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抓好开局之年的工作。相继召开的临沧市委五届三次全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两会,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全力搭建支撑全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梁八柱的同时,紧紧围绕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以“开局就是决战、起跑就要加速”的奋斗姿态,团结带领全市各族干部群众拼经济、拼项目、拼速度、拼作风,坚决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出色业绩,确保临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论坛》2003,(10):46-46
云南省临沧供电局组建于1993年1月,是澜沧江畔璀璨的一颗电力明珠,在十年的艰苫奋斗中,临沧供电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临沧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临沧市在“俭约云南”宣传教育实践活动中,结合实际,从2013年5月正式开展“俭约临沧”宣传教育实践活动.活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树俭约新风·建美丽临沧”的目标,把“俭约临沧”宣传教育实践活动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反“四风”相结合,与“生态立市,绿色崛起”发展战略相结合,与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相结合,旨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促进全市上下进一步形成俭约的思想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生产方式,有力推进全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云南省临沧市立足民族文化、茶文化、边地文化、生态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优势,聚焦跨越发展的生动实践,实施以“作家写临沧、画家画临沧、歌唱家唱临沧、摄影家拍临沧、媒体访临沧、专家论临沧”为主要内容的“六个临沧”文化工程,弘扬和讴歌“临沧作风”,进一步提升了临沧文化软实力,“世界佤乡好地方、避暑避寒到临沧”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日益彰显。  相似文献   

5.
一度曾为云南省出口创汇名牌的“滇红”茶,为临沧创下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辉煌。随着普洱茶的兴起,“滇红”的一天天式微,人们似乎渐渐淡忘了这段历史。但作为云南的第一大产茶区,茶产业一直是临沧的支柱产业之一,它是关乎临沧160万茶农脱贫致富的举足轻重的产业,是临沧的富民工程。作为云南大叶种茶的故乡,重振茶业雄风,是全市人民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两个确立"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云南省临沧市各族人民历来就有爱党、爱国、爱家的优良传统,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中谱写了党的光辉照边疆的壮丽诗篇,唱响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真情颂歌.党的十八大以来,临沧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实现了脱贫攻坚的"临沧精彩",与全国全省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同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临沧市第五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心向总书记、心向党、心向国家"(以下简称"三个心向"),唱响新时代临沧各族人民的幸福之歌".我们要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心向总书记、心向党、心向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披荆斩棘、奋勇前行,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唱响新时代临沧各族人民的幸福之歌.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这是我们党发展理念的理论升华。结合临沧实际,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从工业化发展的初始阶段起,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切实做到产业发展生态化。  相似文献   

8.
临沧是干旱灾害多发地区,自上世纪50年代末有气象记录以来,出现长时间大面积干旱有18年,轻旱则几乎每年都出现。尤其是2009年10月以来,临沧秋冬春三季连续干旱,综合气象干旱指数达重旱至特旱,给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损失。特殊的水情,是临沧旱灾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临沧水资源的突出特点,可以用“资源丰富、利用率低、污染加剧、水土流失”四句话来概述。一是水资源丰富。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1487.4毫米,人均占有水资源9694立方米,是全省人均拥有量的1.9倍。二是水资源利用率低。目前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9.
<正>云南省临沧市属于边疆多民族欠发达地区,如何在一个边疆多民族欠发达地区实现有效乡村治理,使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在广阔农村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是摆在临沧历届市委面前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重大历史使命。临沧市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努力探索新时期边疆民族地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途径,让临沧广大乡村在稳定发展中实现蜕变。  相似文献   

10.
舞动·临沧     
《社会主义论坛》2007,(10):I0006-I0007
临沧是世界著名的滇红之乡。是亚洲独具特色的水电基地。是中国佤族文化的荟萃之地。是云南重要的蔗糖和酒业生产基地。是昆明通往缅甸仰光的陆上捷径。  相似文献   

11.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号召在全省社会各界、各行各业和广大群众中广泛开展的“俭约云南”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重要批示,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的重要举措,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必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笔者结合临沧实际,就如何开展“俭约临沧”活动谈一点体会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临沧市在"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主题实践活动中,破解临沧交通"瓶颈"制约,服务临沧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以打通清水河出境通道为目标,构建公路、铁路、民航、水路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力争早日把临沧建成"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前沿、支点和平台。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云南省临沧市委、市政府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云南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一体学习贯彻、一体推进落实,始终增强改革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确定改革思路,制定改革方案,破解发展难题,创造了深化改革的"临沧精彩"。  相似文献   

14.
按照2005年全国组织部长会对组织系统自身建设提出的“坚持公道正派。加强能力建设,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和“建设一流的队伍,树立一流的形象,创造~流的业绩”的要求。以“勤”、“严”、“文”三个字为着力点,临沧市委组织部在部机关创造性地开展了“抓班子树形象,带队伍建佳绩”专题实践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5.
临沧边民涉缅婚姻管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省临沧市与缅甸山水相连,边民涉缅婚姻逐年增多。文中通过临沧涉缅婚姻现状的研究,旨在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进一步加强临沧边民涉缅婚姻管理,继续保持中缅双方的睦邻友好关系,维护地区的安定团结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加强基层统战工作是做好党的统战工作的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统战领域不断向基层拓展,基层统战工作任务更加艰巨,文章对加强新形势下临沧基层统战工作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7.
<正>云南省临沧市是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民族文化绚丽多彩的一个缩影,有3个民族自治县、11个世居少数民族,其中有6个“直过民族”、3个人口较少民族,被称为“世界佤乡”、云南最后的“秘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临沧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市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民生显著改善、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边防巩固安宁的大好局面,谱写了临沧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  相似文献   

18.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之路。在追求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过程中,要深刻掌握生态文明的基本理论,正确审视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努力探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从我国新时期新阶段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需要出发,从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出发,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新要求。云南省临沧市这块神秘的热土,有优越的区位、丰富的资源、宜人的气候、独特的风光、多元的文化、淳朴的民族、浓郁的风情,是地方文化植根繁衍的沃土,是民族文化增辉添彩的调色板,是特色文化彰显魅力的万花筒。我们要按照科学发观的要求,把文化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抓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实现文化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的统一。充分挖掘临沧地方文化的深刻内涵,全面展示多元民族文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论坛》2013,(6):38-39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妙曼之源,最美佤山”为重要抓手,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创建文明县城,建设美丽西盟,使县城环境大变样,秩序大改善,城乡经济进一步发展,社会更加繁荣,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