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思渝 《世纪桥》2023,(4):94-96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理论根植于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智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同时也批判了西方现代化,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在生态实践中坚持绿色发展,协同治理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化、法治化,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加快生态保护、改善环境质量,关系到兵团现代化建设全局和长远发展。通过探讨兵团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变化,针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兵团未来生态保护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及生态保护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勤奋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的中国式现代化内含了勤奋节约的美德要求;公平正义是人类孜孜不倦的价值追求,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蕴含了公平正义精神;幸福生活是人们重要的价值目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内含了幸福生活的价值目标;和平互利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向往,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内含了和平互利的共同价值。加强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精神研究,理论上对于进一步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合理性、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研究,实践上对于凝聚民族精神、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等,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赵东 《理论研究》2015,(3):77-80
可持续发展问题关系到自然-社会-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延续,其在社会实践中受到生态环境、人口发展、消费模式、工业企业、人际伦理等发展的制约,而这并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技术层面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价值取向和伦理责任。生态伦理思想作为可持续发展理论构架的伦理基础,通过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内在缺失与认识误区进行修正、丰富与深化,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同时可持续发展观也为生态伦理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实践范式。  相似文献   

5.
耿步健 《探索》2023,(1):14-25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底色,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价值目标和核心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能够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美丽中国建设,并不断完善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念是在审思西方工业文明的反生态性中提出的,是在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实践中提炼的,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其核心要义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关键是要提高生态治理现代化水平、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价值追求是人民幸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有效路径是科学贯彻“两山论”等,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现实问题导向与战略目标引领相统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创新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双创”相结合、生态底线思维与历史主动精神相辉映的鲜明特色。这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乃至人类生态文明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冯志峰 《理论研究》2013,(3):60-64,70
城镇化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途径。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和谐共荣为基本特征和目的,体现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方向,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现代有效载体。生态城镇建设有其深厚的理论传统和实践经验,并在国内外构建了几种颇具代表性的发展模式。为此,生态城镇建设应把握好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将生态文明专项建设与城镇化综合建设统筹起来,走出一条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城镇化新路子。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求和途径。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和谐共荣为基本特征和目的,体现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方向的文明形态,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现代有效载体。生态城镇建设有其深厚的理论传统和实践经验.并在国内外出现了颇具代表性的发展模式。为此,生态城镇建设应把握好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将生态文明专项建设与城镇化综合建设统筹起来,走出一条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城镇化新路子。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环境保护思想是对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可持续发展是其出发点,发展与保护是其理性模式,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其目标。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是人类的奋斗目标和理想追求,必须正视当今的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9.
黄敏 《前线》2022,(1):12-14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是中国共产党在科学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创新成果。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出发,按照美的规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与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思想一脉相承,体现出求生态之真、致生态之善和臻生态之美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0.
正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人类社会永恒的夙愿和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报告还强调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为"现代化强国"添加了"生态标签"。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引领我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的行动指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解决当今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生态难题,破解我国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解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而提出的科学理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乎民族发展的根本大计、人与自然是命运休戚与共的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理念、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等内容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其时代价值在于它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发展指明了航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实践指南;为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奋斗目标。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不论对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还是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立统一 生态系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自然体系。除了自然因素对其产生影响外,就是人类活动对其产生的影响。 在生态经济学研究中,出现了两种尖锐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随着人口、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达到了极限,不能再发展了,并提出了所谓“零度增长”论,认为社会必须实行“冻结”方针,停止一切发展。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停止发展就意味着人类将自生自灭。这种观点认为:现有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是可以通过科学规划、科学管理和高新技术手段解决的。矛盾的产生,主要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忽视了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应当从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的  相似文献   

14.
陈都 《世纪桥》2008,(3):78-79
科技迅猛的发展及应用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危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当代的人文主义劲旅一法兰克福学派对此予以了十分的关注。该派开写了许多救助“良方”,但其基调是“科技决定论”。批判地分析该派的“科技决定论”对于解决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目前正阔步迈向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然而,唯GDP论的发展模式引发的生态问题却层出不穷。民众在由温饱到小康的发展过程中,对于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倒逼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转换。在经济发展模式转换及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生态公平是政府施政过程中的重要话题,只有注重生态公平,才能避免生态风险,最终实现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6.
面对日益恶化的全球生态环境以及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习近平在吸收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我国传统生态智慧以及中国共产党生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其生态治理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以系统工程抓生态建设、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等。习近平的生态治理思想对于美丽中国建设,打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既是人类超越当今面临严重生态危机的工业文明的历史选择,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当前来看,生态文明建设构成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基和基础;从长远来看,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引领人类未来发展的新的文明模式,从这一意义上讲,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式生态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自然生态之现代化、绿色发展之现代化、人类生活之现代化。中国式生态现代化蕴涵着的丰富生态价值意蕴,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生态诉求,既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也为破解全球生态危机贡献了中国方案与智慧。中国式生态现代化在生态领域取得成就的同时,形成了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坚持人民至上原则、培养系统性思维理念和立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宝贵经验,为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的构建提供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19.
生态现代化理论: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现代化已经成为环境治理研究的主流理论,横跨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多个学科,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生态现代化的核心目标就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退化的脱钩,它的六大假设已经或正在不同地区、不同层次被检验。生态现代化最为基本的要求就是解放生态,包括两大机制: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经济生态化、通过制度创新实现生态经济化。生态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对代际公平的偏好程度,以及在对未来发展的乐观或悲观态度上。生态现代化理论对于指导中国社会发展的转型具有重大意义,展望其研究命题主要包括:国家生态现代化战略、环境治理模式改革、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等。  相似文献   

20.
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把诠释中国特色与思考人类命运、彰显大国风范与心系人民福祉、深化体制改革与聚焦责任追究、完善评价体系与配套科技支撑、争创全国范例与具体样式随"缘"统一起来,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完善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致力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科技创新置于绿色发展的核心位置,以全社会的自觉行动深入持久地推进生态文明"共建共享",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意境,为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努力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