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数字图书馆与我们的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图书馆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怎样使传统图书馆转化为现代化的图书馆,存在着许多需要从理论上和现实上的解决的问题。文中概述了数字图书馆的网络化、数字化、服务电子化等基本特征;阐明了数字图书馆的运行系统、保障体系、海量流动等观点;提出了数字图书馆要从观念意识、知识能力、管理模式、服务市场化等诸多方面准备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高鹏飞 《法制与社会》2012,(22):290-291
数字图书馆发挥着传承人类文明,促进文化传播的职能,但P2P读者用户之间进行的信息资源共享中涵盖许多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数字图书馆因此被夹在合法的网络作品权利人和社会公众读者用户矛盾的中间,既要维护作品权利人利益,也要传播作品给读者用户.本文探索采取法律和技术相结合的双重保护措施,既能保护著作权人的正当权益,又能促进信息交流与传播.  相似文献   

3.
数字图书馆是采用相关技术和设施将受知识产权保护的作品转换为电子形式,为大众提供服务的新一代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涉及到的诸如"复制"、"暂时复制"、"合理使用原则"等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是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应着重解决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4.
论数字图书馆中的版权利益平衡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数字图书馆不仅是将传统图书馆的印刷、音像作品等资料数字化,而且是把数字化了的资料上载网络,成为网上资源(信息源)。它可以提供各种电子出版物、数据库、Internet网上的各种信息、数字化文献等资料。数字图书馆提供服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过去的以图书馆为中心变为以读者为中心,并可以组成全球性虚拟图书馆,实现全球资源的共享。因此,数字图书馆在服务的广度、深度和效率方面空前理想,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美国1988年就提出“水星”  相似文献   

5.
孤儿作品法理问题研究——中国视野下的西方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力 《河北法学》2012,30(5):149-155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作品的阅读、发表、传播方式产生巨大变革.与此同时,尚未进入公有领域,而作者信息无法取得的作品大量存在.上述问题引起国际图书馆协会和机构联合会、国际语音协会等NGO的关注,同时欧美国家也针对上述问题进行立法尝试.鉴于我国数字图书馆、文献电子化的蓬勃发展,有必要审视我国著作权法问题,借鉴西方经验,完善著作权法,解决孤儿作品的可及性问题,实现文化繁荣.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的出现,不仅使传统意义上的作品得以通过一种新的媒介——网络技术得以迅速传播,而且也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创作方式.促进了网络文学的繁荣,一批“网络诗人”、“网络作家”开始产生。但网络的虚拟、易变,又使得人们把“网络作品”纳入著作权法的视角进行观察时,不免产生了一些疑问:网上作品具有著作权吗?网上作品的作者身份、发表时间如何确定?网络作者的权利应否受到限制?侵犯网上作品著作权应如何承担民事责任及适用法律?这个案例讨论对这些问题均有涉及。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数字图书馆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起来,新的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法律问题,涉及到数字图书馆的法律纠纷不断出现。本文详细分析了数字图书馆遇到的法律问题,并针对如何防止侵犯著作权人的权利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数字化与辞书编纂中的著作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融入,使传统辞书在构思、创作、编纂、建构、功能、出版和形式上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而引发了一系列新的法律问题.如:怎样保护数字化辞书的著作权?文字作品转化形成的数字作品和创作形成的数字作品二者之间的差别是怎样的?各自的法律特征是什么?  相似文献   

9.
对当代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及保障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虚拟图书馆"以及"没有围墙的图书馆"伴随着网络打破了实体图书馆的存在方式与管理模式,电子图书馆即数字图书馆的应运而生,对新形式下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有效地提高检索速度,获取所需要的高质量信息,对图书馆的现代信息咨询服务工作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在对当代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工作内容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当代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工作的重要性、战略地位及保障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袁辉 《法制与社会》2012,(27):198-199
著作权许可是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核心法律问题.现实情况下的“先授权,再使用”模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授权成本高昂,导致很多数字图书馆纷纷在未获得授权情况下使用作品.构建合理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能够扩大数字图书馆作品授权渠道,合理协调相关主体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11.
评但丁《论世界帝国》中的法律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小平 《河北法学》2004,22(12):131-133
但丁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诗人,也是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发展过程中由神学传统转向人文主义传统的过渡性人物。通过概述但丁《论世界帝国》一书中的成书背景,总结了其中的法律思想,并评析了但丁法律思想的哲学立场、时代特征和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2.
论人本观对政府法律援助决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高贞 《中国司法》2005,(3):77-83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党的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提了出来,以此为标志,“以人为本”已经成为国家的基本价值观,所追求的目标是建设并完善一个充分尊重和实现人的价值、尊严和自由的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社会,实质上是一个真正的“公民社会”,其基本特征就是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得到充分保障,尤其是那些没有金钱、没有地位、没有权力以及没有知识和能力的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也都能够拥有和其他公民乃至政府在法律面前完全平等的自由和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讲…  相似文献   

