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俞风流 《台声》2011,(4):87-89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为清朝平定台湾,统一全国立了大功。施琅原是郑氏部将,顺治年问归顺清朝,康熙二十年被复授为福建水师提督,专征台湾,这与康熙慧眼识人、知人善任有很人关系。康熙一贯重视用人之道,深知正确的决策要由“贤能”的官员来执行,认为“从来有治人,无治法,为政全在得人”;“得一人则事治,失一人则事败”。他在多年听政中认识到,  相似文献   

2.
关于澎湖癸亥海战的气候问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台湾学者周明德先生的《天气对“澎湖癸亥海战”之影响》(下简称周文)一文,利用一些史籍中关于当时气候的记载,对清初福建水师提督施琅选择于康熙二十二年(癸亥年,1683年)六月进攻澎湖的缘由、澎湖海战时气候的变化及其它有关问题作了探讨.周文在台湾史学界似影响较大,有的台湾学者甚至认为,离开周文就无法对清、郑双方在澎湖的海战作深入的研究.然而,笔者细读周文,却发现它存在着许多谬误,它所提出的有关观点也是缺乏根据的,下面即逐一列举,并加以分析,以澄清事实.  相似文献   

3.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统一台湾。次年,康熙认识到台湾“弃取所关甚大,便命朝臣确议具奏”,并发布昭谕,宣布成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厦门道。关于台湾建省的日期.说法不一。主要有三种:一种依据明清史料记载:清乾隆二年,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向朝廷呈吴金《奏折》,建议台湾建省,朝廷予以采纳。根据这段史料推断,台湾建省应为1737年、然而,大多数旧志却认为,台湾建省日期应该是清代末年,其理由是,1885年,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发布“圣旨”,将福建巡抚移驻台湾。1886年,决定将台湾改建为省,同时任…  相似文献   

4.
姚启圣,字熙止,浙江会稽(绍兴)人。一六七八年(康熙十七年)五月至一六八三年(康熙二十二年)十一月,在福建任总督。姚启圣在任总督期间,除了在军事上与郑军相抗衡,后勤上积极筹集军饷、筹办军需外,在政治上还采取了一系列招抚措施,对郑军展开了大量的招抚活动。本文拟对姚启圣在这时期进行的招抚活动及其在统一台湾中所起的作用,作个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论清政府与台湾郑氏集团的谈判和“援朝鲜例”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郑氏集团以台湾为基地,凭借海峡的天险,与逐渐统一了中国大陆的清政权进行了长达22年的对抗.在双方的斗争中,除了军事手段之外,谈判也是当时斗争的主要方式之一,从康熙元年到二十二年(1662—1683年),双方进行了多次的谈  相似文献   

6.
一、高雄市农业开发简史(一)沿革与开发高雄市是台湾岛上开发较早的城市,过去称“打狗”、“打鼓”、又叫西港。1626年(天启六年)郑芝龙组织闽南饥民到这里开荒。1662年(康熙元年)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后,也屯兵于此,开荒种田。现在南梓、后镇、左营等地还有当年设镇屯垦的遗迹。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台湾置于清朝管辖下,高雄归凤山县  相似文献   

7.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八月,康熙统一台湾,结束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分离局面。这不仅从政治上实现了祖国统一神圣大业,巩固了祖国统一多民族大家庭,也从经济上,文化上推动了包括高山族在内的台湾地区社会的发展。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是满族人,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最长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对内政,外交、文治、武功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自六十年代初刘大年同志发表《论康熙》以来,我国学术界都肯定康熙是中国历史上的好皇帝和卓越的爱国主  相似文献   

8.
移民史的研究在台湾史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以往台湾移民史研究中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错误的说法,例如,清政府禁止大陆沿海人民“偷渡”台湾、禁止赴台者携眷的政策的实行始于康熙二十二年和二十三年,乾隆二十九年清政府取消了不许赴台者携眷的禁令等,本文通过史料的比对,一一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9.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实现了台湾与大陆的统一,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作为实现这一任务的前线军事指挥官、福建水师提督施琅,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本文拟着重探讨施琅一贯坚持以战逼和统一台湾的决策的形成过程,并从其军事的实践来论证这一决策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
所谓“康熙统一台湾”不是一个确切的学术概念,它是一种习惯用语,指的是清政府在康熙年间取得台湾、实现全国统一这样一个历史事件。近年来历史学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分歧,为了便于进一步展开讨论,我们把几个主要问题上的不同看法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1.
1982年1月,中共正式提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构想,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7年来,随着海峡两岸形势日趋缓和,“统一”成为热门话题,一些新的模式不断产生。本文试就台湾及海内外学者提出的几种“统一模式”作一述评。自中共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之后,关心台湾前途的海内外学者,就作出回应。有的文章指出:“这类回应,大致上可分为两种论点,一种是从学术角度分析‘一国两制’推向台湾之  相似文献   

