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要在党的领导下践行法治建设,推行现代法治理念。这需要从两方面着手:客观方面要健全法治教育体系,完善普法教育的机制,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建立良好的普法宣传平台,提高普法教育的效果,不仅要向全社会普及法律知识,而且在国家层面上要推行法治建设,建构国家治理方面的法治文化认同;主观方面要提高公民法治思维和法治素养,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注重宣传法治精神。健全社会主义普法教育体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和公民对法治的认知程度,加强普法教育,健全法治建设环境和制度,为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指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法律制度和相关政策相适应,全体公民恪守具备时代性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过程中坚持持有并遵循,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备前提和重要基础,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中的灵魂和核心.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对推进社会法治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与普法教育目的具有一致性.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当前我国还存在着一些影响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进程的主要障碍,我们迫切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宣传与教育、强化普法宣传教育、着力构建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价值体系,从而形成全社会普遍关注法治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3.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农村法律文化新旧交替的历史背景和市场经济主导的社会背景下,农村法治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新形势下,应以维权思维引领农村法治建设,改革农村普法教育工作机制、重构农村矛盾化解机制、构建涉农侵权预警及监督机制,以权利制约权力,系统促进农村法治建设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4.
自1985年11月22日,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以来,现在已进入第六个全民普法五年规划,经过近20多年的努力,普法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普法,尤其是对青少年普法的思想目的是什么?普法的内容应当怎样确定?什么方法为最佳?纵观中国普法的实践,基本上是实行犯罪预防和守法教育,特别是中小学的课外法律教育多是"恐吓教育",给人的感觉,法律就是阴森恐怖的手铐、脚镣、高墙、电网,其实这是对法律的误解,也是对普法教育的歪曲。笔者拟谈谈普法教育的原理,以还其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罪犯心理矫治方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罪犯本身的特性决定着青少年罪犯的心理矫治必须着眼于不同于其他人群之处,这是研究青少年罪犯心理矫治的价值与意义所在之处。我国针对青少年罪犯的心理矫治措施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普遍存在着眼宏观而缺乏针对性的现象。从“大词法治”转向“具体而微”,应是考察与反思我国现有矫治举措的基础和方向。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同时还指出:"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所以,现阶段强化全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理念刻不容缓。教育部于2016年印发《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强调必须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法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法治教育对建设法治国家、造就法治人才和培养守法公民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学校法治教育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的重要举措。各类学校都应加强法治教育,积极探索和创新学校法治教育方式,既要重视课堂教学,又要开辟其他有效的教育方式,提高法治教育的效果。要坚持依法办学、依法治校,让法治真正走进校园。从而让每个人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遵守者和捍卫者。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知法的实现途径是对青少年进行有效法律法规教育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到青少年法治信念的内化过程。从实现方式、实现态度的角度分析,可以将青少年知法的实现途径分为积极途径和消极途径。  相似文献   

8.
从"法制"到"法治"标志着我国依法治国理念和方式新的飞跃。青少年作为法治宣传教育的对象之一,表现出鲜明特点。纵观青少年法治教育,不免发现存在着应付现象突出、形式色彩严重;教育方式单一、缺乏生机活力;"境教"氛围缺失、亟待多方构建等一系列问题。为解决现实困境,切实转变传统观念、提高重视程度,完善教育方式、提升教育成效,营造"境教"氛围、多管齐下构建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9.
量化法治作为一种法治实践正在各地深入推进,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同时仍有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如法治内容如何精确量化、指标的选择如何克服主观性、法治评估如何摆脱运动性等。构建科学合理的法治评估体系需要着眼于量化法治的客观现实,破解量化法治评估的困境,应当理顺指标体系之间的关系、设置法治共性与个性指标、兼顾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平衡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等。  相似文献   

