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孙祈文 《学理论》2011,(7):80-81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一些思想家在关注贫困问题、揭露贫困的真相、寻求贫困的根源、探求消除贫困的途径上替资产阶级辩护。其中,英国牧师马尔萨斯的贫困理论最具代表性,他认为,贫困是一种自然现象,它产生于自然规律;贫困这一专横而无处不在的自然法则可以把人口的增长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并高度赞扬贫困这一伟大的限制性法则。马克思恩格斯对马尔萨斯贫困理论、人口过剩理论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揭示了贫困的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2.
面对日益严峻的城市贫困问题,国家初步建立了涵括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在内的城市反贫困制度法律体系。但是这一制度法律体系还不够系统完善,还存在城市反贫困主体单一、社会参与有限的问题,尚未建立系统完备、保障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全国统一的城市反贫困法律体系。城市化进程中的主体贫困、制度贫困和法律贫困是致使产生城市贫困问题的重要原因。这就需要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城市反贫困工作管理机制,解决反贫困制度建设滞后和立法不规范的问题,科学规划、统筹规范反贫困工作,形成以宪法为基本依据、以《反贫困法》为核心、以《社会保障法》等相关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为支撑的反贫困法律体系,强化城市反贫困权利救济和责任追究制度,不断提升城市反贫困制度化、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陈婷 《理论导刊》2023,(9):104-108
反贫困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课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吸收借鉴前人反贫困思想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反贫困理论。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从认识论、价值论、目标论和实践论等四重维度,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困产生的制度根源及反贫困的社会主体、价值目标、基本路径等问题,强调只有推翻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4.
《理论视野》2021,(2):75-8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消除贫困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围绕脱贫攻坚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战略安排,构建了新时期减贫治理体系。党的十九大以后,党中央在聚焦消除绝对贫困的同时,提出要巩固脱贫成果、形成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中国减贫治理进入新阶段。从理论上看,深度贫困与相对贫困既先后递进、又相互依存、甚至可以相互转换,治理深度贫困为治理相对贫困提供了制度借鉴,治理相对贫困又可以巩固当前扶贫成果;从实践来看,消除深度贫困与着手解决相对贫困同等重要,必须聚焦打好脱贫攻坚战和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发展和完善脱贫攻坚制度体系,提高减贫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5.
文章认为现阶段中国农村贫困总体上属于长期贫困,分析表明,中国农村长期以来在政治、经济、公共产品供给福利及教育等方面遭受长期的多维的政策性排斥是农村长期贫困形成的深刻根源。消除政策性排斥赋予农民这个群体、特别贫困农民应有的社会权利使他们得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保证公平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农村消除长期贫困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李宗迎 《学理论》2014,(4):37-38
马克思早期已经接触到社会贫困的现实问题,并在社会贫困根源的分析中,阐述了许多经济伦理和制度伦理思想。首先,在《莱茵报》斗争时期,青年马克思开始意识到物质自由与精神自由的关系。其次,马克思从人的价值角度继续探讨物质自由与精神自由的关系,指出了人的经济价值与人道价值的关系。再次,马克思从理性主义的法哲学出发,把社会贫困问题归因于不合理的制度安排,从而开辟了对经济问题进行制度伦理分析的路径。最后,在揭示一定社会关系客观性和根源性的基础上,青年马克思进一步为经济与伦理的结合做了丰富的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7.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非意味着我国贫困问题的彻底终结,后小康时代我国减贫工作将面临重大战略转型,即由整体性消除绝对贫困转向持续性化解相对贫困。聚焦相对贫困治理,是推动我国经济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路向选择,是消减返贫和新致贫风险的现实要求,是破解"精神贫困"与"能力贫困"难题的应有之义,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保障。应以综合协同思路凝聚治理合力,实现贫困治理由"超常规"向"持续性"转型,协同推进贫困治理与区域综合开发及社会保障建设,巩固"扶志扶智"长效机制,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着力化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高校贫困大学生的贫困,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的经济贫困,而是"能力贫困".消除"能力贫困".需要对高校贫困大学生能力建设,以增权的方式来增加和扩大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可执行能力".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城市贫困人群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野 《理论导刊》2007,(2):24-26
城市贫困人群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之一。我国的城市贫困人群主要表现为城市相对贫困人群和绝对贫困人群两种类型。其产生的原因是国有和集体企业职工大量下岗失业、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劳动力配置市场化程度不高、分配制度改革存在缺陷等等。解决城市贫困人群问题的对策,主要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非正规就业、转变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防止贫困的代际传递及有序引导农村富余劳动人口进城务工等。  相似文献   

10.