12.
关于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清郑澎湖海战的天气及相关方法论问题的探讨@周翔鹤$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3.
三百年前,康熙统一台湾,使千百年来中华子孙开辟的宝岛隶属统一的中央政权,结束了中国大陆与台湾和其他沿海岛屿长达三、四十年的军事对峙局面,其政治、经济乃至军事意义是难以概述的。本文只略述统一台湾前后中国与南洋的贸易和华侨出国之概况,从这个角度说明康熙统一台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光绪十一年(1885)台湾建省,标志了清政府对台湾的认识已从“患自内生”转变而为“患从外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康熙二十三年(1683)清政府统一台湾之后,面临着两大矛盾:一是清政府与郑氏残余势力的矛盾,又一是地方官吏豪强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这两种矛盾渗  相似文献   

15.
娄杰 《两岸关系》2008,(3):70-72
郑成功逝世后,台湾郑氏政权逐渐变成全国统一的障碍。1674年,郑氏政权趁大陆“三藩之乱”占据福建沿海。经5年拉锯战后,清郑双方政治与经济实力发生显著变化。郑氏政权财源枯蜗,危机重重。1681年,康熙平定“三藩”叛乱,全国大陆基本统一,中央政权巩固,统一台湾提到日程。1667年始,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数度向康熙皇帝提出收复台湾之议。1681年,郑经病死,其子郑克壤继位。  相似文献   

16.
一六八三年,清政府收复台湾,统一中国,这是康熙统治时期为中华民族作出的重大贡献之一,本文拟着重探讨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在实现台湾与大陆统一过程所起的作用,并从这一角度对他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7.
施琅是清初的军事将领,在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率军收取台湾,完成了清政府统一中国的大业。施琅的主要贡献是:一,提出并实施了以重兵夺取战略要地澎湖,然后对台“明郑政权”实行政治瓦解攻势,最后实现了和平收取台湾的战略目标;二,充分认识台湾在整个中国海防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力主加强台湾防务建设,使清政府的台湾善后建设走上正轨。施琅堪称海峡两岸炎黄子孙共同崇敬的杰出的爱国者和卓越的军事家。  相似文献   

18.
“伊兰孛”是满语,译成汉语为“三家子”,是一个满族聚居村落,隶属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友谊达斡尔族满族柯尔克孜族乡,距齐齐哈尔市95里,旧名“上三家子”。三家子村是黑龙江满族人在清朝康熙年间建立的村屯,距今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据著名满学家金启孮先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三家子村的调查:三家子村的满族原来居住在吉林,据传是从长白山迁来的。康熙初年,沙皇俄国入侵我国黑龙江一带,康熙皇帝命宁古塔副都统萨布素于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率水师由松花江上溯进讨,沙俄侵略者才从呼玛尔退守雅克萨城。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中俄…  相似文献   

19.
论姚启圣     
姚启圣是康熙十七年六月到二十二年十一月的福建总督。他担任总督期间起了怎样的作用?向来有不同的看法,但都讲得比较简单。我们力求以充分的史实说明这个问题,希望能够作出合乎历史实际的评价。一清政府在郑氏占据台湾的初期,曾作出很大的努力争取台湾归清。但在康熙三、四年施琅征台受挫之后,除了进行几次遣员招抚以外,对台湾郑氏没有采取其它的行动。  相似文献   

20.
位于今天台南市中区三义街26号的开基武庙,俗称小关帝庙,是台湾最早创建的关帝庙。据康熙五十九年陈文达编纂的《台湾县志》记载:在西定坊,“小关帝庙,伪时建,五十八年里人同修,在小关帝庙巷内。”乾隆十七年王必昌编纂的《重修台湾县志》、嘉庆十二年谢金銮编纂的《续修台湾县志》亦均记载:“关帝庙,在西定坊港口,俗称小关帝庙,伪时建”。台湾有的学者认为,该庙“建于明永历二十三年,比大关帝庙还早”。此说疑有误。据台南石万寿教授考订:“南市最早的关帝庙,相传是建于荷兰时代的开基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