24):186-188
清明节是我国暮春时节一个重要的节日,它兼有节气和节日的双重功能,兼具两种情感氛围,成为人们表达对春季的时间感受和怀念先人的特定民俗节点,是融合上巳、寒食、清明三大时间相近、功能不同的节日、节气的综合产物。本文从清明节的历史渊源、形成过程及具体的形态分析考察了这一重要节日从先秦到唐宋这段漫长岁月的融铸过程。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正式实施,从2008年起,我国清明、端午、中秋节将成法定节假日。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将之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节日富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背景,世界各国都很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  相似文献   

13.
段伟 《传承》2011,(25):58-59
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近年来,开封市紧紧围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利用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独具特色的节会品牌,大力弘扬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为开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文化动力、智力支持和精神保障。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清明节被确定为全国法定假日的第6年。弘扬清明“传递亲情、传承文化”的丰富内涵,张扬清明祭祀的精神正能量,成为今年清明祭扫活动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5.
刘强 《台声》2010,(5):10-15
清明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祀和扫墓的日子。祭祀则通指祭神、祭祖,有祭天、祭祖,公祭之分。  相似文献   

16.
<正>又是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鲜明的特征。作为农耕时代确立并传承至今的清明节,人们扫墓祭祀、缅怀先烈、凭吊先人,通过多种形式弘扬孝道、尊祖敬宗,已经演化成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慎终追远,是清明节最深沉的内涵,最核心的文化意义。人们之所以如此看重这个节日,是因为它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历史的缅怀、对家国的珍视。家有谱,国有史。对于千家万户来说,清明节是"寻根的节  相似文献   

17.
《时事资料手册》2008,(3):104-105
清明节今年首次被列入我国法定假日。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祭祀,扫墓,是清明永恒的主题。据对全国祭扫情况的汇总分析,今年清明节期间,全国参加祭扫活动的公众达3亿人次左右。自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到2008年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中华民族的亲情情结、敬祖意识、寻根心理、报本观念在清明节可以得到充分张扬。  相似文献   

18.
与一些从国外舶来的“洋节”受到热情追捧相比.我们自身的传统节日却日趋遭人冷落.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这些与农耕文明联系在一起的传统节日.在商业文化泛滥的今天,其中的许多传统习俗已逐渐被人们摈弃。另一方面,在文化政策的制定方面,传统节日往往又被忽略。除春节之外,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都没有被纳入我国的国家法定节假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对这些节日的重视。于是,清明节成了“扫墓节”.端午节成了“粽子节”……一些传统节日之所以遭受冷落.实际上是它的精神载体不复存在了。尽管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但我们更希望看到,通过保护.人们能够在“健在的节日”中体悟“情感高潮”.而不是在博物馆和影像资料里遥想当年。而重视传统节日这个精神载体,重续传统文化的文脉,是改变传统节日被冷落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9.
微主题     
《台声》2014,(5):110-110
<正>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祭祖、扫墓的日子。而此时适逢春光明媚、草木吐绿时节,正是人们踏青游玩的好时候。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现如今,人们也常常选择在清明假期出游、活动。今年清明刚过,让我们跟随大家脚步,去看看#清明那些事儿#在我们泰州,每年清明节的时候,会举行划船比赛,称为"撑会船",以表现对英烈们的哀思。这天大清早,所有会划船、爱划船的男女们都会带上长篙来到河边参赛,其他人则在岸边加油,场景好不热闹。——设计狮(豆瓣)  相似文献   

20.
《台声》2010,(5)
<正> 清明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祭祀则通指祭神、祭祖,有祭天、祭祖、公祭之分。今天的清明祭祀文化,起源我国夏商时期,而真正成为大众祭祀文化的时间,则于春秋战国。传说春秋战国时代,晋文公重耳为躲避祸害,在流亡期间受尽了屈辱,最后只剩下介子推等几个人追随着他。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救了重耳。19年后,重耳执政,对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后忆起此事,心中甚愧,马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