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0 毫秒
1.
吴钩 《廉政瞭望》2014,(5):48-48
说到“骂皇帝”,许多人都会想到海瑞。海瑞确实骂得痛快淋漓,直接说嘉靖皇帝“薄于父子”、“薄于君臣”、“薄于夫妇”。有刺激性的是这一句:“盖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不过,别以为只有海瑞才敢这么痛骂皇帝,宋人骂起皇帝来,比海瑞凶得多。  相似文献   

2.
读包拯“家训”有感聂周勇包拯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清官。他一生视清廉为做人做官的根本。所以,在为官的三十年间,包拯对人、对己、对家族亲属都要求极严。为教育家族的后世子孙,他曾写了一则《家训》,刻在石碑上,立在庐州合肥县(今安徽合肥市)...  相似文献   

3.
老六月雪 《党课》2011,(8):102-105
文化海瑞的形象,是中国文化塑造出的典型,其文化形象接近完美,是中国文化中呼唤“清明救世主”的体现。在国人心里,海瑞是正义的化身;在庙堂里,海瑞是神。  相似文献   

4.
第六章 人际关系的世界 邓小平作为领袖人物,一生中接触的人数以万计。 邓小平的女儿邓林说:“不爱串门,不拉关系;除了 几个极个别的老战友、老邻居,他谁家都不去。”但这并 不影响邓小平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邓小平自有他做人处世的原则,有他在人际关系方面的独特魅力。 表里如一,言行如一,始终如一 邓小平表里如一,言行如一,始终如一。这在对待他的“上级” 毛泽东问题上表现得很鲜明。 在中国历史上,看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态度特别是对“大人物”的态度,往往看他对另一个人生前身后的评价有什么不同,是“鞭尸”还是始终如一,由此判断一个人的品质。 毛泽东在上世纪50年代末号召学习海瑞精神时说,海瑞敢于进陈,不怕杀头,他被关到监牢里,但当海瑞听说嘉靖皇帝去世时,抱头大哭。这说明海瑞对嘉靖皇帝始终如一。毛泽东对海瑞这一点特别推崇,他号召学习海瑞精神。在毛泽东生前,邓小平对他十分尊敬。他关心毛泽东,尊重毛泽东,是毛泽东的优秀学生和得力部下。  相似文献   

5.
陈克鑫辑 《湘潮》2012,(9):46-47
古代清官“治家”的智慧。南北朝时期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诗人、文学家颜之推以“家训”展志,规范子孙,恐遭“败德”之患。《颜氏家训》直接开后世家训的先河。《序致第一》开宗明义,“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必须“轨物范世”、“整齐门内”、“提撕子孙”。其内容涵盖教子、治家、风操、名实、省事等内容。  相似文献   

6.
《党课》2011,(17):80-80
海瑞是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一生刚正不阿。在老百姓当中流传着这样一段称颂他的歌谣:“海刚峰,不怕死,不要钱,不吐刚茹柔,真是铮铮一汉子!”“不吐刚茹柔”,意思是不吐出硬的、吃下软的,高度评价了海瑞不吃软怕硬的硬骨头精神。  相似文献   

7.
在振风肃纪、奖廉肃贪方面,古代有作为的政治家给我们留下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做法。其中,最堪称道是海瑞的“督抚条约”和林则徐的“传牌稿”、“关防示稿”。1569年,海瑞巡抚应天十府,上任不久,把他在淳安、兴国当县令时所订的条约,加以润色加工,制订了“督抚条约”35条,接着又订了“续行条约册式”9条,作为前者的补充。  相似文献   

8.
正明代海瑞,据《明史》记载:“秉刚劲之性,憨直自遂,盖可希风汉汲黯、宋包拯,苦节自励,诚为人所难能。”他一生清贫如洗,至死仅余十余两银子,竟不足以支付丧葬之费,虽穷困至此,海瑞却坚决不触碰法律的底线。海瑞坎坷一生,仕途波折,唯有对法律的信仰从未改变过。在海瑞眼里,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升官发财与他没半点干系。  相似文献   

9.
是谁造就了“海怪物” 把海瑞变成“海怪物”的,不是别人,正是他崇拜的太祖朱元璋。  相似文献   

10.
春联起源     
赵小平 《共产党人》2008,(24):44-44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形式,对联俗称“对子”,又叫“楹联”、“楹帖”、“联语”等,因其构成形式是上下两联相对,由此而得名。  相似文献   

