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当代中国青年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他们从新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社会文化的创造和消费,乃至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社会问题青年化”和“青年问题社会化”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一大特征。为此,继上世纪80、90年代以来,青年研究成为社科界特别关注的热点领域,并呈现出问题研究向学科化发展的转向。  相似文献   

2.
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接班人。面对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引导青年坚定集体主义观念,需要青年价值观教育尊重社会发展的时代特点,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以贴合青年生理、心理实际的方法,来全面提升青年价值观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3.
试析当代青年价值观念变化对其政治倾向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政治倾向是政治价值观念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形成以价值观为基础;当代青年价值观念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其政治倾向的形成。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关键是要客观看待这些影响,树立新的观念,正确认识青年。  相似文献   

4.
审视网络时代的青年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年文化是青年创造的以独特价值观念为核心所构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它包括表层的具象行为文化和深层的价值文化。网络的出现、使用,对青年文化各层面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具体表现在青年的语言、人际交往、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的各个方面。但在积极的影响之外,也夹杂着消极的成分,对此应加以警惕和防范。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青年亚文化在物质形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行为方式等方面呈现出了新的特点:物质形式层面,“唯新”逐渐成为理念;价值观层面,呈现多元化趋势:在行为方式上,逆反心理及自我表现欲增强;在组织形式方面,非正式组织快速发展。面对着这样一些新的特点,我们要想方设法引导青年认同社会主流价值,引导流行文化健康发展,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努力促进青年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爱国青年”是学界在2008年反藏独暴乱、抗震救灾等事件后针对青年人的爱国行为和爱国热情提出的一个新名词。与其他青年相比,“新爱国青年”整体上展现出理性爱国、价值多元化、公民意识成熟、自我认同感回归等特征,其爱国角色在爱国形象和爱国行动组织方式方面都发生了转变。“新爱国青年”可能在网络政治参与、大学生村官、青年志愿服务、青年创业等方面影响中国未来。“新爱国青年”应当克服青春期的不成熟性,防止狭隘民族主义的僭越,做到爱国行动与角色期待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青年心态和人文精神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走向是至关重要的。面对二十一世纪,中国能否真正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当代青年的人格、精神、价值观念和道德取向等心态特征和人文精神的内涵。研究公安院校的青年心态,塑造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文精神,是我们这些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职责。所谓“青年心态”’是指青年对于现实社会存在的心理反映之总和。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青年人格和精神的特征;二是青年价值观念和道德取向所反映的社会心理。而“人文精神”就是构筑青年对于社会存在的心理反映的文化内涵。中国在八十年代开始…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90后”青年群体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受多元价值和文化碰撞影响,“90后”大学生凸显独特而鲜明的群体特点.高校应从完备人才保证、奠定理论基础、培育有效载体、打造实践平台、构建长效机制等方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领教育“90后”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在文化哲学视域,和谐立法即人们基于与和谐社会理念相联系的社会价值观,在促进不同利益主体有差异的立法诉求充分表达、良性互动,整体上相互协调、良性过渡中产生良性法律规范的运行过程。和谐立法的一系列价值观念包括:多元博弈价值共生观念、不同主体参与素养及渠道相对平衡观念、自由规约动态平衡观念、“善”“恶”双设动态协调观念、权利义务动态关联观念、信仰理性联动观念。  相似文献   

10.
对36名“90后”大学生进行群体信仰调查并进行质性分析,发现大多数学生使用消极和负面语言。对“90后”大学生信仰的正面评价是:信仰坚定,积极向上,理性客观;而负面评价是:信仰不明确,功利化,自私化,现实化,目的化,自我意识强,信仰淡化,对宗教的兴趣增大。造成“90后”大学生信仰缺陷的原因包括家庭、社会、学校和个人因素。应从家庭教育、网络引导、社会宣传、学校培养、自身发展等方面加强对“90后”大学生的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11.
青年价值观的建构依赖于青年所处的文化情境与青年心理机制的内在契合。由于青年自身的特殊性,精神文化成为青年价值观建构的主导力量。当代精神文化在塑造青年价值观的同时,还存在诸如传统文化价值意义消解、大众文化价值意义弱化、主导精神文化缺失等不完善之处。因此,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因子,不断提升大众文化的价值意义,积极发展我国主导文化,对于有效校正青年的价值航向,促使青年价值观由应然走向实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简论后喻文化时代的青年社会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后喻文化时代的社会主体——青年群体,具有主体张扬性、主体参与性、群体反叛性和精神焦虑性等不同于传统社会的新特征。后喻文化时代的青年社会化也形成异于往日的特征和要求,主要是青年社会化的主体选择性增强,同龄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网络)逐渐成为帮助青年完成社会化的主要机构,同时青年社会化的内容也日益多元化。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浙江省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多样化社会思潮在高校校园的集散,正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发生着复杂性影响: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校园多样化社会思潮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并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发生着深刻影响;多样化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具有复杂性;一些错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我们应主动回应、积极应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挑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14.
高校不良亚文化现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校园不良亚文化中的享乐亚文化、网络虚幻亚文化等对校园主流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导致一些校园不良现象的发生。减少不良亚文化影响的途径是:做好不良亚文化群体的转化工作,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对部分不良亚文化群体实行“个案化管理”。  相似文献   

15.
浅议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了解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首先必须了解造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社会背景和原因。在信息时代,青少年在学习、交友、家庭教育等方面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大量的问题和冲突,这也大大增加了他们惠上网络成瘾的可能性。青少年一旦成为网络成瘾者,他们的正常社会化进程将受到严重影响,具体表现在社会权威的树立、社会角色的形成、社会交往的模式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及构建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文化为当代青年政治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对他们在意识形态、民族国家意识、政治价值评价标准、政治价值取向等政治价值观的确立和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确立国家意识,弘扬民族精神,构建起符合现代青年特点的正确的政治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网络心理-道德教育是青少年心理一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心育与德育的融合。在开展青少年网络心理-道德教育时,应遵循整体发展、价值导向和寓教于乐的原则,通过加强教育队伍建设、教育阵地建设和网络法规建设等途径,通过全社会的整体协调,共同实现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青年外交是国际交往中存在的青年现象,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外交是国际政治演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国家间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国家外交活动走向多元化的重要标志。青年外交日渐呈现出由边缘走向中心、由补充走向主流、由双边走向多边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日渐扩大,尤其是在青少年亚文化领域其影响更为明显,产生了以“否定”、“破坏”、“颠覆”现存的一切价值观念的激进的后现代主义思想观念。具体表现为:“无厘头”式特征;网络恶搞;强烈的自我意识;偶像崇拜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