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经济与世界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经济全球化有效地削减限制生产要素在全球流动的各种障碍和限制商品自由流动的贸易壁垒,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和有利的外部环境。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开放的中国在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遇加快发展的同时,更是为世界各国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2.
论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影响作用,这种影响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中国文化产业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又有很强的制约作用,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发展。  相似文献   

3.
经济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化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现实的存在,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在丰富多彩、多元共生的文化图景下,中国文化必须以开阔的视野、健康的心态、创新的精神和超越的意识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既要敞开国门、拥抱世界,又要独立自强、不丢本色;既要大力弘扬民族文化、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性,又要积极融汇外来文化、使中国文化具有更多的国际品质。  相似文献   

4.
经济全球化浪潮与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90年代以来形成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不仅对整个世界经济、科技、金融体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对各国政府体制及其职能的变革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是因为: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浪潮使得各个民族国家的生产结构、金融体系超越了原有的疆界,具有了全球性的特点,从而也使得各国政府体制及其职能越来越多地受到全球市场经济同质化进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一开始就是全球观的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是与世界经济的历史发展分不开的。邓小平理论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一个基本的外部环境和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点。  相似文献   

6.
赵桂芝 《团结》2002,(3):23-25
二十一世纪的国际关系将走向一个新时代,传统的军事安全观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已经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各主要大国已在研究和探索一种新的安全理念,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国家安全与经济安全息息相关。对于我国而言,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带来的不仅仅是发展的契机,还有经济安全方面的风险和挑战。  相似文献   

7.
李琮 《理论视野》2004,(6):16-18
当前世界正处在巨大的转变过程之中,这种大转变涉及世界的方方面面。其中,经济形势的变化起着基础性作用。 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周期性。目前,世界经济已走出衰退,开始进入新的增长周期。根据过去的经验,预计这一增长期可持续到2010年以后,但最长不会超过2015年。本文拟对这一时期内世界经济趋势的若干特点,特别是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特点,进行探讨。 一、新的一轮经济增长周期 上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曾有较快增长,而且那一个增长周期持续较长,达10年之久。到2000年下半年世  相似文献   

8.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发展除了要承受来自全球背景的压力外,还要受到来自经济全球化本身带来的严峻挑战。 首先,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新现实,要求中国以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制度创新来适应而不是改变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要求我们必须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重新设置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这种结构调整势必会剧烈冲击我国原有的国内企业以及整个经济政治体制并带来大规模的利益重新分配。既得利益的消失,失业的扩大,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9.
程世宝 《求知》2008,(3):43-44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潮流.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已卷入其中。勿庸置疑,经济全球化大潮也将对世界社会主义产生巨大影响。近年来,国内学者围绕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这一重大课题.对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关系、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前景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展开了研究,提出了很多新的见解。以下对当前学界较具代表性观点进行概括综述。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国际经济竞争将主要表现为技术竞争,而作为科学技术载体的人力资源,必将是一个国家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中国能否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将最终取决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  相似文献   

11.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观是在对经济全球化趋势进行科学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的.邓小平制定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迈出了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第一步.江泽民充分把握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的趋势,提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政策措施,推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开始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对外开放因此进入新的阶段.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态势,胡锦涛坚持用全球战略眼光谋划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入思考了如何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外开放新优势等重大问题,推动我国对外开放迈上新的台阶.邓小平对外开放观、江泽民对外开放观、胡锦涛对外开放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它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社会的信用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辉 《理论导刊》2004,(6):61-62
经济全球化时代,要求每个市场主体都必须按照统一的市场规则进行活动,信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扩大交往、走向世界的通行证。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确立了市场经济框架,但信用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尽快解决这些问题,建立起适用于经济全球化的信用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经济增长理论源于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是二战后在发达国家广泛流行的经济理论,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及模型强调科学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但是,发达国家经济学家的认识论缺陷使其不可能科学完整地建立经济增长理论及模型。因此,必须遵循马克思的方法论,从理论为实际的反映入手建立科学模型,并以此指导中国社会经济实践,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实践  相似文献   

14.
关于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台世强  李杨 《理论导刊》2006,2(12):20-22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的现实国情不允许我们继续走粗放式增长的道路。当前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使经济增长方式建立在提高劳动者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道路,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徐复 《求知》2000,(4):18-20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加强,已成为许多国家维护自己经济贸易利益和加快本国经济融于世界经济步伐的重要手段。但是,经济全球化在有效推动本国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的同时,对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来说,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们只有不断改革经济体制与贸易体制,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仅改变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而且对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其中既有挑战,也有机遇。如何在应对挑战中把握好机遇,促进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潘悦 《理论视野》2013,(12):21-2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这是在后危机时期新的国际经贸环境下,党中央审时度势,对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制定的战略目标与发展方向。理解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及其给我国开放型经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从制度层面和实体层面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对于完成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应当未雨绸缪,兴利除弊,认真研究和防范风险,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而不被资本主义所利用,维护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局面,不断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际,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从过去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现在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两个字的变动,寓意深远,表明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加自觉;  相似文献   

20.
项纯文 《民主》2006,(1):27-29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新的国际关系体制,它在生产、金融、科技的三个主要方面展开。生产的全球化是其中的主导力量,世界上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走出各自的国界,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流通;金融机构在全球范围内调动资本,以追求投资效益的最大化;技术的应用、转移和更新速度的大大加快,跨国界的计算机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