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自律、有序、和谐:关于老子无政府状态高级形式的假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政府状态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主流学派的一个基本假设,也是多数西方学者思考国际关系理论的一个出发点。中国学者可以借助于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并使之现代化来取得一种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对话权。老庄在他们的著作中描述的另一种无政府状态,它的特点是有序的、自律的、和谐的;虽然它带有乌托邦特点,但提出了一种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无政府状态,这在学术研究方面是很有价值的,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国际关系理论是对国际体系运行状况、运行规律的一种抽象性说明和解释。由于学者都是基于本国在国际体系中的角色和地位来进行理论思考,因此,一国所诞生的原创性国际关系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位置。由于历史的变迁,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角色地位发生了多次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影响了中国学者对国际体系运行的理论认知。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要么与西方国际体系隔绝或者孤立,要么是西方体系的配角,中国没有对国际体系的原创性思考,因此也谈不上国际关系理论的建构。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里,中国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主要角色,这为中国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国际关系"核心问题"及随之而来的"问题组",从而给中国学者的国际关系研究特别是理论创造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在未来10—20年的时间里,如果中国国际关系学界能够进一步完善学术制度,并深入探索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行为特征及其带来的国际后果,中国学者有可能继美国学者和欧洲学者之后为国际关系学科贡献巨大的知识财富。  相似文献   

3.
约翰·鲁杰大量借鉴涂尔干的社会事实理论和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探讨了国际体系演变这一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传统问题。国际体系结构具有二元性,既制约行为体,又由行为体所创造和再造。包括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在内的新功利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主要关注的是国际体系结构对行为体的制约,忽视了行为体建构和重新建构国际体系的能动作用。鲁杰以从中世纪封建国家体系到现代领土国家体系演变的细致分析,阐述了自己的体系演变理论:国际体系中行为体交往密度的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改变了国际体系的单位分异原则,单位分异原则的变化导致国际体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四、结构变革阶段的特点和判断结构变革的标志这里显然有两个问题:一个是结构变革的特点问题;另一个是赖以判断国际关系体系是否发生了结构变革的标志问题。关于结构变革阶段或时期的特点问题。可以说,由于变革总是意味着体系的一些结构关系被打破,体系的一些结构关系被另一些结构关系所替代,所以,在一般的情况下,其特点通常是:整个国际关系体系或其某个子体系内国际情势的严重恶化,国际关系体系主要行为体即国家之间矛盾的大大加剧,国家之间冲突的可能性甚至武装冲突的可能性急剧增大。总之,结构变革阶段一股都是国际情势急剧变化、危机现象层出不穷和冲突可能明显增大的时期。在上述的1789年前后时期、1917年前后时期以及一战和二战前后时期,其特点无不如此。这是一般的规律,至于在"和平"的条件下所进行的体系发展和以"非暴力"的形式所推  相似文献   

5.
约翰·鲁杰大量借鉴涂尔干的社会事实理论和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探讨了国际体系演变这一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传统问题。国际体系结构具有二元性,既制约行为体,又由行为体所创造和再造。包括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在内的新功利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主要关注的是国际体系结构对行为体的制约,忽视了行为体建构和重新建构国际体系的能动作用。鲁杰以从中世纪封建国家体系到现代领土国家体系演变的细致分析,阐述了自己的体系演变理论:国际体系中行为体交往密度的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改变了国际体系的单位分异原则,单位分异原则的变化导致国际体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当前国际体系正经历深刻而复杂的全面调整,尤其是经历这次金融危机的冲击后,国际体系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一、国际体系的结构结构现实主义在研究国际体系中注重结构。结构现实主义认为,国际体系是由单元和互动的结构组成的。单元是国际体系的基本要素,是指参与国际体系的行为体。①结构是国际关系的核心,是指国际体系内的政治经济结构,其中包含着与政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亚太安全合作的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讨论亚太地区安全合作时,国际关系学者往往更为关注美国主导的双边安全体系。事实上,冷战后亚太地区的多边安全进程逐步超越了冷战时期的传统合作方式,开始接受多边、合作性的安全手段。这股新的安全潮流正冲击着这一地区的所有行为体。尽管未来亚太地区未必能建立起约束力较强的多边安全体系,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地区已不大可能退回到冷战时期近似相互隔绝、纯粹的双边安全状态中。因此,要完整地理解亚太地区的安全政治,我们必须关注亚太地区的多边安全实践,把握冷战后亚太多边安全的特殊模式及形成的动因。一、既有研究概述冷战结束之…  相似文献   

8.
9.11事件改变了美国的内政与外交,为塑造新的、至少是改造既有的世界政治秩序提供了可能性,因此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影响国际关系的实践.西方国际关系学界就此存在着各式各样的见解和主张,远没有达成共识,但某些课题似乎受到了普遍的重视,成为9.11语境下的研究热点.西方国际关系研究出现了两个基本走向.第一,多数国际关系研究学者和以学科研究为主的期刊,并没有对9.11给予特别的关注.第二,由于对权力和权力的道德方面的认识不同,美国与欧洲学者在世界观和国际关系研究理论方法上的分歧不断加深.  相似文献   

9.
<正>亚洲多边合作作为一种国际关系实践,在历史上早已存在。但它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国际关系现实,并引起国际关系学界以及各国政府的重视,则更多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国家是多边合作的基本行为体,多边合作的基本功能是协调国家行为,在此基础上推进国家之间的合作,更好地实现相关国家的利益。同时,多边合作均建立在具有普遍性的行为原则之上,并高度重视国际机制的作用,尤其是重视国际机制在协  相似文献   

