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我国城市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选择到城市去务工,对城市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自己也从其中获益很多.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同时造成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妇女,很多留守儿童的教育权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教育缺失的现象比较严重.为此,我将要在本文中中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保护缺失问题进行探究,希望对促进我国农村事业的发... 相似文献
2.
3.
4.
乡村振兴注重权利的保护,对于保障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具有根本意义.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许多农民工进城务工而子女留在家乡,因此出现了一批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因为父母监护的不足以及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相对匮乏,这些因素的叠加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不佳.在对湘西地区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的保... 相似文献
5.
6.
近年来,关于未成年人权益侵害问题的报道在逐渐增多,其中留守儿童权益保障问题也不断得到关注.目前,比较突出的难以保障的权益表现为人身权、受教育权和受监护权方面.留守儿童的权益要得到保障,需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体系制度,充分发挥学校、社会等各方主体的作用,通过法治宣传教育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关爱留守...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及其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单一的农村务农经济已经无法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开始向周边城市流动集中,随着人口的城市化流动,不可避免地就产生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群体。由于缺乏监护人有效的关爱,留守儿童群体的各种权益无法得到保障,例如,受教育权、人身权等权利都在不同程度受到损害,毫无疑问,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城镇化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社会性问题,因此,本文拟从界定留守儿童的概念以及结合当前的相关数据,分析留守儿童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法益保障方面提出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留守儿童犯罪预防对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留守儿童犯罪的高发态势,主要呈现出低龄化、低学历、团伙化,以实施侵财类行为为主,极端恶性暴力案件增多等特征。这主要是由家庭监护和家庭教育全面失守,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学校教育功能不强,儿童利益最大化理念缺乏刚性和操作性国家监护理念和制度尚未形成等原因所致。目前,我国留守儿童犯罪预防存在诸多难点,主要体现在一般预防层面的留守儿童犯罪预防的家庭责任与政府责任确定问题、临界预防层面的缺少一放了之到一关了之之间保护处分的问题、再犯预防层面的司法专业化和帮教社会化衔接的问题等。因此,留守儿童的犯罪预防需要通过树立国家监护和儿童利益最大化理念,完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体系,让家庭、学校、社会各司其职,共同致力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从而最大限度地预防留守儿童犯罪。 相似文献
9.
1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权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儿童作为国家和未来的希望,他们的权利还没有得到有效保障,这引起党和国家以及全社会的重视,这也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本文通过分析儿童权利没有得到充分保障的原因,来引出解决方法,以期能够使这一问题得以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犯罪问题》编辑部 《青少年犯罪问题》2007,(6):1
在论及中国青少年权益维护和犯罪预防工作中,我们不能不将视角转向农村留守儿童这一当今典型的社会现象和需要特殊关注的弱势群体。据有关方面提供的数据,我国共有2亿农民工,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2亿左右,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与其未成年留守子女的分离,由此而形成了高达2000万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且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未成年人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他们的父母能够在1至2年内回家的仅占58%,2到3年内回家的占56%,而3年以上的达到26%。在这些农村留守儿童中,多数是与老人生活在一起,有4.9%的孩子甚至是独自一人生活。 相似文献
12.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我国学术界早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已开始关注并进行研究。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问题、人身安全问题、监护人类型问题等方面,并由此提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但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成因是复杂的,尤其是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下,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和国家力量在乡村秩序中的逐步退出,而新的《义务教育法》又存在某些缺陷,使得新时期“留守儿童”的走向更加难以把握。本文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角度,通过对湘北H村的人类学实证研究,对农村“留守儿童”之现状与走向进行考察,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犯罪问题》编辑部 《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6):1-1
尽管成年人在履行保护儿童的天赋职责时,总是按自己的标准和要求来实施对儿童保护和犯罪预防的传统思维定势已开始扭转,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从整体上看,我们在儿童法律保护和犯罪预防中的着重点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灌输性说教上,儿童并没有真正参与进去。其实,儿童参与早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并在《儿童权利公约》中将其作为儿童的一项基本权利予以规定。 相似文献
14.
15.
16.
儿童权利保护在我国家庭中的落实还存在许多现实困境.细致地了解现阶段家长和孩子如何看待儿童权利,以及亲子间的对儿童权利的认同有何异同.对宣传与落实儿童权利保护意义重大.通过对475名儿童和448位家长进行调查,我们发现:(1)家长对儿童发展权的认同显著低于孩子,具体表现在交友选择、娱乐活动和时间安排权利上;家长对儿童参与权的认同显著低于孩子,具体表现在自主管理和参与决策权利上;家长对儿童受保护权中隐私权的认同显著低于孩子;(2)总体而言,随着年龄增长.孩子对各项权利的认同度都有上升趋势;(3)亲子双方对彼此关于儿童权利的认同度的感知存在偏差.孩子普遍低估了家长对儿童权利的认同度,而家长低估了孩子对参与权和发展权的认同程度. 相似文献
17.
弃孤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特定的生活经验和个人因素、同一性形成中的问题以及社会竞争中的弱势地位使弃孤儿童的处境不利。为了改善弃孤儿童的不利处境,可以从四方面保护其教育权利:弃孤残儿童建立澄清价值,保障弃孤儿童的教育权;调查研究,理解弃孤儿童的教育需求;行动策略,提供合适的康复和教育;政策支持,创设公平的教育机会。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社会网络与其权益保障之关系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社会网络与其权益保障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一方面,社会网络是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的社会援助体系,青少年的社会网络对其权益保障起着保护作用,另一方面,青少年权益遭受侵害的重要来源正是其社会网络,而青少年在权益遭受侵害时又多会求助于自己的非制度性的社会网络,并且青少年社会网络的结构要素如网络规模、角色类别次数等也是其权益遭受侵害的生成性因素。在青少年权益保障中,社会网络承担的是“守门人”角色,围家应当承担的是“守夜人”角色。从社会网络的角度视之,不仅可以看出青少年维权的缺失面,也可为其权益保障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及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上海市法学会未成年人法研究会 《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2):4-4,9
2011年2月17日下午,由上海市法学会主办、上海市法学会未成年人法研究会协办、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检察院承办的“流浪乞讨儿童法律问题研讨会”召开。 相似文献
20.
国外残疾儿童虐待研究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虐待问题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残疾儿童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尤其受其威胁。尽管以正常儿童为对象的儿童虐待研宄进行地如火如荼,但一个颇令人遗憾的事实是,鲜有研究者涉足残疾儿童的儿童虐待研究,在刚内更是如此,这一领域似乎成为研究“禁区”。本文以国外相关研究为基础,从儿童虐待的定义、发病率出发,对产生以残疾儿童为对象的儿童虐待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通过对国外相关研究进展的介绍,引起固内对玟…社会问题的重视,并为预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