10.
"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是我国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1]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对于我国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培养青少年的法律意识要从家庭、学校、传媒和社会各方面入手,构筑起培育和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识的社会环境和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生命观教育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观教育是一种帮助人们了解生与死的本质,并激励人们积极投入生活,赋予短暂生命以无限价值的教育.实施生命观教育是人类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需要,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教育实现其目的功能的需要.在青少年中开展生命观教育可以提高他们的科学和人文素养,提高其生命质量,还可以为当前的德育注入活力,并引导青少年珍爱生命.  相似文献   

12.
建设法治政府就是建设行政人员在法律规范内有所作为的政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政府建设是关键。但当前法治观念在我国尚未形成共识,公民意识觉醒、社会心理失衡、新兴媒体发展等都对法治政府建设提出挑战。因此,建设法治政府,首先必须进行普法教育以增强公众和行政人员的法治观念;其次要提升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法治化水平;最后要严格文明执法,建立多元化畅通的公众诉求表达渠道。  相似文献   

13.
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教育界一些人士就如何开发利青少年学生的智力因素问题,发表过不少见解.应当肯定,开发利用青少年学生的智力因素,这的确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但我们认为,要培养适应"三个面向"的优秀人才,除了应着眼于青少年学生的智力因素外,还应着眼于青少年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就要了解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特点及其关系,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本文就这个问题读一点自己的看法,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依法治国的形势下,培育大学生法治精神,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依法治国的需要,依法治校的需要,大学生自身成才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要加强和改进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培育大学生的法治精神;加强对学校管理人员的教育和监督,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充分发挥学校宣传部门、群团组织的作用,将培育和弘扬法治精神融入校园精神文明、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力培养大学生对法治价值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15.
现代法治人格及其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现代法治国家要求主体必须具备现代法治人格.现代法治人格是以主体独立为前提的,具备权利与责任意识、政治参与意识、理性的批判精神、宽容和耐心,并以法律信仰为最高信念.现代法治人格的培养需要政府法治人格与司法人格的引导,需要科学的法律建设为其提供制度性基础,需要通过对传统人文成果的改造为其提供精神支持,而发展法律教育则是法治人格塑造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流动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流动青少年犯罪具有犯罪数量多,犯罪比例大;犯罪低龄化严重,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犯罪类型以侵财犯罪为主,暴力犯罪亦很突出;团伙性犯罪上升,地域性特征明显等特点。流动青少年犯罪大量增多,既有社会转型历史背景和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方面的原因,又有经济上相对贫困、流动人口管理上存在漏洞,家庭、学校教育不当和流动青少年自身心理异常等方面的原因。要遏制流动青少年犯罪多发的势头,必须采取大力改革户籍制度,取消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保障九年义务教育,提高流动青少年的素质;大力发展经济,缩小贫富差距;优化社会环境,完善社区建设;加强普法教育,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等对策。  相似文献   

17.
通过全面而系统地审视近些年来中小学青少年教育的现状,可以发现许多失重问题,即:在青少年教育观念上,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在青少年素质目标上,重社会发展需要轻青少年发展需要;在青少年教育方式上,重个别教育轻集体教育。这些失重问题,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身心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我国城市青少年的生存权、发展权、参与权、受保护权等合法权益得到较为充分的实现,青少年维权意识与能力不断增强,但也存在维权意识与维权行为知行不一、维权法治教育不理想等问题和情况。应当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加强和提高青少年的维权意识与能力,增强其社会责任感,这不仅有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也与法治中国建设的目标相一致。  相似文献   

19.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对于青少年进行榜样教育有利于激励青少年向上、向善,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当前青少年榜样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改进.接受理论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理论指导,从接受主体、接受客体、接受环境、接受媒介等方面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借鉴意义.本文试图从接受理论视角出发探析青少年榜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20.
"微时代"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以"微媒体"为特征的社会。"微时代"青少年法治素养出现了诸多新的特点,集中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青少年法治素养发展的趋势,同时也凸显了青少年法治素养存在的新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必须从立法、执法、网络监管等层面强化治理能力,切实提高青少年的法治素养水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