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高校教师在我国的教师队伍中占很大比例。近些年,高校教师与学校之间的纠纷不断增多,高校教师申诉制度也逐渐显现出它的作用,但申诉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法律规定的缺失和制度不健全等问题。笔者建议在教育行政部门内部设立专门处理高校教师申诉案件的机构,发挥高校工会的作用,完善高校教师申诉之前的前置救济程序,完善高校教师申诉失败之后的后续救济途径,使高校教师申诉制度更好地维护高校教师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
《公安研究》2009,(11):89-89
张作华在《政法论坛》2009年第3期撰文认为,民法亲属身份关系领域的法律行为现象纷繁复杂。身份行为的合理分类有助于民法整个法律行为类型体系的逻辑完足。身份行为首先依其本质特征区分为纯粹身份行为与身份财产行为,以便适用不同法律行为规则。纯粹身份行为又可分为创设性身份行为与解消性身份行为,从而设置不同的效力控制机制。身份行为还可类型化为单独身份行为与共同身份行为、束己身份行为与涉他身份行为。婚姻行为、亲子行为是典型的身份行为。  相似文献   

3.
身份犯新论     
徐留成在《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9期撰文认为,身份犯是一类犯罪,并非指一类犯罪人。作为一类犯罪的身份犯,是指法律规定的以实施犯罪的行为者在行为时所具有的刑法身份为定罪要件或法定量刑情节的犯罪。刑法身份是指法律规定的,对定罪量刑具有影响的一定的个人要素或一定的单位附属条件。包括自然人刑法身份与单位刑法身份。类罪特征、  相似文献   

4.
<正>契约精神是现代的产物。古代法律注重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强调个人对于社会的身份依赖;现代法律倚重个人权利,突出意思自治的契约自由。历史学家称,进步社会的运动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演变。所谓从身份到契约,是指法律本位从家族到个人的发展。在古代社会,所有人都依附于家族——妻子依附丈夫、儿子依附父亲、仆人依附主人。依附者没有独立法律人格,不能为自己私利以个人名义做出法律上的决定。现代社会下,个人逐渐脱离家族束缚,也就是摆脱了身份,  相似文献   

5.
新警的执法主体的身份适格性有待商榷。在保障人权和依法行政的背景之下,因新警作为执法主体违反法律程序引起复议、诉讼的情形呈上升趋势。借鉴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人职业身份取得的法律规定,应当在《人民警察法》等法律法规中就新警的任职资格作出明确规定,建立与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执法资格等级考试相适应的新警任职身份取得制度。  相似文献   

6.
公安边防部队是执法力量的组成部分,也是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承担着跨境抓捕的任务。然而,与公安边防部队跨境抓捕相关的法律问题亟待解决。公安边防部队跨境抓捕面临许多挑战:没有明确的身份定位、缺乏统一的法律规范、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应加强公安边防部队跨境抓捕的法律应对,首先是公安边防部队跨境抓捕的身份确证,其次是公安边防部队跨境抓捕的法律支持,包括统一的法律体系和务实的法律服务。  相似文献   

7.
随着隐匿身份侦查措施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已成为一种新型的侦查措施.近年来,边防部刑事执法部门有效地打击了边境地区贩毒、偷渡等犯罪案件,展现了其刑事侦查能力.因此,为充分发挥隐匿身份侦查措施在边防刑事执法中的效用,结合隐匿身份侦查的定义和主要形式,提出了边防刑事执法中隐匿身份侦查的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8.
所谓身份,是指一个人在社会或法律上的地位,如干部身份、工人身份、农民身份等;素质则是指一个人的才干,如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综合素质等。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是按身份进行管理。干部身份的一般从事管理和技术工  相似文献   

9.
法律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而司法的运行则是塑造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由于“义”长期以来发挥着中华民族判断行为合理与否的作用,因此尽管传统法律中的“义绝”从立法上看只关涉婚姻关系,但“义绝”的适用在司法实践中却大大超出婚姻关系并形成了“身份-道德/法律规范”的混合逻辑。其中“身份-法律规范”的逻辑与现代法治之精神相悖,但“身份-道德规范”的逻辑却依然存在于现代社会并影响着司法实践。透过个案可以看到,在机械适用法律规范将有违民族精神时,现代司法者同样可以凭借“义”的“身份-道德规范”逻辑判断当事人行为的合理性,并通过司法技术的运用实现裁判的合理性建构,最终使得个案与法律所内含的民族精神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律师身份定位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我国法律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动,律师制度作为先进的西方司法机制被引入我国。但由于人们长期受传统观念、讼师恶习和官本位等思想的影响,对律师的身份定位出现了与设立律师制度本意的反差,严重阻碍了律师积极作用的充分发挥。民国时期,律师作为自由职业者的身份得到法律确定,而在人们思想意识中的律师身份定位仍未立竿见影。  相似文献   

