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0年10月5日,冰心老人90周岁诞辰时妙语: “我现在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文学界除了俞平伯比我大,别人都比不上我喽。……”意想不到,10天后,俞先生在北京病逝。 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心,在俞先生生前,先后出版俞著三种,即:《论诗词曲杂著》、《俞平伯论红楼梦》、《俞平伯散文杂论编》。这使俞先生无任欣慰,  相似文献   

2.
多面俞平伯     
汪修荣 《各界》2022,(2):78-82
"五四"时期可以说是俞平伯一生中思想最积极、最进步的时期.这时的他积极参加各种进步活动,非常活跃.1919年,影响力仅次于《新青年》的杂志《新潮》创刊,俞平伯即是发起人之一.俞平伯虽然是以新诗和散文登上现代文坛的,但后来真正出名的却是其红学研究.终其一生,俞平伯似乎并没有走出红学家的圈子.  相似文献   

3.
王正康 《侨园》2016,(4):34-36
正根据笔者多年的研究,我认为《红楼梦》(特指《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原创者是洪昇。我的理由如下:《红楼梦》是放大了的《长生殿》《长生殿》与《红楼梦》描写爱情发展过程和悲剧结局一致,男女两个主人公性格特征一致,写梦写幻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一致。杭州土默热红学研究院姬健康、聂桥两位研究员从主题、故事、形象、用词、用典等多方面发掘比较,把《长生殿》与《红楼  相似文献   

4.
朱自清于一九二八年为俞平伯散文集《燕知草》作序,说了这样的话:“近来有人和我论起平伯,说他的性情行径,有些象明朝人。我知道所谓‘明朝人’,是指明末张岱、王思任等一派名士而言。……他们的文字,正如其人,有着‘洒脱’的气息。”朱自清从俞平伯早年所写《梦游》等散文,有明末文士气息,又从俞平伯热心于点校、出版《陶庵梦忆》,认为可以从中知道人们议论的缘由。不过朱自清又指出:“平伯并不曾着意去模仿那些名士,只是习性有些相近,便尔暗合罢了。”关于俞平伯先生的为人澹泊、  相似文献   

5.
时常浩 《侨园》2014,(7):43-43
时常浩,老先生今年已81岁高龄,他从年轻时就开始迷恋《红楼梦》,并从此研究不辍(本刊上期曾专门介绍过他),如今,他对《红楼梦》中的多数诗句倒背如流,他对《红楼梦》的研究多有独家见解,并且经常为当地的老干部和"红学"爱好者讲课。目前,时常浩老先生是辽阳县《红楼梦》研究会的会长,他不顾年事已高,每天继续研究,到处传播有关研究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6.
孙大光 《侨园》2015,(1):27-29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历来是人们读之不倦的不朽之作。但几百年来,围绕《红楼梦》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争论的焦点不外乎其作者是谁?小说里讲的到底是什么朝代的人和事?等等。国内以民国胡适为首的"考证派"或"新红学派"的观点一直是国内研究《红楼梦》的主流观点。当然,在研究《红楼梦》的队伍里,也不乏"门派之见",各说各的理。但记者去年12月初,在鞍山采访退休干部俎永湘时,却惊人地发现他研究《红楼梦》几十年的成果,竟然完全"颠覆"了当今中国研究《红楼梦》的权威观点——  相似文献   

7.
刘洪伟 《侨园》2015,(Z1):95
历史上,毛泽东酷爱《红楼梦》是出了名的。何以见得?请看以下几件事——他经常谈及《红楼梦》可以说毛泽东从少年时代就爱上了《红楼梦》。毛岸青、邵华合著的《回忆爸爸勤奋读书和练习书法》一文中说:"《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聊斋志异》等古典小说,爸爸在少年时代就看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丰富,毛泽东不但喜欢读《红楼梦》,而且有较高深的认识。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就向贺子珍谈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艺术成就非凡,世人皆知,毋庸赘述。然而正象人的出名会招来某些麻烦一样,《红楼梦》也逃不脱盛名之累。自然,这麻烦怪不着也碍不着九泉之下的曹雪芹,纯粹是后人自作多情。何以见得?试举数例以说明: 《红楼梦》研究硕果累累,评价其成就是专家们的事。然而,近来某些考证文章却有点让人皱眉。如有的异想天开,考证出《红楼梦》是李鸿  相似文献   

9.
新鲜观点 一鸣惊人 俎永湘今年已经71岁了.但老人精神矍铄,思路清晰.他告诉记者,他出身河北省乐亭县一个世代书香、酷爱《红楼梦》的家庭.他毕业于辽宁大学,1964年参军,1987年转业到鞍山,2004年退休,现在是辽宁作家协会会员、鞍山社科院红楼梦研究所所长.俎永湘可谓是一个学者型的干部,他身在官场却始终研究《红楼梦》不懈.他说,他的祖父辈的家都有《石头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手抄本,他从1956年开始读《红楼梦》,至今读多少遍已记不清了.40多年,他读红楼,研究红楼,查资料,访专家,到处调查研究,终于在2007年出版了120万字的研究成果《红楼梦砧解》.  相似文献   

