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党的第一、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主要成员的陈云同志,对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学习问题非常重视。早在延安时期,陈云同志就写了《学习是共产党员的责任》一文,对于推动当时全党的学习起了重要作用。之后,陈云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又发表过一系列关于加强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学习的重要讲话和文稿。陈云关于加强党员干部学习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他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一、学习责任论首先,陈云把学习视为共产党员的“责任”。他指出:“我们过去还不曾把学习理论作为党员…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陈云发表《学习是共产党员的责任》一文60周年,在全党深入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的今天,重温陈云的这篇文章,不仅从学习方法上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而且对于促进党内的理论学习,从整体上提高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推动新时期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云对党的学习问题有非常独到和精辟的论述。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堪称我们党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光辉典范。在延安时期,陈云提出"学习是共产党员的责任",并始终如一地践行和倡导。他还反复强调,学习最要紧的是把思想方法搞对头,即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他概括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十五字体会。陈云从不墨守成规,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他总是强调在新的形势下,党员领导干部要学习和接受新的东西。重温陈云关于学习的思考和论述,对我们今天建设学习型政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早在延安时期,陈云就把学习作为共产党员的标准,提出了学习是共产党员的责任的思想。今天,学习陈云论共产党员的学习的重要思想,对于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的建设都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发现陈云在上海早期革命活动中撰写的几篇文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云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今年是陈云诞辰95周年,在此期间,笔者在整理查阅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即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筹备处)长期保藏的有关上海近现代革命文献史料时,欣然发现陈云在上海早期革命活动中撰写的7篇文章。这7篇文章其中有6篇没有被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选编的《陈云文稿选编》和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选编的《陈云文选》收编进去。而这些文章对于我们研究、学习和宣传陈云的早期革命思想的形成,具有…  相似文献   

6.
陈云的全部经济工作围绕两大主题:一是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二是确保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即建立一个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这是陈云的经济价值观。它是陈云经济理论的核心,是陈云全部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确保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是陈云经济工作追求的最终价值目标。深入学习和领会陈云的经济价值观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云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党的思想路线有重要贡献:他把为什么不容易做到和如何才能做到实事求是作为一个专题加以深究缕析,使人们认识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是做到实事求是的一个重要方法;他把能否做到实事求是这一认识论范畴的问题与领导干部是否有民主作风这一政治范畴的问题直接联系起来,使人们认识到决策者鼓励讲、虚心听不同意见,是弄清实事、科学决策的一个重要方法;他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提高到党的具有根本意义的自身建设的高度,使人们认识到把思想方法搞对头,是党内克服分歧、统一思想的一个重要方法。陈云在各个重大历史关头对党中央要特别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的建议,是极富远见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对陈云哲学思想的学习和研究,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毛主席的著作《改造我们的学习》,是一篇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树立正确学风的重要文章。这篇文章既指出了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也从历史上考察和总结了我们党过去在学习和对待马克  相似文献   

9.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纪念陈云同志,就要学习他实事求是的精神。"他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把实事求是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打下扎实的工作基础。我感到,在新形势下弘扬陈云实事求是精神,奋力推进"四个全面",关键是坚持"六观":一是像陈云那样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0.
延安时期陈云的读书生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廖心文 《党的文献》2005,1(3):45-48
陈云在延安时期十分重视读书学习,把读书当作共产党人的责任.他主要阅读三方面的书籍:党的基本理论、经济学和哲学.他对三类哲学著作特别感兴趣:中国古代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毛泽东哲学著作.陈云通过读书学习,总结出五条经验和十五字方针,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1.
12.
李永忠 《党史纵横》2004,(10):21-21
今 年是 邓小 平 百 年 诞辰 ,又值 中 华 人民共 和 国建 国 55 周 年 。 从 报刊 、广 播、电视 、网 络 大 量 的 文 章 节 目 中 ,从 人 们 对 他的 真 切 怀 念 中 ,我 感 到 ,作 为 改 革 开 放 总设计 师 的邓 小平 同 志 ,似 乎 从 来就 没 有 离去,他其 实一 直 就在 我们 中 间。 25 年 的 改 革 开 放 ,使 “中 国 式 ”的 社会主 义 ,从横 向 看,既 不 同于 世 界 别 国;从纵向 看 ,也有 别 于自 己过 去 。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之所 以 成 功 ,我 以为得 力 于总 设计 师 邓 小 平 “做 模 型 ”、“建样板 间 ”的方 法 …  相似文献   

13.
说"诚"道"信"     
"诚",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庸》中说:"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古代的思想家从天地生养万物的自然过程中,看到了天地真实无妄、自强不息的特征,就把这种特征称作"诚",并由此推出人的行为准则:"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宋代理学大师程颐曾提出:"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自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曾国藩也说:"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圣贤之德业,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也.故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此在己之诚也".所有这些都对人的本性、人的价值、人的使命提出崇高的要求,并激发人们用"至诚"的标准来规范自己,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  相似文献   

14.
年轻时,他首创亩产皮棉超百斤纪录,是远近闻明的"棉花刘,离休后,他带领农民科技致富,使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村民们争着抢着让他去讲课搞培训,人们又开始叫他"抢手刘",他就是彰武县离休老干部刘承福.  相似文献   

15.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成为我们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判断标准.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三个代表",解决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不仅对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任务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也成为衡量我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的根本标准.党的两代领导核心,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刻,从不同角度,对当代中国的同一历史性课题--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了判断标准,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一致的,两者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6.
“三个代表”的重大意义和生命力在于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现实问题,对“三个考验”的挑战作出了适时而有力的回答。  相似文献   

17.
“历史周期律”作为反映历史、社会、国家、民族、政党、政权的兴盛衰亡的一种历史现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思考和探索的共同课题。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重温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牢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在我们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要着重把握“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根本要求和历史地位等。为此,需要回答“三个代表”与“两个先锋队”的关系。“两股进步潮流”与“两个先锋队”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没有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五种社会形态”的顺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开始,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19.
认识自我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人正是在“认识你自己”的过程中,才实现了自身的完善与超越。然而在对人自身的认识过程中,形成一种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把人的本质看做先验的或预成的。因此,现代人学思想要排除对人的本质规定,把人看做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人被认为是自由的生成之物,而不是固定的预成之物,于是便实现了对人自身的认识从人的本质维度向人的生成维度和自由维度的哲学转变。  相似文献   

20.
~~“三山计划”与“南进政策”@李海涛 @张成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