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乔木是中共党内一支有名的笔。他不仅因为写的文章漂亮而被人们所称道 ,而且常因其行文周密无懈可击而被人们所感叹不止。胡乔木写东西出手快 ,有许多神来之笔 ,应付紧急任务写急就章是他的最强项。但是 ,只要有时间 ,胡乔木写东西可是千锤百炼 ,一磨再磨 ,磨到人尤其是印刷出版单位都感到头痛。但是 ,这样写出来的东西的确高人一筹。正如杨尚昆所说 :胡乔木“对文辞的考究是尽人皆知的。自己写的或别人写的文稿 ,他都反复修改 ,直到改不动为止。后来 ,在我们这些老人中间形成了一个习惯 ,重要一点的东西 ,拿出去之前总要请乔木过目把关才…  相似文献   

2.
欣赏有思想、有学问的人 毛泽东的几个主要秘书都是他本人发现和挑选的。毛泽东选秘书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有学问”。胡乔木被选用,起因于毛泽东看了胡乔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的文章,发现“乔木是个人才”,所以点名要调胡乔木当秘书。胡乔木来到毛泽东身边后,在正确掌握毛泽东思想和起草中央文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71年夏,毛泽东南巡中在回答丁盛“胡乔木是什么样的人”时说道:“胡乔木曾为中央起草了许多重要文件。  相似文献   

3.
盛夏 《现代领导》2011,(12):38-39
写下这个题目.它的难度比我预想的要难得多。于光远说:“我写‘周扬与我’的目的.与其说我想写周扬。不如说我想写胡乔木。周扬被整得那么狠,我实在是气得不行,感到不平。”有人说“胡乔木是白衣秀士”,也有人说“周扬是被气死的。”被谁气死的,指的就是胡乔木。有文章对周扬同志的对立面胡乔木同志颇有非议……周扬与胡乔木在对待解放思想的理解与态度上确有不同。  相似文献   

4.
常常写一些东西,也因此认识了一些常常写东西的人,也就常常读人家的东西。久而久之,但凡看什么文字,都要先看看文章的作者。不想,又有了一个新的问题:有些作品实在是看不下去的。某人的类似的作品一多,那结果就是导致了我对他全部的作品的反感,只要看到他的名字就决定不再看他的作品。我说,他的名字在我的心目中臭了。 近来,有关出版社侵犯作者名誉权而被作者诉诸法律的报道屡见不鲜,我在内心里大声叫好:这些作者自然明白他们和出版社的关系。宁可断了自己  相似文献   

5.
关于《废都》的对话□张卫民,周斯伍《废都》一炮走红,毁誉参半迄今正版伪版发行百万册文学价值所使?性爱描写所使?周斯伍:《废都》的走俏是文学界近几年罕见的现象,尤其是在文学失去了所谓的轰动效应后,一本小说能够引起这么大的轰动,可以说到了街谈巷议的地步,实在出入意料。好多平时不读小说的朋友也谈开了《废都》。张卫民:我觉得这不算新鲜,过去几年王朔不也走红了吗?再说《废都》的广告做得不错,小说未出之前,有关稿酬的议论已经沸沸扬扬,一本价值100万元的小说自然会引起人们的关注,这在中国新时期文学史上还是前所未有的,尽管后来媒介一再声称这是误传,但人们的阅读期望已经被“吊”起来了。从这里可以看出,今后一部小说想要获得成功,没有新闻媒介的参与和支持,恐怕不太可能。周:但贾平凹不同于王朔,在人们印象中,王朔的作品是介于通俗小说和严肃小说之间的,连他自己都声称“一点正经都没有”,他的小说符合市民趣味。而贾平凹历来被当作严肃文学的一员重将,他有多年的文学声望,况且他一直是强调“文以载道”的,当然他的“道”不是现实政治。具体说,他的“道”与天地、士地、石头之类的有关,我想我能理解他讲的那些东西,极富韵味,山川水土都和“道”有关…  相似文献   

6.
年末岁初,小赵刚调到机关,领导便叫他写一篇关于扶贫帮困的年度总结。小赵以为自己屡有文章在报刊上露脸,写一篇总结应该是驾轻就熟的事。没想到写好后送给领导审阅时却被退了回来,他又重写了送去,还是不行,第三次写了再送上去,又被退了回来;领导每次都说他写的总结不够系统和全面。  相似文献   

