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贺,这位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短促、匆忙27年的生命之旅中,以才华横溢的诗笔在众星璀灿的诗国,构筑了一个从属于自己的瑰奇诡异、多姿多采的艺术世界。本文试图从审美意象的角度,通过对其诗歌审美意象的类型、构成方式的分析,以求进一步探究、领会“长吉体”瑰诡奇峭诗风的神髓。  相似文献   

2.
在特定的审美趣味模式影响下,当代青年的审美心理指向具有审美的变动感型特征、对审美对象类人本质的审美欲求特征、对审美活动的新文化象征意识的肯定特征.这些已然反映出,当代青年的审美心理建设与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其审美趣味方面的问题.我们可以当代青年审美趣味的自组织过程,来探讨其审美心理的修整(建设与发展)问题.所谓"自组织",在这里是指当代青年审美趣味内部各个变量之间自动发生、无需审美趣味以外的力量加以干预的组织过程.当代青年的审美趣味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它的内部集合着各个层次的变量,如主体的社会意识、价值观、定向性审美心理、审美心境等.因此,当代青年的审美趣味可以  相似文献   

3.
佛教一、佛教的产生、发展阶段和传播路线佛教产生于印度。其发展一般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三个阶段。1、佛教的产生与原始佛教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乔达摩(即释迦牟尼),是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提罗拉科特附近)净饭王的...  相似文献   

4.
刘卫平 《前沿》2008,(9):78-81
苏州古典园林精妙绝伦,将建筑、山水、花木高度融合,化自然与人和谐统一,借助诗文绘画进行审美点化,创造出融多种意象群的“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既是诗意栖居的地方,又是隐逸文化的中心。本文试从造园立意的文字隐逸审美意象、建筑陈设隐逸文化审美意象、山水隐逸文化审美意象、植物隐逸文化审美意象分析入手阐述苏州古典园林中蕴涵的深厚的中国传统隐逸文化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5.
作为宗教话语的一种重要表达形态,武当道教图式语言创造出的独具特色的审美范式给人们以强烈的宗教情绪化感召,为道教理念赋予了视觉化的想象,对道教精神起着巨大的诠释作用。它历经世代的磨砺开创了一种独特的美学范式,同时它还体现着中国人的审美神态,是华夏族的艺术瑰宝和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6.
化金莲 《前沿》2003,(12):147-148
本文从理论的一个侧面 ,论述了在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中 ,弘扬中华民族人文精神 ,重视和加强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阐明了二者之间的联系 ,并对如何提高审美教育的质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彭红卫 《理论月刊》2004,(7):131-133
马致远的《汉宫秋》以汉元帝的命运悲剧为中心,依托孤雁意象,演绎了元代知识分子乃至古代知识分子在进与退、出与处、归与不归的途中进退失据,无法驾驭自己生命之舟,注定漂泊无依的宿命。作为抒情性文本,社会悲剧构成了它的表层意蕴,它以民族意识,社会批判,爱情悲剧为中心,显示了作品的客观意义。而命运悲剧构成了它的深层意蕴,显示了作者的主观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8.
吴雪伶 《前沿》2011,(8):166-169
唐代宫怨诗在意象选择上有其鲜明的特征,镜、萤、更漏、团扇等是最常用的意象,长门宫、长信宫等也是较常出现的。这些意象组成了特殊的意象群体,它们在诗中的相互组合起到了表达情感、渲染氛围和刻画人物的作用,体现了唐代宫怨诗的艺术魅力,也折射了唐人特定的情感模式与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的审美趣味是指青少年从一定的审美需要出发对各种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主观情趣、态度、兴味和追求.它在青少年的审美实践中形成,其变化、发展必然与社会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化迅速,青少年的审美趣味随之也发生很大变化.本文分三个阶段对这一变化进行了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对青少年审美趣味变迁的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 ,民族风情的审美往往与悟道联系在一起。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审美者只有超越感性知性 ,并敞亮心灵的第三层面 ,才能领会美。旅游者在进行旅游活动时 ,面对民族风情产生的审美观照 ,往往是源于旅游目的地中所见所闻所感而产生的强烈情感体验。用西方哲人柏拉图的话说就是“灵魂遍体沸腾跳动”和一种“惊喜不能自制”  相似文献   

