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中的一个故事:有一只海鸟栖息在鲁国都城的郊外,鲁侯知道后便派人把它引到宫殿里来,每天给它奏乐、喂牛肉,可海鸟却无心赏乐,也不敢饮食,到了第三天便死去了。庄子认为,这是"以己养鸟",而非"以鸟养  相似文献   

2.
《创造》2016,(5)
正庄子是个很有意思的人,经常讲一些很有寓意的小故事。他有个故事叫《鲁王养鸟》: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大意是这样的:有一天,鲁国城郊的上  相似文献   

3.
杨孔柱 《群众》2009,(1):80-80
报上说,某单位领导在会上谈到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时,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某个人在家里挂了一只空鸟笼,来访的客人便问,你的鸟是死了还是飞了,你是不是不会养鸟?等等。于是,隔了几天,便有不少客人拥上门来,有的送来了鸟,有的送来了鸟食,还有的送来了养鸟方面的书籍。  相似文献   

4.
“腾笼换鸟”,意为把笼子里原来的鸟放飞,腾出笼子接收新鸟。在国有企业大批职工下岗分流、城镇就业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有些地方采取“腾笼换乌”的办法,辞退某些岗位的就业人员(主要是城市农民工),转而安排一部分下岗或富余人员替换上岗,从而缓解城镇的就业压力。“腾笼换鸟”是当前我国劳动就业领域出现的特有现象,自然有它一定的道理,但如果盲目地一味清退民工,换成下岗人员就业,又似乎不合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规律,且效果也不佳。如此看来“腾笼换鸟”不可笼统地论是非。主要看“腾”和“换”的具体对象以及如何“腾”、怎样“换”。当前,从社会就业的某些层面看,“腾笼换鸟”有其合理性、必要性,试举三例以佐之。  相似文献   

5.
颜翔林 《求索》2014,(1):4-16
庄子思想蕴含深刻的怀疑论特征,开创了中国古典怀疑论哲学与美学的先河。在解构与颠覆既定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同时,庄子追求建立“本真的自我”这一理想主体。“本真的自我”包含“智慧的自我”和“审美的自我”这两个主要内涵。相应地,求证自我构成了庄子怀疑论美学的逻辑基石之一。与此相关,主体批判成为庄子怀疑论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知识批判、话语批判、欲望批判等精神结构。庄子怀疑论美学的当下意义主要在于,启迪人意识到主体与知识的有限性,滋养敬畏自然与生命的伦理情怀,克服消费社会带来的功利与欲望之累,为诗性主体的建构提供充满活力的思想资源。然而,庄子怀疑论美学思想也隐匿某些消极内涵,一定程度上有碍于社会历史的正当发展。因此,我们在借鉴庄子怀疑论美学思想的同时,应对其有所扬弃。  相似文献   

6.
《庄子·逍遥游》开篇描述了“鲲”自“北冥”徙于“南冥”的变化,从“鲲”至“鹏”,从“鱼”至“鸟”。其“南北”之间的位移变化不仅仅是地理空间上的,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个体“性命”上的变化。纵观全书,“南北”以不同的形式,或以方位、或以观念、或以人名等出现在不同的场景中,在《庄子》特殊的言说方式下而显得意蕴非凡。通过对不同场景中所出现的“南北”进行分类研究,对其中所蕴藏的观念进行梳理,考察其内在变化,可以理解《庄子》中的“天下”观念,并为认识自己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易水  倪嘉云 《创造》2011,(10):32-33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未近长水机场,远远望见那横空出世的新地标,脑中不经意间就蹦出《庄子·逍遥游》中的这段名句来。  相似文献   

8.
“网开一面”之忧网开一面,原作“网开三面”,典出《史记·殷本纪》:商汤看见有人在野外四面都布上网捕鸟,摇头感叹道:“唉,这样就把鸟捉尽了!”于是地下令撤去了三面网。大概由于“法”与“网”有某种意义上的联系,后来人们便把“法”也比作一张无形的网,这样“...  相似文献   

9.
关于《庄子·逍遥游》的主旨,自古及今约有六种看法: (一)任性逍遥说。向子期、郭子玄《逍遥义》、王先谦的《庄子集解》、刘武的《庄子集解内篇补正》,都主这种看法。 (二)至人无己说。交道林:“夫逍遥者,明至人之心也。”(转引自郭庆藩:《庄子集释》)宣颖:“逍遥游主意,只在圣人无己。”(《庄子南华经解》) (三)无待说。王夫之:“无待者,不待物以立己,不待事以立功,不待实以立名,小大一致,休于天均,则无不逍遥矣。”(《庄子解》)  相似文献   