7.
一 老舍是个大作家,可一生都在写下层百姓和小人物. 新中国之后,老舍先生著作等身.可真正被后人熟知的只有两部话剧:一部挽歌《茶馆》;一部颂歌《龙须沟》. 老舍以写作为自己的职业.尽职尽守,业绩昭著.但是老舍很清醒,他曾经在"文化大革命"前夕,对英国人格尔德夫妇说过这样的话:"我虽然同情革命,但我还不是革命的一部分,所以,我并不真正理解革命,而对不理解的东西是无法写出有价值的东西的."  相似文献   

8.
王晓升 《湖湘论坛》2014,(1):92-99,106
系谱学方法曾经被人们用来思考历史现。这种思考可以使人们发现一些传统的历史学方法所忽视的东西。当我们用系谱学方法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的时候,我们发现,在历史上,马克思的思想曾经受到排斥,这种排斥使人们很容易辨认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而后来马克思主义普遍发展了,甚至被神化了。这个时候,马克思主义思想形式化了,真假马克思主义无法辨认了。哲学基本问题在马克思那里曾经是一个边缘性的问题,而在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却转化为中心问题,而这种转变使马克思思想中的中心问题即无产阶级解放的问题受到排斥。抽象的人的解放曾经是马克思批判的对象,但是在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人的解放成为马克思思想的目的,而实际上,这是马克思所批判的人道主义的东西。  相似文献   

9.
十年磨一秒2004年8月29日,在雅典奥运会男子单人十米跳台决赛中,我国跳水健将胡佳将16年的功夫浓缩到那1秒钟,集中“爆发”,问鼎该项目的冠军。记者问他:“跳水比赛中,如果起跳不好,怎样去处理接下来的动作,还来得及吗?”胡佳回答:“来得及。”他说,从台上到入水,有1秒钟时间,三周半动作。我们在空中感觉,那1秒钟是很长的,可以想很多东西。胡佳说:“这是磨出来的,每天都磨这1秒钟。这1秒钟,让我磨了16年。”人生是漫长的,但又是一分一秒、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如果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做好每一个动作,练好基本功,并且日复一…  相似文献   

10.
<正> 大学生晓南给记者写了一封信:在这个喜欢做秀的年代,有很多东西被吹捧之后,就会被罩上一层眩目的光环,比如现在人们热衷的造星运动。有幸被造星的人哪怕再丑,歌技、演技再烂,也会被捧得上了天。于是,大家都跟着晕乎乎的,疯狂一把。这也许是当今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与交流》2007,(5):42-42
美国一位亿万富豪约翰最近在他的生日派对上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原因始于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这份礼物来自他的妻子,是一本关于他的自传。捧着这本自传,他无法不深受触动:“那都是关于你的生活,而且都是由那些爱你的人所讲述的。你还能想到其他什么比这更个人的东西吗?这才是真正的奢侈。”  相似文献   

12.
就一个城市讲,市长可算是一方“青天”了。这个城市的数百万居民,几乎每天都在电视里看到他口不离廉政、东奔西忙的镜头。但是猛然间市长不见了踪影,人们被告知他因收受贿赂而被“双规”、被判处10余年有期徒刑,那么大家要想无动于衷几乎也是不可能的。而我,就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城市、这样的省份。  相似文献   