10.
时常浩 《侨园》2014,(11):35-35
《红楼梦》一问世,就以它特有的文学价值和惊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读者成为"红学"迷。至嘉庆年间就出现"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的社会文风。到20世纪前后,一大批名人、学者对《红楼梦》都做出了特殊评价。王国维称《红楼梦》为"宇宙一大著述";鲁迅称《红楼梦》写出了"真的人";清末著名诗人黄遵宪预言《红楼梦》乃开天辟地从古到今第一部好小说,"可与日月争光,万古不磨";周汝昌等人认为《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11.
万德华 《侨园》2014,(12):61-61
辽阳县红学会始建于2011年。为什么要建立红学会呢?因为《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一部古典小说,并且作者曹雪芹的祖籍就在辽阳县,这是辽阳县的荣誉。如果辽阳县人不珍惜这个荣誉,不去学习研究《红楼梦》,那确实是一个遗憾的事情。毛泽东曾说过:"不学《红楼梦》不是一个中国人。"所以我们不学《红楼梦》何谈中国文化?身边的文化都不过问,何谈对中国文化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5,(15)
《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首,其蕴含的文化内容一直是史学家与文学家所研究的经典。从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策略角度出发,对比由杨宪益与霍克斯所译的两版《红楼梦》,探讨这两种策略在标题,成语,俗语和诗句翻译中何者更适用,也有助于揭示《红楼梦》中用言的深刻含义。  相似文献   

13.
时常浩 《侨园》2015,(Z1):66-67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关于它的主题思想至今仍有不同说法。但经笔者研究认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理想追求阐释得很清楚:即"改天换制"就是《红楼梦》的主题。"改天",就是彻底改变当时的封建社会国朝;"换制",即彻底抛弃当时封建社会的一切国体、政体、政治、经济、文化、法规、婚姻制度……这和过去提出的"政治历史主题说、爱情主题说、封建家族衰亡史说、封建社会青年女性普遍悲剧说、反封建主义说、贾宝玉叛逆道路说、封建阶级子孙不肖后继无人说、影射  相似文献   

14.
冯凌宇 《学理论》2009,(27):246-247
曹雪芹虽然不是修辞学家,但其倾毕生心血创作的《红楼梦》却随处可见关于言意观的精辟见解。本文从“内诚”与立意;重视词藻,强调新雅以及不避老题,倡翻新意三个方面入手,对曹雪芹散见于《红楼梦》有关章节的言意观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分析,认为《红楼梦》在修辞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做到了极好的结合,曹雪芹也通过《红楼梦》真正做到了“随意所之”,出语自然,“喜则以文为戏,悲则以言志痛。”  相似文献   

15.
潘光熙 《侨园》2015,(Z1):68-69
当《红楼梦与辽阳》、《再悟红楼》还是初稿时我就有幸拜读了这部力作(上下集),此书正式出版发行,为辽阳增加了喜庆。这部由辽阳市红学会会长刘洪伟先生精心雕琢的作品,充分挖掘了辽阳市与《红楼梦》相关的历史资料,细致入微地剖析了《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与辽阳文化的历史渊源,多方位阐述了辽阳文化对曹雪芹先生的影响。是对红学智慧、语言、趣味、博大精深内涵的深刻解读,是奉献给红学爱好者打开《红楼梦》知识宝  相似文献   

16.
《党政论坛》2014,(6):6-7
《红楼梦》是毛泽东一辈子都在反复阅读的一部书。他曾给予《红楼梦》很高评价,认为“中国小说,艺术性、思想性最高的,还是《红楼梦》”。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中,谈到中国和外国的差距,毛泽东不经意间说了一句话:“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  相似文献   

17.
周黎岩 《学理论》2009,(30):234-235
《红楼梦》是一杯芳醇甘洌的艺术美酒,沁人心脾;《红楼梦》是一朵永不凋零的艺术奇葩,芳香四溢。《红楼梦》三字是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既全面隐括着原书主旨,又高雅脱俗,情趣典雅,较之其他书名要高出一筹。  相似文献   

18.
李铁 《侨园》2013,(5):40-41
<正>《红楼梦》一书开卷就写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首诗说出了红楼梦作者的心声。《红楼梦》里面有个老先生叫甄士隐,作者到底隐去了哪些真事?还有个当官的叫贾雨村,作者到底存了哪些假语?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是贾家的四个年纪相仿的女孩子,专家说其意味着"原应叹息",那么,作者又在叹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9.
李国梁 1931年生,省委党校原党委书记。现任黑龙江省社科联兼职副主席、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黑龙江省《红楼梦》学会理事长、黑龙江省党建学会、党史学  相似文献   

20.
苏珊  孙大光 《侨园》2014,(5):20-21
"自古辽阳多豪杰,如今更出‘红楼学'。八旬老翁堪奇才,半生‘研红'终不别。"这是记者有感而发的"胡诌之作"。尽管如此,终不能表达对这位研究《红楼梦》长达60多年的81岁老人的敬佩。他就是时常浩,现任辽宁省辽阳市辽阳县红楼梦研究学会会长。事先经辽阳县作家协会作家苏珊的介绍,记者得知这位民间老人研究《红楼梦》已经到了"痴迷"程度,而且成果颇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