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8 毫秒
1.
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是庄子一生的心志所在。庄子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认真地、完全地把生命作为一个客观对象从整体上加以考察的思想家。他的生命观包括形下生命和形上生命两个维度。安生顺死、常因自然而不益生的自然生命观和以君子之交淡若水、名缰利锁、穷通在时命为内容和特色的虚己以游世的社会生命观构成了庄子的形下生命观。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为庄子的形上生命观。总之,庄子主要着眼于个体的人类生命,其生命观自始至终都是对个体生命存在的摅怀。  相似文献   

2.
医学的形成发展离不开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追问,中西医都要在各自生命观的指导下维护人类生命健康与治疗疾病。中西医的生命观会受到不同社会背景下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并由此发生矛盾冲突。本文尝试对中西医生命观冲突的原因展开分析,对冲突直至融通的历史进行回顾,对冲突融通的社会价值作出评价,之后找出实践检验和坚持传统与变革相结合的具体原则,正视冲突,寻找融通之处,在冲突变革中构建现代医学新的生命观。  相似文献   

3.
席忍学 《求索》2011,(9):184-186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出现了具有探索色彩的文学流派,文学创作理论和观念随之发生变化。如果说传统现实主义创作以生活体验论为理论指导,那么,具有探索性的寻根文学、第三代诗歌、新写实小说等文学流派则以生命体验论为创作指导思想。陈忠实的文学创作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变化情形。他在总结《白鹿原》的创作经验时,形成了生命体验论创作观。以生命意识观照社会历史和现实人生是陈忠实生命体验论创作观的前提,以民族国家叙事为背景的个人叙事是陈忠实生命体验论创作观的关键,从文化心理结构视角塑造人物是陈忠实生命体验论创作观的灵魂。  相似文献   

4.
漠视自身生命,伤害他人、缺乏公德心、破坏环境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在对待生命问题上出现的错误行为,要纠正这些错误行为,首先就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作为政治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理念,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呢?一、生命教育的内涵要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生命教育,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生命教育。笔者认为,生命教育是对生命关怀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引导  相似文献   

5.
莫文斌 《求索》2008,(5):158-159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漠视生命的事件不断发生,面对这一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高校应该构建以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观为理念指导的高校生命教育系统工程,这样能帮助大学生群体关爱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提升人生境界、实现个体生命价值,追求自身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欧旭理  徐建军 《求索》2012,(7):202-204
先秦儒家的重生观既教人安生立命,又教人立足现世,注重保持生命的延续。本研究借鉴先秦儒家的重生观,提出把教育引向生活,帮助个体体验生命及类生命的存在,建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责任感,进而提高珍爱生命的意识。  相似文献   

7.
生态危机是生命教育的基本背景,人类若要避免各种危机,必须从青年生命教育做起。青年生命教育以生态文明未来建设者的青年为教育对象,是生态文明对教育的需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在我国,近年来努力开展青年生命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对生命的认识、生命观的认识上与生态文明的要求等方面,与预期还存在一定差距,现状还不容乐观。生命教育中应树立"生态人"教育目的观、"天人合一"的生命观、生态道德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幸福观,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应为生命教育创造生态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8.
老子和庄子虽然同为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但前者的生命对象指向了社会人群,后者则为个体生命。在老子,生命的运转和安顿法则只能时时对天地精神亦步亦趋;而庄子的生命观总体上追求一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状态。天地精神是为老、庄生命观的共同祈向。与孔子、孟子视生命只能从属于社会并认生命最终的价值将在社会中得以显现和判定不同,老子和庄子把对生命的哲思延伸至广阔的宇宙自然之中,生命最终的安顿只是遵循自然而然的原则而已。自然,是为老、庄道家生命观的主旨。  相似文献   

9.
胡榕 《中国青年研究》2012,(11):105-108
"生命观"是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是生态意识的核心思想。中国传统思想中对"生命观"有着丰富而深刻的阐述:儒家的"知命畏天"、"仁民爱物",道教的"天人一体"、"顺物自然",佛教的"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等,这些丰富的理论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的挖掘和提升传统思想中"生命观"的内在价值,对于当代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志清  黄振定 《求索》2013,(2):95-98
通过考察和分析,我们发现鲁迅的“中间物”生命哲学思想来源于达尔文的“进化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中道”思想,以及尼采的“超人”生命哲学。借鉴王乾坤和汪晖对鲁迅生命哲学的论述,结合自己的理解,本文试图论证鲁迅的“中间物”生命哲学意义蕴含包括三个方面:有别于“中间”的“中间物”概念,执着现在的生命——时间观,以及对终极的消解与眷顾。同时指出,鲁迅的“中间物”哲学对我们树立正确的语言观、文化观和翻译观有积极意义,更重要的是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生命观和价值观有深刻的当代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