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人类的发展始中,人们由最初对死亡的恐惧发展为今天能积极主动的规范死亡,由此也反应了人们对生命的保护。在现实生活中,"安乐死"这一社会问题应时代要求而产生。本文主要将由生命权看待安乐死,通过对两者的认识,认为安乐死合法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建议尽快立法,以保护生命权使安乐死纳入法律规范中。  相似文献   

2.
李倩 《北方法学》2017,11(5):61-71
安乐死在中国是否可以允许,是法律界和伦理界一直争论的话题。主流观点是否定实施安乐死,认为安乐死是以协助的方式终结他人生命,侵害了病人享有的生命权和健康权,应该按照故意杀人罪来承担刑事责任。但是司法实践中层出不穷的疑似安乐死案件,是不能简单地根据故意杀人罪来定案的。德国刑事司法实践将安乐死分为"中断医疗型"安乐死、主动直接安乐死、间接安乐死,继而区分何种安乐死是法律允许的,何种安乐死应该绝对禁止。从刑法教义学角度出发,病人的同意、代理人的意见、法庭的许可都可以作为排除犯罪性事由在安乐死案件中影响行为违法性的认定。  相似文献   

3.
王玮 《法制与社会》2014,(14):281+283
安乐死已成为一个世界瞩目的热门话题,国内外纷纷对其合法化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由于安乐死涉及到人的生命权,因此只有找到支持安乐死合法化的法律基础,才可以在这场争论中找到立足之地。只有采取合适有效的方法找到安乐死合法化的依据及其发展路径,才能更好的解决安乐死问题,才能更加利于实现个人对生命权的诉求,更加有利于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4.
正近些年,安乐死问题一直是法学界、医学界、伦理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出于对人类生命权的尊重,尽管有部分国家认可安乐死的合法化,但总体而言,多数国家对安乐死,特别是积极安乐死持审慎态度。对于消极安乐死,是否可以依据推定而非明示的承诺,认定安乐死的合法效力,则存在探讨的空间。本文结合德国联邦最高法院1994年审理的一桩安乐死案件(刑一庭1994年第357号)来探讨推定承诺与消极安乐死的相关问题。一、基本案情[1]70岁的伊斯由于心脏停搏不可逆地严重伤及了  相似文献   

5.
安乐死作为一个涉及医学、法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的复杂的社会问题备受争议。同时安乐死问题一直被司法界和法学理论界争议不休。而在当今世界,人权受到空前的尊重,生命权作为人类最基奉、最重要的人权,理所当然受到重视。生命权与安乐死的关系的调和成为安乐死合法化的关键。本文从生命权角度分析和探讨了安乐死问题,并且论证了安乐死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6.
郑莉芳 《河北法学》2006,24(3):99-104
"生命权不可承诺"的传统刑法观点与目前现实中出现的越来越复杂的生命权承诺现象之间形成了立法与现实的冲突.立足于特殊的生命权承诺的现实情形,借鉴西方的被害人承诺行为理论,通过法理剖析、立法考察得出应当建立生命权承诺的立法反应机制的结论.以此为基础,初步分析了特殊的生命权承诺的本质和相关的限制条件,认为特殊的生命权承诺在符合限制条件下可以成为正当行为.  相似文献   

7.
安乐死历史的回顾安乐死《辞海》解释为"现代医疗条件下患不治之症的病人,真诚要求医师为解除其不堪忍受的痛苦而采取提前结束其生命的措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解释为"指十分痛苦的不治之症或身体机能完全失调的情况下的自愿死亡。"安乐死(euthansia)源自希腊文,由安逸(eu)和死(thantos)两个词素构成,原意是无痛地仁慈地处死,后来被扩大应用为无痛苦地死去(故安乐死又译为无痛苦致死)。关于安乐死在道德上是可以允许的意见可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斯多葛派等思想家、政治家。而在传统的基督教信条中却是受到抵制的,因为有人认为安乐死包括在第六条戒律的谋杀  相似文献   

8.
当今时代人权受到空前的尊重,更好地实现人权已成为世界潮流。而生命权是人权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因此,世界各国对人的生命权保护十分重视。然而近些年来,生命权的传统观念越来越受到安乐死的冲击和挑战。安乐死,作为对生命的一种特殊结束方式,到底是对生命权的尊重还是亵渎呢?  相似文献   

