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水资源之争是巴以冲突六大关键问题之一,水问题是仅次于耶路撒冷归属争议问题的第二大难题。巴以水争端集中于对地下含水层和约旦河水的争夺。造成目前巴以水资源分配困境的因素多种多样。通过和平方式切实解决巴以水资源争端是可行的,为此,双方应立即建立一个相互信任机制,努力缩小在水资源问题上的立场差距,调整各自的水政策,合作应对水危机。但太多的政治干扰和投入严重不足使双方解决水资源争端问题举步维艰,巴以水资源争端的局势尚难预料。 相似文献
2.
种种迹象表明,随着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双方有关定居点和难民等棘手问题的逐步解决,耶路撒冷归属这一敏感问题将会成为巴以冲突中的新焦点。对耶路撒冷的文化探溯旨在说明:要想真正实现巴以和平,就必须合情合理地解决耶路撒冷问题。要想圆满地解决此问题,既要正视耶路撒冷复杂和动荡的政治历史,还应尊重耶路撒冷人特殊的宗教文化情感,更要兼顾阿拉伯和犹太两个民族的现实利益。要想尽快解决此问题,单靠美国、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不行,还必须寻求欧盟、中国、俄罗斯等国际社会多方合作,而非美国单方主导的解决模式。中东和平问题,始于耶路撒冷,还会终于耶路撒冷。 相似文献
3.
2010年9月,以色列政府与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重启直接谈判。这既是美国大力推动的结果,更与巴以双方的主观动机、客观需要密切相关。巴以谈判一路坎坷,但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磨砺,已出台各种颇具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和设想,和平曙光时有显现。当然,此次巴以谈判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关键取决于双方领导人的政治意愿、决策能力和施政灵活性。 相似文献
4.
2014年6月12日,三名以色列少年在约旦河西岸突遭不明身份人员绑架,以色列军警随即展开大范围搜索,直至6月30日才发现人质已被“撕票”。7月2日,一名巴勒斯坦少年遭以色列犹太极端分子报复性虐杀。接连两起突发事件牵动了巴以民众的敏感神经,双方旧恨重燃、矛盾激化,暴力冲突在多地蔓延,巴以局势随之恶化。 相似文献
5.
今年5月,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先后宣布接受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在美巴以峰会之后,巴以连续发生了多起暴力冲突,中东和平进程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然而,6月底巴以达成《停火协议》、哈马斯等三个激进组织宣布停火、以军撤出加沙地带,使中东和平进程迈出重要的一步。 相似文献
6.
2010年9月初,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在华盛顿正式重启双方中断近两年的直接谈判,巴以和谈成为国际社会密切关注的焦点之一。巴以和谈自1991年启动以来,已走过近20年的时间,虽然1993年《奥斯陆协议》的签署给巴勒斯坦问题的最终解决带来了一线曙光,但是巴以和谈进程并未如人所愿,一直因分歧过大而步履维艰,至今没有取得突破性讲屠. 相似文献
7.
巴勒斯坦难民问题是中东和谈的重大问题之一.它是由阿以冲突造成的,双方都对难民问题负有责任.巴勒斯坦难民有权返回自己的家园.以色列企图逃避自己在难民问题上的责任,甚至不惜歪曲联大决议,以拒绝难民回归,其根本原因是为了保持犹太国的性质,所以即使最左翼的以色列政府能够接纳的难民数也是有限的.巴勒斯坦难民问题的解决有待阿以双方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8.
巴勒斯坦问题一向被认为是中东问题的核心,而耶路撒冷问题又关系到巴勒斯坦问题的最终解决,成为“重中之重”。今年4月中旬,巴以和谈进入关键阶段,以阿拉法特为首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亮出谈判“底线”,第一条就是“巴方决不放弃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1967年战争中被以色列占领的土地”。阿拉法特还曾在多种场合表达了建立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的决心。与此同时,以色列总理巴拉克则再次强调以色列“拥有整个耶路撒冷”。耶路撒冷作为阿以谈判中最为敏感和棘手的问题之一,重又被提上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东问题 ,是指以色列同阿拉伯人之间 ,以及一些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些冲突 ,几乎都是由以色列同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的冲突引起的。1975年11月 ,联合国大会宣布犹太复国主义为种族主义的同时 ,还设立了一个委员会 ,负责拟出实施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民政治权利的方案。一年后 ,委员会提出报告 ,其中有这样的断语 :“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问题的核心” ;若不充分考虑巴勒斯坦人民的愿望 ,中东问题的解决是不可想象的。①美国国务院和一些阿拉伯国家领导人中 ,也有人说过同样的话。何以有此论断?这可以用历史事实来回答。一现… 相似文献
10.