11.
中国看相、算命的迷信习俗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孔子三朝记》说,“尧取人以状,舜取人以色,文王取人以度。”将看相的习俗上溯到尧舜之时,固然属于茫然不可稽考的传说。但从信史来看,《春秋左氏传·文元年》中载有在公  相似文献   

12.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时期,而近体诗又是唐三百年来最擅场的一种诗歌形式。可以说,没有“近体诗”这朵艺术之花,就没有唐代万紫千红的诗国。如所周知,唐初四杰在齐、梁声律理论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扬弃了“文多拘忌,失其真美”的形式主义诗风,继承和发展了它的粘式律,构成了完整的五言近体诗的格律体系,使之逐渐趋于统一和定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中的三个概念,意象、意境和境界三者之间的关系微妙而复杂,体现了一种历史的延续和演变。意象倾向于客观而明晰的物象,意境扩展为意象之外的虚灵,境界扩大为对作品和人生价值高低的评判。三者的发展体现出由简单到丰富的内在逻辑,但三者又统一于"道"和"气"这一层面。  相似文献   

14.
黄斌  黄铮 《桂海论丛》2006,22(2):92-94
唐代桂林山水诗对桂林山水旅游审美而言,其独特的作用在于体现了桂林山水旅游审美自觉化的发轫,使桂林第一次以旅游胜地的姿态出现于人们的视野之中,对桂林旅游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试论西王母与道教、彝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华 《贵州民族研究》2002,22(4):106-110
本篇文章在广泛收集道教和彝族文化资料基础上 ,论证了西王母作为彝族先民古羌人的始祖母 ,与彝族文化的渊源关系 ,同时论证了西王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其逐渐为中原文化所吸收 ,特别是为道教吸收后 ,道教赋予了西王母新的形象和内容 ,并成为道教女仙之首。文章认为作为彝族先民古羌人的西王母不仅丰富了道教的内容 ,同时道教作为一种精神纽带 ,也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诗学中的"想"与"因"结合的诗学观,不仅为诗歌创作、鉴赏和文学批评提供借鉴,而且也可作为汉诗英译的研究视角。本文从宇文所安英译王维诗的"译画入诗"、"译禅入诗"和"译典入诗"三个方面,探讨了诗歌画境中的动态性、静态性和光线色彩的和谐性在翻译中的摹写和润饰作用,分析了禅宗审美意境翻译中的"无我之境"、情景交织中的意境翻译的动感、声情意象翻译的乐感,总结了典故翻译的文化交互性,指出了宇文所安的翻译艺术的再现性重于表现性。  相似文献   

17.
孙大鹏  章峥 《求索》2006,(6):154-156
哲学与艺术都是人类社会智慧的结晶。但是,一个是缜密重理性,一个是细腻重情感,两者完全不在一个范畴。然而,哲学与艺术却都能超越国界、语言和肤色的羁绊,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因此,在它们内部一定具有某些共同点和必然联系。本文从纵横两个方面对艺术与哲学的关系进行梳理,指出哲学与艺术拥有共同的主题、方法和风格,并处处彰显示了哲学与艺术的和谐基础与特性———互补、共存,并因此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张尚仁 《岭南学刊》2007,(2):117-120
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中,道家、道教的生命力不在政治上维护封建统治,而是在文化上具有中华民族的深厚基础。道家、道教中隐含的中华民族文化精髓是尊重自然、关爱生命与和谐宽容。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界定美的定义的基础上,探讨了美的本源或审美的根据问题:按照客观性递减或主观性递增的序列,似乎可以列举出反映说、刺激说、唤醒说、投射说四种。美的本质是差异中的统一和统一中的差异。审美具有非功利性、综合性、主客体的和谐性和融合性、不可计量性、审美的基础或标准的可变性。  相似文献   

20.
5月18日上午,自治区人民政府举行隆重受捐仪式,受中央政府驻澳门联络办公室委托,内蒙古党委统战部、内蒙古海外联谊会代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祺先生向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和战斗在抗击“非典”一线的医护人员转赠题诗一首;代全国政协常委、澳门博彩股份有限公司行政总裁何鸿先生向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捐赠防治“非典”专款100万澳门元。内蒙古海外联谊会副会长、自治区政协常委、澳门康达投资公司董事长谭百业先生,内蒙古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自治区政协委员、澳门超世纪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行政总裁许文曲先生,内蒙古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自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