9.
安乐死从一开始出现就一直备受争议。随着人类社会的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人类的死亡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对待安乐死已从过去的禁止、反对,逐步转变为立法管理。安乐死涉及伦理学、医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牵涉医生、病人、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关系,在我国由于安乐死在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合法化,一些医院或绝症患者只能采取"自然死亡法"即停止治疗,这实质上就是采取消极安乐死,而此举并不受反对,但对患者造成了痛苦与折磨,对社会和亲属造成了经济和精神上的负担。现代文明社会应尊重患者的生命权与个人选择自由,对患者以临终关怀。安乐死有其法理上的立法依据,安乐死的实施从刑法角度分析也是不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法律不应回避安乐死,安乐死应该有自己合法的地位。本文拟从安乐死的立法建议,安乐死的立法设想,安乐死的形式和实施方法,安乐死的实施程序,以及安乐死的法律责任等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民法的生命权出发,总结出人们对生命权的支配是人们可以选择结束自己痛苦生命的最大原因。如果安乐死合法化了,那它作为人类一种生死攸关的权利就必须制定严格的适用标准。只有这样,安乐死才能真正为人类的利益造福。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生命权入手,认为安乐死是一个有关人类生命权利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死亡权属于生命权的一部分,人类有权选择死亡,并从哲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及现代医学等方面进行论证安乐死合法化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安乐死的宪法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安乐死是困扰人类的一个道德和法律难题,是一个多学科研究的问题。从宪法学的角度来看,安乐死主要涉及到:病人的生命权与人性尊严的竞合、病人是否具有死亡权或者能否放弃自己所享有的基本权利、病人的个人自决权与国家对基本权利的保护义务及其冲突三个问题。如果解决宪法学上的这三个问题,将为其他学科具体构建安乐死制度提供理论上的论证资源。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生命权入手,认为安乐死是一个有关人类生命权利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死亡权属于生命权的一部分,人类有权选择死亡,并从哲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及现代医学等方面进行论证安乐死合法化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关于安乐死问题学者多是从哲学、宗教、伦理、医学等诸方面进行研究,而较少从民法基本理论角度进行分析。本文拟尝试以法益分析的方法从民法学之生命权和人格尊严权角度对安乐死做一初步考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选择安乐死是自然人的一项天然权利,应给安乐死合法地位。  相似文献   

15.
王锴 《证据科学》2006,13(2):92-97
安乐死是困扰人类的一个道德和法律难题,是一个多学科研究的问题.从宪法学的角度来看,安乐死主要涉及到:病人的生命权与人性尊严的竞合、病人是否具有死亡权或者能否放弃自己所享有的基本权利、病人的个人自决权与国家对基本权利的保护义务及其冲突三个问题.如果解决宪法学上的这三个问题,将为其他学科具体构建安乐死制度提供理论上的论证资源.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安乐死问题,力求从伦理、法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就安乐死纷争的焦点:生命权与自由进行分析,并结合社会学提出反对安乐死的主张。  相似文献   

17.
安乐死是困扰人类的一个道德和法律难题,是一个多学科研究的问题,已成为一个世界瞩目的热门话题。从宪法学的角度来看,安乐死主要涉及到:病人的生命权与人性尊严的竞合、病人是否具有死亡权或者能否放弃自己所享有的基本权利、病人的个人自决权与国家对基本权利的保护义务及其冲突这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安乐死与生命权保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乐死一直是一个颇受争议又充满魅力的话题。多年来,无数的学者从伦理,医学,法学等各种角度去探讨安乐死,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而在二战以后,随着《世界人权公约》及各种人权公约的签署,人们对人权的认识日益深化。围绕生命权的若干问题争论不断,生的权利和死的权利在安乐死这一现象中,体现得非常明显。笔者试图从生命权的角度去探讨安乐死,以及我们应该持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安乐死与公民生命权的保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安乐死是一个争议已久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理论界和司法界。长期以来,安乐死与公民生命权的保障存在着冲突与矛盾。但安乐死的合法化作为一种价值选择的趋势,已逐渐为各国人们所接受。本文通过对安乐死的国内外立法历程、合法性争论和安乐死合法化的精神探源以及对安乐死的刑事法律分析等几个方面的分析和论证后,认为我国在安乐死与公民生命权保障的关系处理上应制定相关法律,使之有法可依,但实行的时机并不成熟,尚需缓行,更要有严格的限制  相似文献   

20.
我们有死的权利吗——对安乐死争论的法理学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安乐死历来是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有关安乐死的争论除在哲学、伦理学、医学等领域展开外,法学界对安乐死应否合法化问题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不同的观点。本文通过对安乐死合法化纷争的分析,以自由理论为基点探讨了安乐死中的生命权和个人自由问题,并结合社会有机体理论提出反对安乐死合法化的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