10.
邓小明 《求索》2008,(8):119-121
庄子哲学所关心的核心问题是“真人”何以可能的问题。在庄子那里,“真人”最终都归本于一个关于“道”的问题。所以,“道”是庄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是其所确立的本体观念。庄子之“道”从“心”的角度诠释“道”,其目的是摆脱一切主观与客观的限制和束缚,实现真正的精神自由。“心斋”构成庄子“道”的逻辑起点,“体道”的过程诠释了庄子“真人”之“独立人格”。庄子的一生是一种超越物我和生死,力求达到与道冥同地步的非凡人生,正因为庄子身上的这种情怀,才赋予其人生穿越历史时空而不朽之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王树枏以“大同”解庄,首次将“大同”的概念与庄子“至德之世”相结合,其解庄模式多围绕“大同之道”、“大同之化”、“大同之本”、“大同之盛轨”等相关术语,来解释庄子的无为至德思想.值得注意的是,以“大同”解庄的思路并非都是对庄子原意的曲解,其所引进平等、自由的观念,赋予《庄子》以新意.此外,以“大同”解庄不仅与康有为的《大同书》相表里,同时受到胡适所言庄子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不仅继承了韩愈、苏轼等人援庄入儒的传统,更为庄学思想注入新鲜血液,迎合了时代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2.
养鸟     
程实 《乡音》2008,(12)
我家的阳台上有3只鸟。两只鹦鹉,一只画眉;虽然是关在笼子里,但在明媚的早晨依然掩饰不住那种欢快的本性,从早晨叫到现在,已经有了两个小时了。我喜欢鸟,喜欢养鸟是因为它可  相似文献   

13.
鲲鹏乘风起     
2000多年前,庄子在《逍遥游》中写道:“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站在新世纪的起点,回首浙江由“资源小省”向“经济  相似文献   

14.
李勇 《公安学刊》2009,(5):59-61
依据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国家实践以及国际司法与仲裁实践,分析了中日两国争议的“冲之鸟”之国际法律地位,认为“冲之鸟”只能赋予12海里的领海,不应该享有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并且认为,根据“冲之鸟”位于我国东海大陆架上这一特殊地理位置,“冲之鸟”的法律地位对我国东海大陆架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李典 《湖北社会科学》2022,(10):102-106
《庄子》在养生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养生”是庄子独立的哲学范畴和思想命题,他以“养生”为核心建构了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处事态度,系统地搭建了“养生论”体系。庄子的养生之道在教育方面,体现的是一种“游心而上”的养生教育。从主观上说,庄子的养生教育是“游”,养神而游心,个体与自然的合一,实现个体精神世界的充实与自由;从客观上说,“游心”指的是“物化”和“化”,人善于利用“物”又不受限于“物”,做到“忘己”“适物”。  相似文献   

16.
近日,又重读了李密的《陈情表》。这是李密请求晋武帝司马炎让他终养九十六岁的老祖母,暂缓赴京任职的奏表。整篇文章情辞恳切。怆然悲凉,细细读来,越读越令人感动。文章中曰:“臣无祖母,无以至今,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俩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之终养。”作者以乌鸟反哺的比喻表明了自己愿孝养亲长的心愿。我想这《陈情表》之所以能成为流传至今的灿然华章,除了文学艺术效果之外,更因作者具有不忘乌鸟反哺,孝养老人的人…  相似文献   

17.
胡宏是南宋初年著名理学家 ,他冲破理本论的框制 ,独创出性本论的第三条理学进路。从宇宙本体论来看 ,胡宏论性具有鲜明的层次性① :第一层是超越之性 ,它是至诚的、至善的 ,是不能用现实经验层面的善所能淋漓尽致地透显的。胡宏所主张的“性不可以善恶辨 ,不可以是非分”②中的“性”就是超越之性。第二层是自然之性 ,也就是“生之谓性” ,它不是价值评判的对象 ,它是人类生存延续的必要条件 ,生而有之 ,不是后天环境所形成的。第三层是经验之性 ,属于价值判断所施的范围。胡宏说“好恶 ,性也。小人好恶以己 ,君子好恶以道 ,察乎此 ,则天理…  相似文献   

18.
成守勇 《求索》2007,(6):130-132
《庄子》“吾丧我”之说一方面意味着“吾”“我”有别,另一方面也意味着需通过“丧我”才能臻于“吾”之生存。其内在思路表明:“吾”体道而行,与外在生存场域之间浑融无间,乃是庄子理想状态中人的生存状况;“我”是现实中机心造作的当下个人存在,与外在于己的生存场域难以浑冥同化。“吾”“我”之别的深层意蕴在于引发我们去思考生存场域与生存者之间如何才能达到一种良性互动、无对峙冲突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邢研 《思想战线》2022,48(1):163
“游”是《庄子》文本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当代关于《庄子》之“游”的研究,较主流观点是把“游”作为一种精神自由的境界。但这种阐述虽然注意到《庄子》中“游”所具有的自由属性,却忽略了“游”实际的活动特质。作为一种活动,《庄子》之“游”是一种人之身心整体与“道”融汇交通的活动。其具体展开于人出离于“在世界之中”状态,“虚以待物”而“以天合天”的生活实践之中,并由此构成了一种“合道而为”的自为而“自由之”的自由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20.
《警察技术》2014,(2):80-80
美国专家研制成功一种“机器鸟”,看上去与真鸟似乎没有太大差别。“机器鸟”由于飞行动作很逼真,以致其它一些鸟把它当成了同类,不断地想要接近它,一些猛禽甚至试图攻击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