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安徽省太湖县在农村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中,组织县、乡镇干部2700多人深入农村访贫困户,问衣食冷暖,帮他们找脱贫路子;访温饱户,问发展思路,帮他们走向富裕;访小康户,问致富经验,促他们思源思进;访老党员、老村干部,问兴村良策,请他们献计出力。从以往群众找干部到如今干部主动进农家,这一变化打动了农民群众,他们高兴地说,党的好传统又回来了。这一变化也触动了干部自己,他们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交上了朋友,听到了以往听不到的心里话。刘羊乡五羊村村民罗建平原来经常给乡政府提意见,乡党委…  相似文献   

2.
《共产党人》2005,(22):28-29
固原市原州区中河乡中河村自然条件恶劣,十年九旱,五灾俱全。农民一年辛苦劳作,要么遭旱灾,要么遇雹灾,粮食生产不是歉收就是绝产,不少农民温饱得不到稳定解决。为生计问题而发愁的马志力.一直在寻求种地以外的致富之路。1991年他开始带人外出打工,不但自己一家完全解决了温饱,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买了彩电、拖拉机、汽车,过上了小康生活,而且带领和帮助近百名农民通过劳务输出解决了温饱,有的正向小康生活迈进。  相似文献   

3.
从我国先进地区农村发展历程看,我国农村现代化一般都经历了家庭经营、乡镇企业、小城镇和城乡一体化的过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的潜力勃发,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为农村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资  相似文献   

4.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持续20多年的左倾错误,造成我国农业发展缓慢,亿万农民吃不饱肚子。粉粹“四人帮”后,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共中央,深悉民情,顺应民意,立志改革,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极左的农业政策开始进行了重大的调整,从此,兴起了农村改革的热潮,改变了农村的面貌。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早在六十年代初的经济困难时期,许多地方的农民就搞过被农民称之为“救命田”的句产到户.到1962年夏,安徽省的40%、全国的20%以上的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这种“责任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决了部分温饱问题,但是很…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象浩荡的东风,吹拂了神州大地。广大农民解放思想,勇敢地冲破各种压抑生产力发展的旧的僵化的经济体制的闸门,纷纷起来,投身农村伟大改革。四会市农村也和全国各地一样,他们从实际情况出发,大胆探索,建立起“三定一奖”、“五包一奖”等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改变了劳动计酬的办法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初步纠正了生产上的盲目性,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生产得到了较大的恢复和发展。 (一) 强烈的要求 长期以来,特别是1958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1977年,我国广大农村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相适应的矛盾,这严重地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广大农民被“左”或“右”的错误路线束缚住手脚,长期为解决温饱问题而发愁,不能为早日实现农业现代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大大加快,各地涌现出一大批先进村镇,农村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绝大多数农民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一批发展很好的农村,他们实现了工业化、城镇化,率先步入小康。许多先进村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发展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休闲、娱乐设施比较齐全,农民群众享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呈现出健康文明和谐的新气象。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农村除了700余万人口尚未解决温饱外,大多数农民正从温饱维持型向小康型转变,部分地区正从小康走向富裕.因此,引导、帮助农民确立科学、合理的消费结构,对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具  相似文献   

8.
1.搞好扶贫开发与择优发展相结合 21世纪初,虽然大多数贵州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但离小康生活、富裕生活还有很长的距离。在基本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情况下,贵州仍然面临着繁重的扶贫开发任务。首先是在“十五”期间还有至少30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其次是已解决温饱的人口  相似文献   

9.
当今中国的经济腾飞继续朝着两条并行不悖的轨道跟进:一是工业的大规模成长,一是农村的结构性变革。 在贵州,农业生产已连续7年获得丰收,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市场供应已由过去长期紧缺变成相对宽松、年年有余,绝大多数农民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因此贵州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跟全国一样,是要抓住时机积极进行结构性战略调整,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0.
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农村面貌发生了喜人的变化。今天的农民正在向着小康生活水平迈进。但是,农村的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还十分严重。在有的地区,尤其是边远地区,由于居住偏僻,交通不便,部分农民缺少资金、生产技术、劳力和信息等,至今仍末摆脱贫穷和落后,有的连温饱问题也未根本解决。我们在走访定远县的部分落后地区时发现,那里的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总书记在哥斯达黎加进行国事访问时告诉萨莫拉一家,自己经常去农村,同农民见面,了解他们的温饱冷暖和喜怒哀乐。做好农村工作,特别是集中力量帮助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让农民们都过上幸福生活,是我们很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马明 《党史文汇》2018,(4):59-62
正一1951年初,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二个春天,作为新华社兼《山西日报》记者,我了解到山西平顺县劳动模范李顺达早在1943年就响应毛泽东主席提出的"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号召,带头成立互助组获得丰收,并被评为太行区一等劳动英雄的事迹。特别是他们适应恢复发展农业生产和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急需,在制定全年计划时,提出要因地制宜改善生产条件夺取大丰收且增加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和发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及创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统一起来,制定了“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从贫困到温饱、从温饱到小康、从小康到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绘制了宏伟蓝图。在他领导的20年里,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中国现代化建设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发展与繁荣,使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14.
正河北省自然条件优越,种植业生产历史悠久,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新中国成立初期,我省农业的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落后,属于典型的农业社会。新中国成立70年来,河北省农业生产实现了飞跃性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土改、农业生产合作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温饱,到真正让农民走上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断完善,取消农业税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每一项举措无不标志着河北省的农业改革  相似文献   

15.
一、加强农村党的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组织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大大加快,各地涌现出一大批先进村镇,农村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绝大多数农民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一批发展很好的农村,他们实现了工业化、城镇化,率先步入小康。许多先进村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发展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休闲、娱乐设施比较齐全,农民群众享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呈现出健康文明和谐的新气象。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统一起来,制定了"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从贫困到温饱、从温饱到小康、从小康到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绘制了宏伟蓝图.在他领导的20年里,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中国现代化建设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发展与繁荣,使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17.
扶贫开发,最终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历史任务。目前,国家八七扶贫开发的目标已基本实现,解决了两亿多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经济发展速度得到加快,社会各项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提出的我国扶贫开发的总目标:“尽快解决少数人口温饱问题,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活条件,巩固温饱成果,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加快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状况…  相似文献   

18.
发展经济、强国富民是革命的最终目的,富民政策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半殖民地半封建因素已基本排除,生产力获得重大解放,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在此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第一次实施了富民政策,号召农民发展生产,丰衣足食,支持抗战;保护、支持和奖励勤劳发家的富裕农民,并通过他们带领其他农民共同发展,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当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当时富的水平并不很  相似文献   

19.
《求是》2014,(5)
<正>历史和现实证明,传统农业可以也只能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要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突破口和着力点在发展现代农业。岳阳作为农业大市,既有传统农业的优势,又积累了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为研究新时期农民增收问题提供了合适的样本。一、农民增收的现实困境进入新世纪,中央连续11年下发涉农一号文件,农业农村经济步入高速发展期。就岳阳情况看,从2003年到2012年10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946元增长到8326元,增长2.8倍。  相似文献   

20.
《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呈现“胶着”状态的原因与对策》中,分析呈现“胶着”状态的原因是:首先,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心理需求发生了变化。而农村各级党政组织在这一历史性的变革之后,存在着只重视农民的物质需求,忽视了他们的精神需要。表现在只重视治“穷”,忽视治“愚”;只片面强调运用价值规律同农民打交道,忽视了用思想武装农民、指导农民发展商品经济。片面地认为只要解决了温饱问题,似乎就解决了农民的一切问题。忽视或放松了思想政治工作。其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缺乏平等、信任的关系。农村干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