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曾分别将人的本质界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和"人的需要".目前学界对人本质的传统解读方式或是过分强调人的社会性,或是将其定义为这三种特性的总和.实际上,上述三种结论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相反,它们呈现为一种不断扬弃和提升的进程.马克思对于人之本质的探索采用的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法,最终在人之需要中实现了对人本质的全面、具体、历史的把握.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抵制后现代哲学思潮的侵蚀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人权是每个人应当享有的尊严、价值和权利、自由,它包括生存权、发展权,政治、经济、文化等权利,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资产阶级人权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是当今世界两种主  相似文献   

3.
作为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其根本特征和革命意义体现在彻底的实践性、鲜明的历史性及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这三方面的辩证统一.它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依据,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应有人权是人们从自身的需要和利益诉求出发,对人人"应当"享有的权利提出的要求和主张,是人权的"理想意图"和"观念力量",具有客观存在性、抽象性、理想性和发展性。应有人权对人权的发展具有奠基意义、批判和参照意义。推动应有人权的理论建构要遵循"为何应有"、"应有什么"、"如何应有"的基本逻辑。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有三大来源:资产阶级人权思想、空想社会主义人权思想和唯心主义人权思想.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继承了其中合理成分并进行了发展,形成了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权并非天赋,人权具有社会性,人权并不抽象,权利义务对等.列宁认为,资产阶级人权较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这只是剥削阶级的人权.斯大林完善了选举制度,让人民享有充分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我国的人权思想经过最初向苏联学习到“人权入宪”,人权思想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6.
徐崇温 《学习论坛》2010,26(7):76-80
自由、平等、人权并不是抽象的、永恒不变的,而是历史的、具体的:一是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社会形态中,自由、平等、人权的状况是各不相同的;二是不同的阶级和不同的人群,对自由、平等、人权的要求是各不相同的;三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人权的"共同标准",并不是"普世价值"的表现,而是差别的统一、对立的统一的体现,正因为这样,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解释和履行它们时,才会出现各有侧重乃至各持己见、各取所需等现象.而把自由、平等、人权说成是人类共同的普世价值,这种说法实际上只是反映西方资产阶级的幻想和霸权主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其根本特征和革命意义体现在彻底的实践性、鲜明的历史性及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这三方面的辩证统一。它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依据,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视域中的人是存在于一定生产方式中、具有一定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现实、具体的人。由于受到生产方式等条件的制约,人所本质具有的价值会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得以展现并确立、发展。这是一个从权利失位到权利归位的人权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认识这个过程,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发展史上,毛泽东直接针对资产阶级"天赋人权"的唯心史现命题,明确提出了"人赋人权"的唯物史观命题.文章从人权的存在根据、现实中人权的具体性和历史性、阶级社会中人民人权享有程度、共产党执政权利的获得和使用等方面,来解读毛泽东的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10.
把握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是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逻辑前提;把握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是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基础;坚持逻辑方法与历史方法相统一,是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遵循;充分理解和掌握辩证法,是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1.
发展权:人权实现与发展的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权作为不可剥夺的人权,是参与特殊发展进程的权利.发展权概念的提出,是人权发展史上第一次赋予了人权以动态发展的理念,是人们对发展的涵义由单纯经济发展到以人为核心的综合发展的认识结果,消解了消极人权与积极人权之间的对立关系.发展权具有集体权利与个体权利相统一、连带性与整体性相统一、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特点.发展权谋求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全面、和谐的发展,谋求发展机遇的均等权,谋求可持续的发展,谋求发展的制度设计与制度保障.发展权是以生存权与主权为前提与基础的.  相似文献   

12.
戴家才  季丰 《唯实》2004,55(7):61-64
马克思主义认为,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是统一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体系的逻辑充分体现了三者的一致性.本文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逻辑特征是实践基础上的抽象概括;是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是对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创造性运用.  相似文献   

13.
泉涌 《纪检与监察》2003,(10):13-14
要科学、准确、合理地考察和评价干部的工作实绩,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的眼光,就是联系的眼光、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就是坚持两点论,自觉地运用事物的两重性、两分法去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即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它的反面;既要看到主流,又要看到支流;既要看到现在,又要看到将来;既要看到共性,又要看到个性。具体到干部工作实绩的考察与评价工作,就是要注意采用两重性、两分法来合理界定实绩的归属和绩量的大小。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辩证法批判改造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现实观念和主体观念,<资本论>的辩证法完整地展示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涵:通过发现社会历史的内在矛盾,运用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确定现实;以把握现实为"钥匙",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叙述总体历史的矛盾运动过程.现实原则与历史原则相统一是马克思辩证法的灵魂.马克思的辩证法作为科学的方法论是其自由学说的理论内核,自由是社会历史科学的最高命题,马克思的辩证法是社会历史科学方法论的典范.  相似文献   

15.
徐学东 《探索》2007,(5):183-186
行政法不仅属于法学的范畴,也属于行政学、政治学的范畴.只有行政权才能把这两个范畴统一到行政法的层面上.因此,行政法的逻辑起点应该是能涵盖政治学、行政学与法学的"行政权",而不是 "行政"或"人权".  相似文献   

16.
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是辩证思维的重要原则。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各门科学知识体系,都离不开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原则。这个原则既带有规律的性质,也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是人类科学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厘定历史与逻辑的科学内涵,考察历史和逻辑的关系,探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是既改革具体体制又坚持根本制度,还是借口进行改革,推翻社会主义?--中苏两党围绕如何进行改革所走过的相反道路 实现面向实际与"不丢祖宗"的内在统一,以之振兴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的又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必须将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与它的具体体制,严格加以区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既不断地从实际出发,改革具体体制,又"不丢祖宗",始终坚持根本制度;而决不能像苏共党内的修正主义领导集团那样,借口进行改革,彻底推翻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8.
马列主义本身就"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它的基本原理,也叫普遍真理,放弃了就要犯错误;再一个方面是它的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或者说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意见、办法,那要随时随地地从实际出发."①实现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的有机结合,首先就要立足于发展、变化着的中国国情,依据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上,中国革命和建设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具体任务与具体情况,正确地把马列主义的这两个方面,有机地融为一体,切实在面向实际与"不丢祖宗"(任何情况、任何阶段上都始终坚持而绝不背弃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这二者之间,不断达到具体的与历史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9.
杜辉  卢思华 《求实》2012,(8):26-28
执政品格是一个涉及领域非常广泛的范畴,把握这一范畴应遵循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从社会形态和执政方式的结合上可把历史上存在的执政品格分为三大类型,即:专制独裁型品格、资产阶级政党执政品格和无产阶级政党执政品格。执政品格存在着复杂的结构,从形成执政品格的机制上可把执政品格分为执政的理论品格、价值品格和践行品格三个大的层次。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的方法论旨趣,是以哲学变革作为伦理学的方法先导,从而展现伦理世界的根本转变:从"彼岸世界"到"现世世界",从"对现实的伦理观念批判"到"对现实的改变",最终从"道德人间"升到"道德天国"。在此基础上,伦理学的核心问题转变为经济与道德"能否相容"以及"何种相容性"的问题。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道德与资本世界相适应,道德批判成为"伪善"的辩护;其前提是变革资本剥削的道德逻辑为以劳动为中介的相容关系。马克思以"资产阶级的伪善"为具体案例的分析,指出资产阶级道德观的"历史无意识",从而揭示一种无产阶级伦理观实现对资产阶级伦理观的颠覆与终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