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以人为本思想中"人"的主体性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添生 《求实》2007,(4):29-32
通过对传统哲学中以人为本思想的“人”的主体性内涵的揭示,以及对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中“人”的主体性意义理解的批判,探讨了以人为本思想中“人”的主体性内涵的现代价值,并提出了在尊重“人”的主体性背景下实现以人为本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执政文化之根基。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经济社会发展动力的重要表征。有什么样的执政党,就有什么样的执政文化。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长期执政的党,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的执政文化建设也必须与时俱进,在形式上体现时代性、民族性,在时空结构上指涉人类性、世界性,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是要充分肯定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和遵循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是当今中国主流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它作为当代中国科学的发展观和执政党新的执政理念,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和人道观念在当代中国的合法转换,这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付出代价的反思而提出的一种理念,这一思想反映和落实到当代中国执政党的实践活动中,主要就是“以民为本”。贯彻“以人为本”是个巨大的实践工程。  相似文献   

5.
赵卿 《世纪桥》2009,(7):81-81,109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全面、科学地阐述了人的本质及其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党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基础,提出了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现代阐释,也体现了我们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是从现实的人出发来确立其历史观的。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赋予了新内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增加了新内容。  相似文献   

7.
坚持以人为本: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新发展新飞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兴林 《学习论坛》2007,23(9):17-20
坚持以人为本,是我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深入探索、不断深化的又一理论成果。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从目的的层次认识社会主义,回到了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价值追求;第三代党中央用明确的语言将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从革命年代的预设理想转变为社会主义的现实课题;新一届党中央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执政理念,回答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以什么为运动的坐标原点,以什么为运动中轴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8.
论"以人为本"的几个前提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宏俊  方彬 《求实》2006,1(8):37-39
理解以人为本,需要明白几个前提性的问题: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现实内涵是什么?其中的“人”是指什么?以人的什么为本?对这些问题的理解,都应该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进行。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是类意义上的人、社会意义上的人,还是个体意义上的人。这种在逻辑上的区分,对我们理解“以人为本”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从人的存在形态看“以人为本”,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且有助于澄清“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以个人为本”等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10.
对"以人为本"的解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以人为本可以从不同层面去解读。有五个主要层面,即生活层面、工作层面、政治层面、人权层面和哲学层面。这些不同层面都是围绕人这个核心,因此,对以人为本中的“人”如何理解是个关键问题。根据唯物史观,以人为本中“人”是具体的人、现实的人,人的主体是人民,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繁荣兴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鲜明主题。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几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文化走出去的前景是光明而令人振奋的。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世情、国情的发展变化,"中国文化走出去"成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理论界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这些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文章在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评析了研究现状及不足之处,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引进来"与"走出去"是对外开放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对外经济合作,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根据我省近年来对外经济合作的现状和特点,"十一五"期间,我省应坚持以培育重点企业为中心,以管理和市场开发为导向,以优势产业为依托的原则,拓展本省企业在境外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以全面提高省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具有新的内容。只有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才能使党永远保持自己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15.
人文精神的理论内涵及其本质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文精神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不同的时代赋予其不同的内涵。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人文精神的建构是一个全新的题目。人文精神是人类在求取自身生存、发展的过程中,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不断实现自身解放的一种自觉的思想信念和文化准则,其本质的规定性表现为:历史精神、文化(科学)精神、理性精神、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16.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实质,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将人置于社会发展的核心地位,在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中,体现出了强烈的实践意义: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人的需要的满足与更新,人的需要是人类从事一切活动的动机,也是社会发展的源泉;人类通过创造活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的需要的满足过程。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学术界广泛深入地研究了江泽民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实现的方式以及该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大理论创新,并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但也有较多分歧。  相似文献   

19.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培养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师资队伍,为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和高素质的人才服务。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五个必由之路”的重要论断深化了我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的“成功密码”。“五个必由之路”是新时代党和人民奋进历程中的宝贵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的行动指南、指引我国国家治理的制度建设方向。深刻领会其逻辑内涵,对把握历史主动、坚定历史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