11.
目前以分科式课程设置为准则的法学本科教育,法学知识的内部系统性、法学知识和真实世界的外部关联性都具有局限性,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法律思维方式和技能。我国法学本科课程的整合存在基于学科交叉的整合、基于法律现场的整合和基于案例分析的整合三种方式,教师知识结构和院校政策与物力支持是其设置有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结合辽宁省公安厅的实践经验,从教师教育研究的角度分析公安院校教师“随岗训练”模式,提出这项训练开创了公安院校教师教育的有效模式,探索了公安院校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条件,为建设新型公安院校教师教官队伍提供了策略参考.  相似文献   

13.
论公安院校法律课程的特色挖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课程在公安院校的角色定位决定了其与普通高等院校的法律课程相比有自己特殊的任务目标和侧重点。充分考虑公安执法一线需要、人才培养目标层次、专业方向、警察职业特色及行业特色等因素对公安院校法律课程进行特色挖掘,这对实现公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公安院校办学特色、满足公安一线实际工作需要以及推进公安院校法学教育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这一过程的发展。要实现高校和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双向互动,必须进行机制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参与机制是高校与社会相互稍约、相互作用的联接方式和工作方式,是沟通双方的节点,可从舆论支持和法律保障方面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5.
关于授予高校保卫组织治安管理权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高校安全状况十分令人担忧,高校保卫组织存在严重的权责不符现象。授予高校保卫组织一定的治安管理权作为公安机关工作的延伸和补充,既有现实的急迫性和重要性,又有合法理性和操作性。  相似文献   

16.
徐世太 《青年论坛》2008,(6):137-140
高职教育实行学分制、专业技能模块式教学,是高职教育再发展的必由之路。配备和培养“双师型”师资、改革和使用“多元化”教材、建设和配备多功能先进的专业实验室、建立和建设实用的实训基地、改革和完善高职教育考核机制等配套措施,是学分制设置和实施专业技能模块式教学改革的保障体系,是决定学分制、专业技能模块式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17.
高校后勤文化建设是高校后勤职工按照“三服务、三育人”的宗旨,在长期的管理、服务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后勤特色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管理模式、行为规范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各项制度的总和。是落实党的“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具体体现,是推进后勤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打造一支高素质后勤队伍的根本途径。本文就高校后勤文化建设问题,从遵循的原则、实施的内容以及方法、要求等方面进行了扼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强调人际和谐、环境友好;在推进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中,高校在引领生态文化、传播科技思想、开创文明新风等方面要起到基石作用,就必须重点打造校园良好育人环境、突出师生关系和谐,而和谐高校应该是一种以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特质。高校和谐,须"经营人心",营造宽松的育人环境,在办学理念、育人目标上,要讲究人心经营之道,以此来赢得人心、凝聚人心,促进高校融洽与和谐,营造良好的"中国梦"之教师育才梦和学生成才梦的高校人文环境,从而推动高校文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犯罪心理学无论作为一门课程,还是作为硕士研究生的一个专业方向,均始于政法高校。而公安高校犯罪心理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也是在参考和借鉴政法高校相关做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学校性质和培养目标不同于政法高校,公安高校需要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犯罪心理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教学体系、导师队伍建设、质量监控等方面突出公安特色。  相似文献   

20.
福建高校治安状况总体是安全稳定的,但也还存在着各类安全事故危害师生人身安全、治安案件多发、刑事案件时有发生、大学生心理障碍造成的自杀问题日趋增多等问题,原因在于高校后勤社会化使得校园及周边的治安环境复杂化,加之对校园安全管理重视不够、防范不足和大学生安全意识缺乏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应当从科学管理高校后勤社会化,清洁校园及周边环境;加强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实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培养大学生安全意识等方面进行不懈努力,才能真正实现校园的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