13.
论证据的种类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法律将证据分为八种是缺乏根据的。八种“证据”中只有物证、书证是两种独立的证据。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只是人证的不同类型 ,而与物证、书证并列的只能是人证。勘验、检查笔录和鉴定结论都不是证据本身 ,它们只是反映了物证的物证资料。视听资料不是单一事物 ,其四种成分中只有一种成分是证据 ,且属于书证。根据以上分析 ,本文认为 ,证据只有三种 :物证、书证、人证。证据都是由事实构成的 ,事实构成证据的情况只有三种 :一是客观存在 ;二是被“书”记载 ;三是被人感知。三种情况下的事实只能构成三种证据。司法人员获得证据的途径也只有三种 :一是找证物 ;二是找“证书” ;三是找“证人”。  相似文献   

14.
被害人承诺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黎宏 《法学研究》2007,29(1):84-104
被害人承诺,是现代社会广泛认可、但我国刑法中没有明文规定的排除犯罪性事由。其法理基础是,刑法以保护个人利益为首要任务,被害人自愿放弃的利益不在刑法的保护范围之内。被害人承诺的适用范围,应是除了侵害生命之外的一切侵害个人利益的犯罪;被害人承诺的成立条件,必须从体现被害人的真实意思的角度来考虑;被害人只有在有关法益处分的决定上具有错误的场合,其承诺才无效;推定承诺,兼具被害人的现实承诺和紧急避险的特征,其适用要受到严格限制。  相似文献   

15.
按照对规则的尊重程度,可将自由裁量权分为弱自由裁量权和强自由裁量权。自由裁量权的作用包括:减轻法律的严峻性、制定利益妥协方案、作出体现最大利益的判决、拒绝适用成文法规则、创设新的规则等。法律规则、法律程序和法律原则都具有约束自由裁量权的作用。要构建和谐社会,既要防范自由裁量权的异化,也要防范规则的异化。  相似文献   

16.
程苗 《行政与法》2009,(5):115-116
法的形式合理性理论是西方法治文明的产物,自上个世纪以来一直是法学界所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通过对韦伯、麦考密克、哈贝马斯等中外学者关于法的形式合理性理论的考察,强调对法的形式合理性的研究不仅是一个有价值的理论问题,还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实践问题.当下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过程中.大量移植和借鉴西方法律,从而更加凸显了法的形式合理性在法律的发展和法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经历过20世纪60、70年代或了解这个时期的中国法制状况的人对加强宪法实施都持十分积极的态度,当我国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而人们又认识到“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之后,宪法实施更引起了学术界和政界的广泛关注。人们除了按照法学理论中实施的概念做执行、适用和遵守的文章之外,对宪法监督或者叫宪法实施监督也很付出了一些研究的心力。然...  相似文献   

18.
汪东升 《行政与法》2008,(6):108-110
刑罚的公平性有两种根据:一种是刑罚的报应根据,认为刑罚量的分配应该与已然之罪等量或等价;二是刑罚的预防根据,认为刑罚量的分配应该与未然之罪相适应。本文认为,刑罚分配的公平性既通过刑罚的报应根据(刑罚与主观恶性、客观危害相适应)体现出来,又通过刑罚的预防根据(刑罚与再犯可能、初犯可能相适应)体现出来,是二者对立统一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宪政不仅是一个静态的制度体系,它还包含着动态的政治实践,以及超越于制度体系及政治实践之外的多元价值内涵。正义既是宪政价值的基础,又是完政价值的准则。并非所有对正义的追求都可以纳入宪政的价值体系,只有那些隐含权利内容的追求,才能转化为宪政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20.
论权利的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权利作为对人的主体性价值的肯定与诠释,始终是现代法学研究的时代话语,然而,传统法学在对权利的研究中,其立足点主要在于从静态上分析应有权利与法定权利,而忽视了从动态上分析权利的实现.以"人的尊严与价值"为基点,围绕权利的内核——利益和自由以及与权利最紧密关联的权力,阐明权利实现的意义,进而从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的角度阐释权利实现的相关因素.最后,从应然权利到法定权利——权利实现的奠基石,从法定权利到现实权利——权利实现的核心,从现实权利再到应有权利的进一步扩展——权利实现的升华三个方面论述怎样实现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