经济上的窘迫性、能力资源欠缺性、享有社会权利的不足性、社会生活的低层次性、贫困的群体性和集中性以及心理的不稳定性与承受能力的脆弱性,是宁波也是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农民工贫困表现的主要特征.根源主要在于正式制度的障碍和缺陷、非正式规则中软性制度的惯性与束缚以及相关实施、监督机制的不健全.中国城市农民工贫困问题的解决,除了从改革不合理的制度入手,强化制度、非正式制度与实施机制的建设外,还必须在城市给农民工一个尊重和自我尊重的社会空间,全面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20,(9)
《哲学的贫困》作为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之一,它既是一部论战性的著作,也蕴含着丰富的贫困理论。由于马克思和蒲鲁东两者的立场及世界观存在差异,两者对贫困的逻辑形成及解决方式必然不同。马克思的贫困理论既包括其贫困理论的逻辑形成,又蕴含其解决贫困的逻辑理路。马克思贫困理论的逻辑形成离不开其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批判蒲鲁东等一系列经济学家的重要过程以及揭示贫困根源的关键一步。马克思解决贫困的逻辑理路可以概括为批判——揭示——构建。探讨马克思在该书中阐明的贫困理论的逻辑体系,挖掘该书中隐含的深层价值,为更好地看待与解决当代的贫困问题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2.
区域发展中的区域贫困——兼论福利制度的区域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区域发展过程中的贫困现象的考察分析 ,对区域贫困进行了界定并分析了区域贫困产生的经济动因和制度背景。在提出“区域基尼系数”和“区域洛伦茨曲线”的概念后 ,将之作为分析区域贫困的工具 ,并用实证方法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贫困问题 ,且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福利制度的区域安排  相似文献   

13.
国外反贫困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秀 《学理论》2011,(14):73-74
贫困是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发达国家的反贫困措施有建立健全社会福利及社会救助制度、实行区域开发和社会发展政策和实施由政府组织、企业及公益机构具体执行的各种反贫困计划等。发展中国家反贫困的措施有保障基本生活需要、培训和促进就业等。国外反贫困的经验给了我们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关于我国城镇贫困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产生城镇贫困问题 ,主要原因有体制转轨、工资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政府再就业培训与指导缺失或严重不足、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滞后和不健全、城镇贫困者个人禀赋与家庭因素等七个方面。解决城镇贫困问题的基本对策是 :广开就业门路 ,提高社会就业率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调整社会福利政策向贫困者倾斜 ;创新扶贫制度 ;借鉴西方国家城市反贫困经验 ;建立城镇扶贫的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15.
2020年是国家实施扶贫战略的一个分界点。2020年我国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然而,后扶贫时代并不意味着彻底消除了贫困。即便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依然会有贫困人口的存在,后扶贫时代仍会存在相对性、结构性、集中性的贫困问题。针对后扶贫时代的贫困特点,防止贫困人口返贫,应转变减贫思路,将扶贫为主的治理机制转向防贫为主的针对相对贫困的治理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建立健全防止返贫长效监督机制;建立分级预警监测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强化综合社会保障措施,做到应保尽保;加强减贫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为长效减贫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6.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告别短缺经济以后伴随经济的高速增长出现了过剩与失业、丰裕与贫困并存的宏观经济现象。运用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分析我国消费需求不足与丰裕中贫困的内在联系,探讨我国消费需求不足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启动和扩大消费,逐步消除丰裕中贫困,实现经济自主增长的政策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以最低生活保障为主体的城市贫困救助制度,为城市贫困群体提供了最基本的生存保障和发展支援。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存在贫困勘定难题而无法有效甄别出贫困的程度差异和维度差异,城市贫困救助中存在着标准不合理、手段单一、范围狭窄等问题。历史上中国各个朝代在灾荒救助过程中探索并积累了丰富的贫困勘定方法,如保甲法、分层法、以民辨民法、容貌辨别法、公众检举法等,其中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我们解决当代城市社会救助制度面临的贫困勘定难题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于贫困大学生的救治一直以来只是集中在经济救助层面,关怀伦理救助是对贫困大学生救助工作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关怀伦理救助,有利于"中国梦"的顺利实现,弥补了政府长期经济救助的缺失,有利于贫困大学生的道德发展等。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关怀伦理救助,需要从加强制度关怀、加强心理关怀、加强政治思想关怀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9.
本文考察了战后英国国家养老金体制的发展历史和动因。战后贝弗里奇养老金模式隐含了国家养老金贫困问题,撒切尔政府福利紧缩改善了财务状况,但加剧了养老金贫困问题。90年代来,英国工党政府和联合政府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了制度探索,最后通过国家附加养老金固定费率化、养老金个人账户与单一养老金等改革,较好解决了养老金贫困,形成了养老金责任分担机制。我国完善基础养老保险制度应借鉴这些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3,(35)
贫困大学生是我国改革收费制度以后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物质贫困的同时,一定要高度重视他们的心理脱贫。高校辅导员,在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心理贫困的实践中,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将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与大学生心理脱贫相结合,旨在培养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激发和扩大贫困大学生固有的积极精神力量,塑造贫困大学生积极健全的人格,探索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