10.
对外政策学(理论)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国家的对外政策制定和施行过程,简称之为对外政策过程或外政过程。这个过程是很复杂的,它几乎涉及到和综合了这个国家的社会体系,首先是其政治体系,国际关系体系,特别是国家间关系体系的全部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而这一切又是通过人的活动,通过对社会和国家、阶级和集团、运动和组织以及个人客观地位和主观情绪反应出来的作用和反作用形式,亦即互动形式来表现的。因此,任何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过程首先都与以下几个领域有联系:一是国家的社内(社会内部)体系,首先是其政治体系;一是国际关系体系,特别是国家间关系体系;三是个体体系。关键的领域是第一个  相似文献   

11.
<正>蔡拓教授和他的团队所撰写的《全球学导论》一书,积20多年的专注耕耘,以50万字的篇幅呈现了全球学的学科体系,为我国的国际关系研究新辟了一个全球主义学派,实为学界盛事,值得学界同仁感佩。《全球学导论》的一个主旨是要摆脱国际关系研究中方法论的国家主义,提倡方法论的全球主义,系统阐述本体论的全球主义。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里,国际关系的行为体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需要我们在国家之内、国家之外、国家之间和国家之上  相似文献   

12.
1949—1989年中国多边外交的实践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以新技术革命为主要动力的全球化进程,深刻地影响了国际关系的发展。多边外交作为一国参与世界事务的主要方式,已引起各国领导人的重视和研究国际关系的学者的注意。本文所要研究的是中国多边外交行为的特点。在此,首先明确一下本文使用的“多边外交”的概念。简单地说,多边外交是指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国家组成的体系进行的外交活动。它可以在政府间的层次  相似文献   

13.
国家声誉在大国崛起中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崛起国家与体系内现状国家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国际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任何国际体系中,如果主要国家的利益及其相应的权力长期维持恒定状态,或者权力关系所发生的变化依然按照原有比例分配,那么,这种体系就能无  相似文献   

14.
对西方国际机制理论主要流派的批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国际关系学者研究国际机制(International Regimes)20多年之后的今天,学者们对在特定国际关系问题领域控制国家行为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依然充满着兴趣。国际机制理论(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gimes)曾经被忽视、蔑视和漠视,它刚刚问世,就有人对其解释力提出质疑,很多人认为国际机制的研究是一种过时的时尚,但事实证明它并非昙花一现,而是有着自己的生命力。国际机制的研究表现出  相似文献   

15.
欧洲一体化理论:研究问题、路径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国际关系、比较政治、规范性研究三个角度,对欧洲一体化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国际关系研究视角下的欧洲一体化理论,核心问题是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动力问题,不同理论流派或是把民族国家政府,或是将功能部门,抑或是超国家机构以及制度安排看成是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变量。比较政治研究视角下的欧洲一体化理论,主要围绕欧盟的政治权力结构、运作程序及其效用而展开,试图回答作为一个政治体系的欧盟,其各司其职的机构设置、各机构运作的原则和规范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互动关系和产生的政治结果和治理水平究竟怎样。而规范研究视角下的欧洲一体化理论,其核心问题是欧盟政治秩序,关心的是欧盟最终向何处去,要建立什么样的政体,其治理的规范原则以及合法性来源如何,以及通过何种路径建构欧洲政治秩序等。欧洲一体化理论是国际关系和政治学主流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始终是在不断的争鸣与融合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6.
温特建构主义国家利益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整体主义方法论和理念主义世界观,温特建立了他的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这一架构包含了温特建构主义的两个重要原则:一是认为国际政治的社会性结构不仅影响行为体行为,更重要的是建构行为体的身份和利益;二是反物质主义原则,即:国际政治的基本结构不仅是物质性建构,更是社  相似文献   

17.
自国际关系学科诞生以来,国家就一直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者偏爱的对象。20世纪70年代以后,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非国家行为体的力量和影响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8.
国际关系中的“权力”问题——关系性权力观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系性权力观认为,权力关系是行为体例行化了的互动与交易的产物。在权力关系中,并通过权力关系,国际关系的行为体实现了关于偏好和预期的信息的互动,并完成了对各自所拥有的资源和事件的控制权的交易,从而获得了解决自身所面临问题的行动能力,同时还实现了对他者行动的影响、控制和支配。与关注权力冲突、压迫和剥夺一面的实体性权力观不同,关系性权力观看重作为不等价交易和冲突性合作过程的权力关系,强调权力关系的整合、使动功能。判断和理解国际关系行为体的行为,必须首先对具体行动领域的权力关系进行知识的重构。  相似文献   

19.
国际关系学者希望通过层次分析法,将复杂的国际关系现象分解为几个相对容易清楚界定的变量,然后通过对这些变量的取舍来构建解释国际现象的因果机制。①但是,国际关系研究究竟应立足于何种分析层次,是国际关系学者探讨较多也较有争议的问题。本文探讨的问题是,国际关系研究从一  相似文献   

20.
<正>二战结束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非国家行为体(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国际非政府组织、网络黑客、恐怖组织等)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持续上升,但国家仍是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中的首要行为体。按照主权平等原则,大小国家一律平等,但大国拥有更大的力量和影响也是不争的事实。所谓大国,一是要有一定的规模,二是要有驾驭工业文明的能力。国际格局是由一段时间内大国力量对比的总态势决定的,国际形势的变动也首先是由大国战略互动的态势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