哈马斯具有很强的宗教色彩,是巴勒斯坦抵抗以色列军事占领的激进组织。哈马斯在大选中获胜改变了巴勒斯坦政治格局,推动了巴勒斯坦民主政治的发展,也改变了哈马斯组织本身,还促使法塔赫对执政功过和腐败问题进行反思。哈马斯将从现实主义出发,调整对以政策:不放弃武装斗争和拒绝承认以色列是哈马斯手中的两张牌。哈马斯没能改变巴以力量格局,以色列仍主导着巴以冲突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1.
以色列党派的离合与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色列党派繁多,政党的合并(或联合)与分裂也十分频繁,是世界上党派变动较多的国家之一。以色列的大党都各有一部复杂的合并与分裂的历史。以色列议会的席位呈现分散化趋势,大党的优势在减弱,小党的作用在增强。大多数政党是犹太人的、世俗的、奉行锡安主义的,但是也有非犹太人的、宗教的、不奉行锡安主义的政党。在每一组政党内部,又存在许多的差别,甚至在一个党的内部也存在着不同的派别。人们只能根据各党的主要倾向或基本倾向对政治分野做一大致的判断。 相似文献
12.
台湾问题:中美互动的新态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在一系列因素的作用下,中美两国在台湾问题上形成了新的互动态势.两国在维持台海现状方面形成了共识,都认为台独势力谋求"法理台独"是对台海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挑战,并为维护台海稳定展开了积极互动.中美在台海问题上的积极互动是两国利益博弈的结果.在可预见的将来,出于维护中美关系的大局和台海地区稳定的需要,中美两国有望继续保持在台湾问题上的正面互动态势. 相似文献
13.
智利民主政府在延续原军政府时期基本经济政策的同时,在社会政策领域进行了重大调整,把减少贫困,促进社会公正作为社会政策的基点.在对过去10多年扶贫工作进行初步总结的基础上,智利政府于2002年5月提出以反对极端贫困为核心的"智利团结计划"为贫困家庭提供社会心理支持、提供保障性现金补贴、提供家庭救济金、推动贫困家庭优先进入各类社会发展计划."智利团结计划"与智利政府过去10多年的扶贫计划有密切传承关系,体现了政府社会政策的连续性.与原来的计划相比,"智利团结计划"更重视贫困家庭的参与,更强调政府各级机构的协调,更重视各地方政府和地方组织的作用,更强调创新,因而也更加切合实际. 相似文献
14.
Jørgen Jensehaugen Marte Heian-Engdal Hilde Henriksen Waage 《Diplomacy & Statecraft》2013,24(2):280-303
Between early 1947 and May 1948, the Zionist movement went from being a non-state actor representing the minority population within the territory of the British Mandate of Palestine to establishing the State of Israel, which would be recognised almost instantaneously by the world's two Superpowers,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Such a result, however, was never a given. What processes allowed a non-state actor, the Zionist movement, to secure international acceptance for the creation of a Jewish state in highly ambiguous circumstances? This analysis explores the dual-track adopted by the Zionist movement, whereby it worked to create facts on the ground within Palestine whilst securing support for its state-building project at the international level. By establishing state-like institutions in Palestine whilst building international support, the Jewish Agency was able to secure for itself a unique place from which to declare statehood. 相似文献
15.
Hu Dawei Wang Yingchun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2009,(2):36-39
As a big developing country, China unswervingly follows the road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she plays an active role in resolving regional conflicts through diplomatic efforts. 相似文献
16.
一、朝核问题的由来从1979年起,美国就开始监控朝鲜是否发展核武器。朝鲜1974年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1985年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1992年与IAEA签订《保障监督协定》。此后,IAEA多次检查,并未发现其任何异常。1988年下半年起,美国开始透露通过侦察卫星发现朝鲜正在研制核武器。1991年9月,美正式公开谴责“朝鲜正在研制核武器”,朝方则声明,这纯属无中生有。从此,美朝围绕朝核问题的矛盾与斗争时起时伏,日趋尖锐。1994年5月30日,联合国安理会发表声明,敦促朝鲜接受核检查。美、韩、日、俄、英、法等国讨论是否对朝进行… 相似文献
17.
“大屠杀”对以色列犹太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在政治、社会和心理上对以色列犹太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政治上 ,“大屠杀”对以色列国的建立起到了推动作用。在社会层面 ,“大屠杀”成为犹太人 ,尤其是“大屠杀”幸存者总结人生教训的重要事件。与此同时 ,这一历史事件对推动犹太人学习《塔木德》的作用也不容低估。“大屠杀”给犹太人造成的心理冲击———对国家和民族是否能长期平安存在的担心是相当严重的。尤需注意的是 ,以色列的少数领导人利用公众的这一心理 ,推行民族主义政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