13.
乡贤胡乔木(1912—1992)是江苏盐城人,虽然按当下的区域划分,乔木出生地是盐城市所属盐都区张本村人,我是该市所属建湖县人。但在清代及民国年间,盐城地域辽阔,1942年新四军挺进盐城,建立抗日根据地,为便于管辖,开展游击战争,从盐城县中分出建阳(1950年因与福建建阳县重名,国务院令改名,县政府召开座谈会,因县属建阳镇,是南宋民族英雄陆秀夫故里,县治所在镇名湖垜,故改名建湖县)、射阳、南阳(即今大丰等县)。余生也晚,知道乔木大名,是解放初上初中时,政治课必读教材是乔木著的《中国共产党三十年》。授课老师是盐阜地区著名的教育家、老共产党员杨学贤先生(已故)。他告诉我们,乔木是党内大秀才、理论家、毛主席的秘书,《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就是他加工整理成文的。又说,值得我们骄傲的是,我们盐城有二乔--胡乔木、乔冠华(乔冠华是建湖县乔家舍人)。胡乔木原名胡鼎新,后改名乔木,乔冠华也写得一手好文章,笔名也是乔木。毛主席曾问他俩,谁先署“乔木”这一笔名写文章的?胡乔木回答是他,毛主席便劝乔冠华以后别用这个笔名了,他自然遵命。教我们英语和生理卫生课的蔡仲勋老师(已故)也曾在课堂上说:胡乔木的父亲胡启东先生(1885—1957)与我很熟,三十年代时我们曾在盐城县政府主持下续编盐城县志,在一个饭桌上吃饭,他为人谦和,学问好,诗也做得好--有其父必有其子,难怪胡乔木文章写得这么好,他有家学渊源嘛。  相似文献   

14.
韦特莱法则     
《时事报告》2013,(11):53-53
许多人常常会向美国管理学家韦特莱咨询成功的秘诀。这时,他总会对人提到林肯。一个贫苦家庭的孩子通过奋斗而成为美国总统,林肯被公认为励志偶像。他去世后,人们在他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发现了他幼年时的一段故事。  相似文献   

15.
李现科  顾海燕 《传承》2014,(10):8-11
延安时期,胡乔木作为毛泽东的政治秘书,长期跟随其左右,深受毛泽东的言传身教。无论在学习和领会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方面,还是在全面深入认识中国国情和民族民主革命实践方面,胡乔木都有着别的同志所无法取代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时期,胡乔木以他的才能和特殊地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罗超 《前进》2002,(5):42-42
马克思曾经指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实现思想就要拥有实践力量的人。政治精神只是一种观念,其本身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政治精神要转化为物质力量,就必须被人们所接受,并通过人付诸实践。人们愿不愿接受,并付诸于实践,又关键取决于政治精神代表不代表人们的利益,不可能设想人们愿意为于自己利益有害的政治精神而奋斗。  相似文献   

17.
四月的一天,重庆求精中学的中考体育赛场上有一位特殊考生,他是来自重庆市未成年劳教所的邓民。数月前,他因抢劫被送进市未教所,收容教养一年。有两个身着便服的青年干警陪伴他参加考试:50米短跑,跳绳,仰卧起坐……他的班主任告诉记者,邓民是班上特别老实的孩子,成绩也不算差,怎么也想不到他会去抢别人的东西。邓民的爸爸也来到考场,他说家里经济条件不错,孩子从农村来到城里也有四、五年了,一直都是很听话的孩子,不知怎么会鬼使神差的犯这样的事……  相似文献   

18.
有学者认为当代事不宜写史,“公正的结论”自有后人评说,因为每个时代都有自身不可逾越的局限性,每个人都难以超越时代。但是,当代人也有后代人不可能拥有的优势:我们和我们所亲历的一切早已水乳交融、血肉相联,那份亲切感,那份由这亲切感所决定的现实感、责任感,是后人永远也不会有的。我们应写我们的当代史,写一部心灵的历史。一部时代心潮流变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人们似乎有一种“心理惯性”.凡”红头文件”规定的东西,一定会被人们奉老神明。不但普通百姓存有这种心态,就是一些官员也有这种看法。但是,如果把“红头文件”作为政府向公众强行摊派借款的“尚方宝剑”,那不免显得太荒唐了。  相似文献   

20.
斯大林时代     
今年3月5日是斯大林辞世45周年,我们再次发表斯特朗(1885-1970)写的《斯大林时代》一书前言,以兹纪念。──编者我想,人们在回顾这段历史时,将把它叫做“斯大林时代”。千百万人民建设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他则是工程师。是他首先道出了这样的想法:在俄国这样一个农民国家可以做到这一.乏。从那时起,包括所有的成就和所有的坏事上面,都留下了他的印记。总结这一时代还嫌过早,但是总得试一下。因为这个时代已经引起了争论,世界各地许多人的信念发生了动摇。赫鲁晓夫所揭露出来的在第一次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发生的千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