11.
自古以来,有不少名人将自己勤奋读书的思想情趣写成对联,用以自勉或勉励别人,富有哲理,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宋代苏东坡青年时自以为已无书不读,便自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老翁指点,就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宋代诗人陆游,以书为伴,将书斋取名“书巢”,并自题一联:“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咸丰年间学者王文韵在自己“补读庐”书斋手书一联:“好山水游,其人多寿;有诗书气,生子必才。”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不能割断 ,研究毛泽东早年的成长历程 ,不可脱离其生活的家族文化背景。走近韶山毛氏宗祠门首 ,“注经世业 ,捧檄家声”的对联赫然入目。这副对联寄托了纯朴的毛家人以诗书振家声的辉煌梦想。毛氏家族自明朝初年落籍韶山后 ,便一直恪守“家有藏书郭有田”、“秀者读而朴者耕”的生活信条 ,在力田谋生的同时注重家族子弟的教育。到明末清初 ,家族出现了以毛凤仪、毛凤来、毛朝颖、毛朝颂为代表的一批“邑生” ,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秀才。这对于僻处韶山冲的毛氏家族来说 ,是值得骄傲的事情。他们的求学事迹和奖励后学的精神对家族的文化发…  相似文献   

13.
<正>家训:勤俭苦、孝忠礼自打2013年1月28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我家如何过大年、行大礼,把传统的“压岁钱”通过我老伴亲手缝制的绣球和福袋,寄给远在韩国读研究生的小孙女的专访节目后,我们家就出名了。让我和家人最感欣慰和意想不到的是,多年分散在天南地北的8个兄弟姐  相似文献   

14.
古代官场像海瑞这样德才兼备、勤绩双全、肝胆俱在的官员不多,按理说此等模范官员应当发光发热,怎么也不至于让他发出“这等世界究竟做成甚事业”的感叹。可如果说海瑞升官升不上,这话也是不准确的。他的官运不好也不坏,虽然宦途坎坷沉浮,至少也升到了右佥都御史,正四品。  相似文献   

15.
假日逛书店,在“贵州五之堂库存图书流通中心”内见到一副颇有意思的对联,上联是“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下联为“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天下要做的好事多得很,为什么要把读书称为第一件好事呢?笔者伫立在对联前,沉浸在书香四溢的店堂里,让思绪追随读书这第一件好事去寻觅,去思索,去发问……记得著名经济学吴敬琏先生在《这是一个需要读书的时代》一文中有言:“一个崇尚读书的民族是理性的、优秀的;一个崇尚读书的社会是健康的、充满生机和希望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进行史就是一部读书史:人类文明,正是靠着书才得以传承、繁衍、光大。”…  相似文献   

16.
许然 《廉政瞭望》2023,(7):59-60
<正>“通过学习三苏廉政文化、家风家训文化精髓,我们切实感受和学习三苏父子勤政为民、廉政惠民的廉政作风。”日前,眉山市彭山区组织党员干部到三苏廉政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感悟三苏“功废于贪,行成于廉”的廉政文化精髓,提高廉洁自律意识。作为四川省廉洁文化基地,三苏祠里陈列的家训家风,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  相似文献   

17.
读方悟同志的《毛泽东的对联艺术》(见本刊1995年第9期),颇受教益,略觉不足的是对几幅对联的史实介绍似有误,兹略作补正。  相似文献   

18.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它既有书法语言的艺术美,又有对仗、节奏的音乐美,尤其是那种同志友朋间“自题”、“题赠”的对联,每每包含着关于生活、学习和斗争的哲理,这些格言警句式的对联,往往会使你在欣赏之余,得到某种教育和启发。  相似文献   

19.
宋兵 《学习导报》2012,(12):46-46
清代江苏学者朱柏庐所著《治家格言》,从旧时代的道德观出发,规劝人们安分守己、修身养性,被后人称作“朱子家训”,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20.
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发扬优良传统是每个公民、每个家庭的义务和责任。培育优良的家教、家风是传承文化的基础,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立好家规、树好家风、传好家训,做品行端正、讲规守矩、廉政勤政的“继承者”“守护者”“传播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